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5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5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5-01-25 19:39 来源: 本站原创

江苏省老年人总数居全国第三,老龄化比例位于全国各省之首,截止2013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人口1494.79万,占户籍人口的19.65%80周岁以上人口224万。近年来,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真正满足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主要问题

1.养老资金来源单一,产业发展缓慢。养老机构经费重要来源是政府补贴和资助,政府的财力有限,难以扩大再投入。社会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多养老机构缺人手、场地和基本设施。养老产业推进举措不力,规范化发展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等均受局限,影响了养老服务行业的长远发展。

2.养老服务资源不均,社会化程度低。养老服务资源分布不均,政府创办的福利性质养老院,其服务对象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如农村“五保”老人、城镇“三无”老人和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人等,养老服务覆盖面狭窄。养老资源分布呈现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养老设施建设长期缺位,从而限制了农村养老服务的市场容量,降低了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吸引力。

3.养老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缺口大。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混合型,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比较低,入住人员较杂,健康老人与不能自理老人、智力正常老人与痴呆老人混合居住,不利于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管理。养老机构往往医疗实力不强,而医疗机构又缺少养老功能,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及医疗保障的需要。

4.养老服务队伍薄弱,服务水平较低。养老服务机构普遍缺乏专业的的护理人员,在实施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服务人员部分来源于“4050岁”的下岗女工、外来务工人员,不仅文化程度较低而且流动性大。部分是由社会各界组织的志愿者、义工等临时性护理人员。这些人员没有经过老年服务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大多只是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等一些基本服务,很难提供有针对性、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二、几点建议

1.始终坚持以政府主导为主的养老服务模式。以政府公共投入为支撑,以政策扶持为导向,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形成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合力,完善养老服务发展机制。要注重城乡统筹,整体推进,改革传统城乡二元、救济型社会福利模式,逐步实现从特殊群体救济向城乡居民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服务模式转变。完善政策法规,将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科学制订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规划,新建小区要把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小区配套项目,为老人集中供养留出空间。借助网络、报纸等媒体宣传老龄服务业发展前景,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养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身到这一产业中来,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大力扶持,加快推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要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放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利用产业升级转型多余的资源如厂房、资金等,兴办养老经济实体,向新兴的养老产业发展。逐步完善政府扶持保障政策,加快推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要落实好养老机构在建设土地划拨、用地规划及相关税费减免等政策。对纳入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计划的新建、改 (扩)建养老机构按核定的床位数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要对企业化运作的民营养老服务机构予以政策上的优惠和补助。

允许养老机构差别化经营,根据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支付能力和服务需求,设定不同层次的服务和收费标准供老人选择,可以是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政府购买的无偿服务混合经营,经营者自负盈亏,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政策补贴等方法给予支持。

3.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和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完善以社区居家养老为核心的服务模式,为老人提供廉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如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发展各种形式的日间照料和托老所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模式;推进养老机构的结构优化,加大护理型养老院、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安养院等特殊需求养老机构的建设力度,加强医疗型养老院的发展建设。

很多养老机构仅仅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无法满足其就医的需求,加上老年人容易生病,医疗难题非常突出。建议要加大医疗型养老院的投入,把部分敬老院改建成医疗养老机构,依托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使生活在养老院的老人的疾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4.严格养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符合准入制度的养老企业可以列入服务热线和服务中心的服务商列表,供老人选择。每年度(或半年)对企业进行评估,服务争议多、服务质量差的服务商将从列表中剔除。对于符合养老服务准入制度的企业,可以考虑进行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增加企业从事养老社会服务业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评估合格的养老企业,可以考虑根据其服务量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其保持养老服务相对优势的性价比。

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养老服务队伍的护理技术培训,开展各种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规范服务人员的准入标准,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发动机关干部、单位职工、在校学生等各阶层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志愿活动,充实养老服务力量,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

5.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城乡养老。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经济保障需要依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因此,应加快社会保障建设,把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更好地解决众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城乡两地的养老体系建设。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和加强引导,积极构建养老服务保障城乡一体化网络,在加快城乡社区(村)服务机构、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软件方面的建设,开展养老服务内容的设计施行、服务过程的控制监督和服务结果的评估管理,保证能有效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实施养老需求评估,发放养老服务补贴。统一引入评估机制,要改变过去按年龄段实施补贴的简单操作为按身体实际评估等级给予不同标准补贴,使政府补贴更趋合理。启动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老年人给予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