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5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5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5-01-26 17:22 来源: 本站原创


我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但能源供给矛盾比较突出,环境压力较大,城市发展模式亟待创新。低碳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碳排放,还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创造就业机会,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目前,苏南地区已具备向低碳城市转型的现实基础,有一些城市已经在低碳城市建设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但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政府扶持政策重点有偏。以新能源产业为例,研发和市场培育环节投资大、耗时长、风险高,产业资本投资动力不足,需要政府进行前期开拓,但大多数城市政策扶持集中在制造环节。一些地方通过放松审批降低行业进入门槛、提供廉价土地等方式壮大行业规模,但却催生了一批竞争力弱的补贴依赖型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新能源应用的基础设施投入水平较低,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国内消费者购买意愿不足。此外,城市能源统计工作开展较晚、统计项目较少,工业治污主要采取末端治理方式,而非生产过程治理。



2.技术瓶颈引致产业高耗能。核心技术匮乏制约了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壮大,工业能耗总量持续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在废气与固体废物排放方面,污染与经济增长的挂钩较为明显。传统产业多为低端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急需先进技术。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因缺乏核心技术导致生产成本高附加值低。



3.建筑能耗和交通用能随城市化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伴随着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上涨,居民建筑用能、交通用能大幅增长。由于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站和充电桩较少、分布不均、使用不便,私人汽车多使用传统能源,全省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不足4000辆。



4.环境污染削弱碳汇效果,居民低碳消费方式尚未形成。我省近年来非常重视碳汇建设,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各地居民对环境污染感知较深,但多数认为污染主要是制造业源于非法排放、与普通市民无关。居民低碳消费意识是践行低碳消费行为的基础,但从意识到行为还存在较难跨越的态度鸿沟。



为此,我们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定位



完善相关规划,增加低碳消费领域的比重,完善能源统计工作,提高行业进入门槛;严格进行节能管理和清洁生产,严格限制生产过程中造成新污染的所谓低碳项目。通过调整充实各级科技计划,推动核心技术重大突破,降低产品成本。补贴终端消费者,围绕新能源产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消费者的使用风险。在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设计中,重视构建产业间的生态关系,推动企业形成以资源分层多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而非主要依靠末端治理。



二、搭建低碳技术研究平台,推动产业高端化



利用好江苏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优势,积极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搭建低碳技术研究平台,建立以生产性服务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制造业企业中的国家和省级低碳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应积极参与低碳技术研发、储备与转让,主动积极延揽低碳核心技术人才,以低碳技术进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降低节能产品价格,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工业增长与污染排放稳定脱钩。



三、实施低碳建筑标准,推广低碳适用技术



开展对既有建筑的能耗统计,参照国家和国际绿色节能建筑标准,制定具有一定超前性的“低碳建筑标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鼓励采用环保节能建材,使用太阳能产品,进行节能管理。重视贯彻落实,重点抓好新建建筑、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尽快完成老建筑的节能改造。发挥苏南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优势,加快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重点选择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进行节能光电建筑示范建设,不断降低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四、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产品



增加与新能源汽车使用配套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宣传和推广,政府采购优先购买新能源汽车,在停车费和上牌照等方面给予新能源汽车以优惠,缓解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顾虑,提高购买意愿。



五、重建生态规范,促进态度到行为的转化



利用雾霾舆论广泛关注的时机,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碳消费,在各级学校和市民教育中纳入低碳教育内容,提高企业、家庭和学生的能源、气候和环境知识水平,促成生态伦理意识的觉醒。制定面向居民的碳核算手册,帮助居民主动进行碳核算,寻找节能手段,使用节能产品。



六、全方位立体进行自然碳汇建设



加大湿地保护和沿山体沿湖、沿河道绿化力度,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做到地块造绿、见缝插绿来增加森林覆盖率。探索建立区域性森林碳汇交易平台,鼓励大型企业、组织、团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出资营造碳汇林或自愿购买森林碳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