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截至2014年上半年,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达2万多项,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75 项名录,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32位,省命名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92名。但由于没有把握好非遗的多样性、活态性特点,申报急功近利、各自为战、过度泛化,不少品牌经营无力,生存状况堪忧。
为此,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重点从“申报”“评审”层面,转向“活态化传承、市场化运作”,全面整合优势资源,实现非遗项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一、强化省非遗中心管理功能
充实工作人员,增强协调、监督、策划能力,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政策、有资金、有基地、有活动,确保非遗活态化传承,市场化开发。加大财政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区域引导型专项资金,推行免除增值税、出口退税、利率补贴等优惠政策,发挥财税政策对文化产品出口的导向作用。
二、设立南京非遗文化活态展示基地
发挥基地非遗研究、活态化展示、人才培育、产品销售等功能,配套餐饮、演出、影视、会展、出版等相关产业, 为非遗项目实现“资源—资产—资本”的有效转化提供动力。政府部门、非遗传承人、企业、金融资本应形成合力,将非遗创意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打造以非遗为核心要素的工艺品、旅游、培训、文博等多业态产业链,集聚非遗项目,搭建产销平台。
三、建立全省非遗产业运作服务联盟
由政府牵线搭桥,引入专业化、实力强的文化创意公司、影视公司、出版机构等,对非遗产品集中开发,统一进行活态化传承和市场化运作。非遗传承人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供核心技术,选择服务机构实行项目对接,对非遗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形成批量化生产条件,扩大市场销量形成良性循环。也可在非遗中心的监管下,由文化创意公司代理非遗项目的推广与销售,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并从中获利。
四、加大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
由省文化厅和非遗中心牵头,引入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和出版传媒机构形成互动,给非遗项目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为其走进群众生活,进入文化产业市场注入活力。与各类媒体合作开设非遗栏目,策划制作专题展览,配合活态化的非遗表演展示,定期展出或进行国际、国内巡展。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设非遗工艺美术课或非遗传承培训班,为非遗艺人的培养和再教育提供平台。对优秀非遗作品,遴选入藏博物馆。引入数字化科技手段,举办非遗数字化植入与展示主题讲座,指导非遗传承人利用网络、数字技术,为非遗展示推广服务,使非遗项目以实时互动的崭新面貌,吸引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五、推行非遗人才分级认定与非遗项目差异化扶持
政府作为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应以“一一对应”的方式,对每一个非遗项目进行评估、规划,制定政策予以分类保护。组织专家和代表性传承人共同制定考级标准,对非遗传承人学徒实行考级制度,由省非遗中心等行业主管部门发放证书。通过分级认定,将不同等级学徒作品投放不同的消费市场。对产量少、规格高传承人的作品可作为收藏品或高端消费品,通过国际、国内重大文化活动中传承人的活态展示与现身说法,以较高的附加值售出。对非遗技艺熟练的高、中级学徒,保证其一定数量的非遗艺术品投放市场,满足中端消费群的需求。初级学徒以活态表演为主,产出符合大众消费能力的中低端商品,在实践中提升技艺能力并产生经济效益。
六、办好全省非遗国际文化旅游节
为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力,每年举办一次“江苏省非遗国际文化旅游节”。通过开展大范围、高层次、多频率的国际交流、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拓展国际市场,利用现有的多层次、多种类的出口平台,构建非遗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在节庆期间进行国际间的非遗交流,举办非遗高层论坛、非遗博览会、产品展示会和各种非遗表演,把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开发推向新高度。还可将非遗项目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以重大国际活动带动旅游的方式,实现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转化,促进非遗项目保护、系统化传承与国际化发展,实现非遗项目产业链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