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2014年江苏省和南京市同时被列入了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省、市。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考察时,指出要促进医疗技术下沉,促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
当前“看病难”主要表现为城市三级医院及时就诊难、等待时间长、看病时间短;专家号难挂、人难见;尤其是确实需要在三级医院诊治的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例难以得到及时的诊治;而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薄弱,得到准确可靠的诊疗难;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等“三合理”要求难以落实,医药费用难以合理控制;医院重技术,轻导医、医患沟通等非技术性服务,对病人关注度不高,病人难以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这些现象的主要成因在于:
(一)医疗服务资源分配结构不合理
大中医院过于向县城及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医疗服务技术人员和床位过于向大中医院集中。据2012年的统计,我国城市平均每一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19名,而农村居民平均每一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只有1.4名。
(二)病人流向不合理
在社区卫生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资源本来偏少的情况下,其利用率又大大低于各级医院。就诊人数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倒金字塔”形,多数患者涌向二、三级医院,有限的医疗服务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三) “以药养医”体制制约改革进程
由于“以药养医”体制,医药、医疗器械、耗材过度促销,医疗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原因,“三合理”要求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书面要求上,具体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措施仍不能配套到位。
(四)双向转诊机制、分级就诊仍存在一定困难
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实行分级就诊是有效解决“看病难”问题、合理控制医药费用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当前实行双向转诊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一是如前所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技术薄弱,资源不足,难以吸引病人首诊。二是存在一些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分歧,认为医院分工妨碍病人自由选择的权利。三是虽然分级就诊和双向转诊已列入了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的重要内容,但缺乏具体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级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存在盲目扩张,过度收治病人的利益冲动。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有效的绩效手段,积极性难以调动。
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级医院的分工
根据三级医院的功能设置要求,三级医院应当重点解决基层医院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问题。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在无法确诊或诊治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应当向上级医院转诊。
建议将接受二级医院转诊及其转诊病例比例,纳入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和质量考核标准。除急诊外,三级医院应当优先接受和安排二级医院转诊病例,在诊治后转诊回转诊医院;并且二级医院转诊病例不得低于90%,实行对转诊病例诊治的加分制度。促进三级医院应有功能的发挥。对二级医院接受转诊参照此方法进行评审和考核。
二、鼓励引导上级医院收治下级医院、卫生院转诊病人
对转诊病例,在价格政策上按照疑难重症病例对待,给予价格上浮,提高政策性的医疗保险基金结算比例,鼓励医院优先收治转诊病例。
三、扶持和鼓励医院间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
以专项财政补助方式鼓励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对下级医院的技术支持,以多点执业的形式进行上、下级医院之间的人才交流。将基层医院的人员培训、培养及其技术能力建设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参照上级医院医务人员技术职务晋升的形式,将基层医院医疗技术人员的定期进修学习列入为技术晋升的必备条件。对支持下级医院人员的医疗服务按照其在本医院的接受转诊病例的收费标准收费,并由政府对支持下级医院的医疗技术人员和至上级医院的进修人员进行补助,促进医疗技术向农村和基层转移。
(四)深化医疗改革,强化医院非技术服务的监督和考核
从根本上打破“以药养医”体制,规范医务人员行为,规范技术应用。将医药、医疗器械、医疗器材的生产和销售流通纳入法制化渠道加强监管。合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服务收费,特别是要提倡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正常医疗服务收费,调动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积极性,同时减轻不必要的财政负担。强化对医疗机构非医疗技术类服务质量的考核,如导医、就诊流程设置、医患沟通、服务态度、回访、便民设施等,引导医疗机构提升患者的主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