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高校毕业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这种就业结构型矛盾的关键是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通过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推进中高职、本科教育衔接,打通职业教育全通道,建立“一体化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我省早在2012年就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采取联合招生、分段培养的方式,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包括中高职“3+3”分段培养,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5+2”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4种模式。培养了社会急需人才。但同时,中高职、本科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衔接不畅等问题,主要有:
1.中高职与本科教育衔接的局限性。高职与本科教育的对口衔接、中职与本科教育衔接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仅限于个别专业,还仅限于学历的衔接与提升。
2.中高职与本科教育衔接的不紧密。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衔接等方面的系列问题还未完全解决,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还需完善。
3.地方本科院校的职教转型目标不明。地方本科院校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贡献度不高,在人才培养上缺少“地方性”、“应用型”、“特色路”等关键词。
为更好地推进中高职、本科教育有效衔接,打通职教中高端人才培养渠道,构建“一体化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我们建议如下:
1.以“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为切入点,打通本土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加强同区域集聚的中高职、本科教育资源的整合,有效衔接,优势互补,形成中高职、本科教育配套衔接,打造一体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为切入点,促进院校改革与发展,提升本土教育资源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
第一,推进地方应用类本科院校的改革转型。在宏观上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在微观上通过与中高职对接,引导并倒逼地方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第二,发挥高职院校在职教衔接中的引领和中坚作用。江苏省作为教育大省,其职教资源也很丰富,全省高职院校共82所,占比达62.6%。省属公办高职院校38所中,15所国家示范骨干性高职院校、20所省示范性高职、其他高职院校13所。要鼓励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其高职教育丰富的内涵积淀和办学成果,在中高职本科衔接中发挥引领作用,并力争尽快打通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对口衔接。同时,进一步做好同地域高职院校的合理定位,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办出特色,更好地成为现代职教体系的中坚力量。
第三,加强中职教育改革,尽快适应与高职的衔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要提高对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把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理论水平与就业素质的培养并重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继续深造的能力并重起来。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管理机制,推动整体创新的机制衔接。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立“中高职(中本、高本)一体化管理”项目组,各项目组组长由牵头院校领导担任,加强各衔接项目的顶层设计,保障“一体化培养”的教学与管理,使职业教育中的衔接教育管理能形成交流协作、统筹兼顾的“一体化科学管理体系”。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各项目组牵头,相关学校参与,邀请行业、企业,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教育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执行的职业技能培养标准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优化应用型本科、高职和中职教育教学的整体设计。
3.强化职业教育内涵衔接,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第一,中高职、本科衔接在专业设置上要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共同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对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第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上,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第三,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关键。聘请中高职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职教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本科若干阶段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职业资格证书等的一体化衔接。
第四,教学模式的衔接。无论是中等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