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首次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继2014年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后我国对抗战历史的再一次隆重纪念。全国上下回顾抗战历史、关爱抗战老兵,掀起了又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高潮。“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牢记抗战历史不仅仅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若干次活动,更应该将它溶入到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对于南京这座有太多沉重记忆的城市而言,整合抗战元素,打造一张抗战主题的文化名片,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因此建议:
1、动员社会力量,绘制南京抗战历史遗存地图
在南京的抗战记忆中,大屠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前驻外使节九烈士墓”、“航空烈士公墓”、“拉贝故居”等都是重要的历史遗迹,散落在街头巷尾的抗战遗迹还有很多。在调研中我了解到,南京有不少从事抗战历史研究的民间学者。有关部门可以考虑把人和物的两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绘制出一份“南京抗战历史遗存地图”。使抗战史和民国史,成为南京并重的两张文化名片。
2、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建设成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南京民间抗战史料研究所
通过对抗战历史的研究发出“民间”的声音,往往能比官办机构起到更好的效果,而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民间”。2006年以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累计参观人数已达20多万人,数百家海内外媒体对博物馆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已经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2015年7月,该馆还为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抗战展览提供了大量展品。建议有关部门一方面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另一方面依托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建立南京抗战史料的民间研究所。通过委托课题研究、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其作为南京抗战研究的智囊机构给予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3、利用各方资源,丰富南京的抗战文化成果
南京的抗战文化资源丰富,整合这些资源能激发全社会的爱国热情。当前,挖掘和利用好南京抗战文化资源的课题主要有三项:
一是开放原南京军区机关大院内的军史馆。这里是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原址。这个见证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地方,现为军史馆。尽管这座建筑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考虑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及建筑风格,原南京军区一直予以妥善保护,先后多次进行保护性修缮。2007年,“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被建成军史馆。由于深处原军区大院内,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基本没有对民众开放。建议省委省政府与南京战区进行协调,尽早开放“侵华日军签字投降旧址”,让民众有机会了解这段历史。
二是建议在南京主要街道设立魏特琳、约翰•马吉、约翰•拉贝、辛德贝格等国际友人塑像,以纪念他们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给予南京人民无私的人道主义援助,让中国人民都能铭记他们和那段历史。
三是设计南京大屠杀的专用文化符号。韩国制作的“慰安妇少女塑像”不但设立在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前,而且设立到了美国加州洛杉矶附近的格伦代尔中央图书馆前,成为全世界都知道的一个关于韩国慰安妇问题的文化符号。《南京大屠杀史档案》已经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江苏南京也迫切需要一个属于这一事件的独有的文化符号。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一课题加以研究,弥补上这一空白。让每年的抗战纪念日都有历史遗迹相伴,睹物思人,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这些文化符号,真正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真正成为我们民族历史教科书中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