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6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6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6-01-24 07:38 来源: 本站原创

建设海洋强国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江苏现有标准海岸线954公里,沿海湿地面积100万公顷,约占全国沿海湿地面积的1/4,江苏沿海地区拥有无以比拟的生态环境竞争力。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物种的基因库生命的摇篮等。在促进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沿海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和谐并存,已成为我省沿海开发面临的紧迫任务。



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我省沿海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今为止,江苏沿海湿地已建有保护区3个,保护小区8个,国家海洋公园3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1个,保护大约37.8万公顷以近海与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国土和海洋面积。但是,沿海湿地保护和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开发无序。根据不完全统计,从建国初到2008年期间,江苏省内共围垦沿海滩涂达27.5万公顷,增加农业用地约为13.9万公顷,导致沿海自然湿地面积骤然减少,其中像潮间带、潮间盐水沼泽和沙洲湿地最为丰富的滨海区域的面积在大面积的萎缩,这已成为沿海湿地保护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二)港口建设和产业项目冲击沿海湿地保护。在当今新一轮的港口开发热潮中,江苏沿海各县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大型海港的宏伟目标,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港口开发所需的前期研究、规划和设计工作。同时,各县市实施以工兴港战略时,大规模地引进污染比较严重的化工项目,对承载自然保护区、渔场以及海水养殖业的沿海滩涂湿地脆弱生态环境的冲击毋庸置疑。



(三)水污染严重。在2012年江苏环境监测报告中,监测出沿海有31个入海口水质超标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湿地自然保护区、养殖区、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度假区的正常功能受到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安全,加大癌症等恶性疾病的发生几率。



(四)捕捞作业过度。近年来,近海海域的捕捞作业不断加大,造成了近海经济鱼类资源日益衰退,自然水域鱼类资源匮乏,渔业捕捞量逐年减少,捕捞的单体重量减少,经济效益逐年下降。在湿地保护区中,甚至还存在着偷猎行为。一些不法份子为了赚钱高额的佣金,不惜潜入保护区中去捕杀那些濒临灭绝的生物。



(五)外来物种入侵。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因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部分外来物种在沿海潮间带间迅速传播、繁衍,导致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变。比如由于没有天敌的影响,互花米草飞速繁衍,将本地常见植物逐一取代,改变了潮滩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有些珍贵的、高经济价值的底栖生物类群消失。



为了保证沿海湿地能够与人类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必须结合江苏自身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出沿海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政策。具体建议如下:



(一)提高围垦用地效率。沿海湿地一直作为江苏省土地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适当的开发,形成大规模的土地后备资源,到2020年末围填18万平方公顷的海域滩涂。为了保证国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去科学的制定出围垦布局和每一个垦区的规模,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又必须保证滨海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必须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因此必须提高围垦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小资源浪费,提高单位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



(二)加强水污染治理。必须控制污染源头,加强对沿岸区域的水污染治理。对那些排污达不到标准的化工厂进行查封或者取缔,对来自农业方面污染源要专门设置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达不到安全排放标准坚决不能让其排放到河流中去。加大对主要入海河流流域、河口及排污口的监控力度,坚决杜绝偷排行为,一经发现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惩处。对沿海的工业园区的定位和布局要充分结合沿海生态空间布局进行设定,提高沿海地区产业项目环境准入标准,并且要严格控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必须警惕来自苏南、长三角地区到苏北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



(三)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利用。一方面要结合江苏沿海湿地自身围垦形成的土地资源,开展农业种植、水产养殖、旅游景点开设等合理利用示范;另一方面,要结合江苏沿海湿地独天雄厚的资源,创造出各种不同湿地观赏景观,例如潮间带滩涂、沙石海滩、岩石海岸、沙洲等具有鲜明江苏特色的沿海湿地景观。另外,充分利用麋鹿、丹顶鹤等国际上高度关注的濒临灭绝的生物作为资源,建立专属的自然湿地国家公园,吸引全世界的游客、学者前来参观,在社会上普及沿海湿地保护知识,增强社会群众湿地保护意识。



(四)科学发展渔业增养殖业。实施伏季休渔、增殖放流、海洋牧场等生态修复工程,保护近海和长江口鱼、虾、蟹、贝等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提高渔船装备水平,增强远洋捕捞能力。建立和完善水域滩涂流转机制,发展家庭渔场、养殖大户,增强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发展能力。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型海水养殖业,不断提高海水养殖产量在海洋渔业总量中的份额。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新增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及证明商标、江苏名牌农产品、江苏名牌产品。发展休闲渔业,把旅游观光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实现一三产业的整合与转移,不仅能有效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开辟渔业发展新领域,而且还能很好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提高沿海环境监测能力。提高全省沿海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沿海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对沿海主要企业及园区污染物直排海工程均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强化重大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跟踪监测和海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建立集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控、图像监控于一体的环保数字化在线监控中心,对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污染物实行动态监测。加快建立完善绿色发展考核体系,对治污不力、问题突出的地方,实施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建立省级综合管理与开发平台,打破行政界限,加强沿海地区相关县、市、省之间水环境功能区划协调,建立跨行政区交界断面水质达标交接管理机制和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通过跨区域、跨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积极开展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努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