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6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6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6-01-24 11:40 来源: 本站原创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我省居民生活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并实现产业化发展,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矛盾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再生资源,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从而进一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

一、 我省资源循环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垃圾总量逐年递增,处理成本居高不下

2014年,我省城市共清运生活垃圾1550万吨,与20131202.7万吨相比,增幅28.9%。目前处理方式主要有焚烧和填埋,其中城乡生活垃圾焚烧总量1150万吨,焚烧比例占全省生活垃圾处理总量62%以上。我省实施垃圾焚烧发电、资源化利用走出第一步,但由于生活垃圾湿度较大,焚烧产生热能并不理想。目前我省垃圾填埋成本大约是6080元每吨,焚烧处理成本约80元每吨,垃圾处理成本居高不下,而后续环境问题尤其尖锐。

2、资源再生意识淡薄,分类回收渠道不畅

据调研,我省城市平均日产生活垃圾42466吨,居民资源再生意识淡薄,缺乏垃圾分类习惯,都是混合丢弃。同时,没有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的配套设施,缺乏垃圾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后续手段,垃圾回收依然以混合收集为主,分类回收渠道不畅。

3、回收行业管理混乱,资源流失影响环境

目前回收行业的从业人员以进城务工农民为主,回收形式主要是小型废品收购站居多,无证无照经营比较普遍。废旧物品回收站点多以城市郊区或者城乡交界处为基础,建立回收拆解加工点,手工劳动作坊式露天加工,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污染了周边环境,给城市的环保工作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在资源回收方面是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形成了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回收体系,造成大量再生资源流失。

4、利废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我省以废旧物资为原料的利废企业规模偏小,规模较大企业数量太少,整体产业规模与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极不相称。虽然我省有一些形成规模的利废企业,加工利用技术水平较高,但是大量的中小型再生资源企业技术水平较低,主要是小作坊或手工操作,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二、关于完善我省资源循坏利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强环保宣传,实现垃圾分类人人参与

政府部门需要大力加强对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环保知识的宣传,编制《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指南》等小册子,免费发送到每家每户进行环保知识普及,利用多种媒体途径进行公益宣传,使居民掌握垃圾分类、丢弃、回收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生活废弃物分类重要意义的认识,引导居民积极配合,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奠定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群众基础。

2、畅通回收渠道,加快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

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有效利用”的原则,加大政策导向和政策扶持,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协助、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选址布点。尽快建设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区域分拣中心、集散交易加工中心等资源回收配套设施,形成缜密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3、制定优惠政策,培育扶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垃圾回收利用产业的调研,制定相应的产业引导措施和优惠政策如通过补贴或税收减免、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发费用准予税前扣除等,使回收利用企业获得平均的利润水平。尽可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扶持激励垃圾回收利用产业发展,使我省形成垃圾回收、加工、再生产可再生资源的生产链,以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4、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促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

加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支持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化,做大做强。将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纳入各级科技开发规划。建设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引进成熟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进技术的产业化。

5规划园区建设,促进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发展

本着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规划建设各类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园、再制造产业园,促进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发展。政府要大力支持利废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加强园区的污水处理、信息平台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支持入园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将园区的企业联合到一起,形成物流、商流、信息流的连接。

6、制订法规制度,加强资源回收利用政策引导

尽快编制《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以及相关配套细则措施,确立减少垃圾的发生量、物品的循环利用、科学处理垃圾、废品再利用的基本思路,推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政策理念,制定远、中、近期垃圾减量化排放目标,使居民生活垃圾增长得到一定控制,从而实现可再生利用资源充分利用,构建循环型社会,减少对天然资源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