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6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6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6-01-24 15:32 来源: 本站原创

从校园足球文化入手培育青少年人文素养

高慧

2016119

足球改革已纳入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格局,值得关注的是,推进足球改革,追求的不仅是足球业绩,还有足球之外的文化集聚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必须。正在全国各地开始落实的“足球进校园”工作,不仅仅是将足球停留于竞技层面,更是从培养下一代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以足球运动为校园文化新载体,培育青少年的人文素养。

一、“足球进校园”面临的学校体育运动的现状和问题:

校园体育尤其是足球运动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短板”。今年开始国家、省、市教育和体育部门正在大力推进的足球进校园,主要存在着思想意识、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困难和问题。

1、体育运动在学校不受重视,校园足球师资力量薄弱。一是校园体育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教学大纲内容与人的基本技能培养相差较远。孩子们很喜欢的课外活动时间经常被占用,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有难度的体育动作一带而过,初中的体育课内容主要围绕中考项目进行,技能锻炼少,学生灵活性反应能力较以前差,如对抗性体育运动的基础训练--前后滚翻的练习很少,以至不少学生不会摔跤,摔一跤就骨折的现象时有发生。足球运动在学校更是少见。在所调研无锡的20多所学校中,只有二家高职学校和一家高中有足球课程或足球队,初中、小学都鲜有学校曾开设过足球课。同时,校园足球无标准校本课程,专业足球教师少之又少。一些学校用足球操代替足球运动,或各自为政推行五人制、七人制或十一人制足球,科学性和可行性值得探讨。二是体育老师缺编现象普遍存在,教学任务繁重。相关数据显示,以无锡为例,全市体育教师缺口大,将1200多名兼职体育老师计算在内,还缺编400多人。有些学校因体育老师不足,出现英语、电脑等老师兼职教体育现象;从区域分布来看,小学体育教师缺口最严重,各城区体育教师缺口比市属学校大。此外,体育教师工作量大,每周课时多达1820节,还要组织大课间活动,承担体育社团、专业校队训练等。一些学校反映,高中初中编制控制,要保证中考高考学科,受考核指挥捧导向,体育教师缺编在学校成常态。

2、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受限制,足球运动经费缺口大。一是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中心城区学校受种种限制,没有适合足球运动的场地和设施。从对无锡市20多所中小学调研来看,许多市区学校设施简单,只有一小块橡胶场地、几个篮球架,几组双杠和单杠。不少学校学生活动空间相对较小,连课间做操都每个角落可见学生,更不具备足球运动所需场地条件,而且多数学校运动场地以橡胶操场为主,也不符合足球运动安全要求。二是学校体育运动尤其是校园足球运动经费缺口大,学校靠自身财力难以支付。当前学校教学与管理成本不断增加,学校财力有限。但足球场建设费用较大,足球活动费用如联赛费用、赴外地参加比赛等也是费用不菲,仅靠相关部门给的补助远远不够。因此当前无锡市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运动主要以单人、小巧精致的项目为主,如轮滑、乒乓、呼啦圈、跳绳、羽毛球、高低杠、游泳等。

3、体育运动安全保障不到位,校医存在大量缺口。一是安全保障机制不到位,学校开展足球运动积极性不高。学校开展每天“阳光一小时”运动后,运动性损伤事故明显增多,而一旦事故发生学校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家长的不理解和高额的协商金额。而开展对抗性体育运动如足球等,体质检测和安全保障更为重要。许多学校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对于不考核的对抗性项目如足球、篮球等很少涉猎。二是校医严重不足,不利于对抗性体育运动开展。据无锡教育系统业内介绍,原市属初中普遍有校医,2005年到现在当时一批校医大量进入退休年纪,返聘的少,现在这些学校现有校医已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某城区教育局反映,全区只有3名有资质的专职校医,其它10名全是兼职的,按省里相关要求是6001的标准配备,还要配24名。在调研中获悉,相当多学校无专职校医,由体育老师兼职;健康教育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兼任。

二、对从校园足球文化入手培育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建议:

青少年从小熏陶在校园足球的运动和文化氛围中,体教结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少年儿童团队协作、遵守规则、耐挫能力等社会人的素质,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校园体育文化乃至城市体育文化的形成。对此,建议在学生体育运动的教学中应重视校园足球的投入机制、师资体系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健全。

1、顶层设计“校园足球”师资体系,推进足球运动的推广与普及。一是大力推动足球运动的普及。首先,足球在学校普及应制订规则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校园足球”教程研究,将运动处方模式变成日常模式:在基本标准这方面可借鉴德国从小培养国人踢足球的成功经险,始终推行标准化的十一人制足球,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力科学安排场地逐渐由小变大;在此标准下,小学、初中、高中、职校等不同学校对足球运动课程设置应有区别,如小学应以技能训练与游戏结合,培养兴趣,如郑州小学校本课程分为阅读、室内理论和室外实践三大类值得借鉴。其次,组织好班级和校际联赛,建立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制。建议全面建立市、市(县)区、学校三级联赛体系,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班级、年级联赛以及校际对抗赛、竞赛交流等活动,职校与专业球队、校企合作开展体育项目或比赛,通过足球搭桥成为交流合作平台和手段,建议教育电视台逐步推出现场直播联赛决赛。同时,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形成档案,做好学生运动员足球等级认定,让真正热爱足球的同学有接受更高级别足球培训的机会。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足球文化,将足球内涵、文化与教育功能融为一体。如开展足球藏品展、足球创意作品展、足球宝贝卡通形象征集活动等为内容的足球文化节,尝试将足球与语文、美术学科进行课程整合,组织足球知识竞赛和征文摄影、美术创作等活动,开展足球亲子活动等,潜移默化地进行舆情引导,激发每个学生乃至家长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二是大力加强足球师资队伍建设。足球教师配备和足球训练、活动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根据核定的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配齐配足各校专职体育教师,着力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加强足球教学培训,如每月召开一次问题反思会、组织一次学习分享会,定期组织教练进行外出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校园足球培训班,甚至条件许可情况下定期选派到欧洲一些国家专业俱乐部参加专项培训;鼓励有兴趣的普通体育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获得国家认定的足球教练员、裁判员资质;除此之外,还应组织“足球进校园”试点学校校长培训班,提高校长对校园足球的认识和管理能力;积极探索尝试推出“绿色通道”,打破编制、学历等瓶颈,将高水平教练员、足球退役运动员甚至优秀的外籍教练引进足球教师队伍;可采取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挖掘和发挥社会组织及企业足球俱乐部的力量,派驻专业教练驻校指导训练,对学校教育力量进行有效补充。

2、不断完善“校园足球”投入机制,推进足球场地建设与拓展。一是多渠道筹措投入经费。体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议成立“校园足球”相应领导机构,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校园足球的日常工作,并把校园足球工作列入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建议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可以从教育经费、体育彩票公益金等方面安排校园足球专项经费,加大对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教学训练、师资培训和组织竞赛等方面支持力度;建议积极向上争取经费,申报“国家足球特色学校”,国家对特色学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和投入;同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多种形式捐赠和赞助校园足球活动。二是多元化推进体育设施尤其足球场地建设。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把校园足球场地列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新建学校一律按建设标准并与学校实际结合设计建设好足球场地设施,改扩建学校要优先考虑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学校和学生开放,以广州、武汉为例,通过政府买单模式将公共资源甚至绿地改成足球场,为学生和市民提供更多的足球场。

3、重视强化“校园足球”安全管理,推进足球运动健康开展。一是依法规范和推进校医队伍建设。校医队伍建设应纳入市区统一招聘范围,公开公正招聘,在大力开展足球进校园的同时,至少保证开展足球进校园的学校有一名各方面符合要求的专业校医,配备12名辅助人员,再通过其它资源补充口。如大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延伸到学校,尤其要推动基层社区卫生协管员进学校落到实处;也可申请“托管医生”、退休医生进校园,由政府机构进行购买服务,实施专兼职给合,这方面崇安区已有尝试。此外,由于校医的特殊性,建议预防医学会将校医纳入其中,校医应像军医等一样单列出来,有独立专门的资格论证体系,解决校医当前面临的评职难、进编难等困境。二是完善足球运动安全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运动安全管理,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和校内外足球活动和竞赛的安全管理制度等等,加强足球场地、设施的维护管理,提高校园足球管理的保障水平。其次,在学校推行学生健康管理,建议推出体质健康报告制度,反馈给家长并开处方,对身体素质差、有一定疾病的学生及时发现并在体育活动中有的放矢、格外关注。对于学生开展对抗性体育运动如足球,应事先开展科学的体能测试,合格后才可上场进行对抗性运动等等。此外,教育部门应聘请专门律师给予学校法律援助,并建立健全学生校园足球运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建议改革和进一步完善保险制度责任认定标准,提高标准、基数、保费等,但应模糊责任主体,应像汽车保险一样重在赔偿。校方应保证所有孩子都购买“学平险”,对特殊人群如低龄和竞技类人群,要再加意外险,实施双重保险。相关职能部门同时应向上级立法部门积极呼吁建立更为完善、详尽、操作性强的处理体育运动伤害的相关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