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发票、假合同、假文凭、假批文等各种假凭据的出现严重干扰了社会生活和经济秩序,也给国家、企业和个人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教训是深刻的,而帮助假凭据“生效”的则是假公章。假公章泛滥暴露出目前公章管理制度缺失,行业内部混乱,公章制作技术落后等问题。印章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凭工具,作为依法实行特种行业管制的商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印章管理改革,整顿行业秩序,革新公章制作技术,从源头上杜绝造假已刻不容缓。
一、假公章横行的三大原因
一是监管不力。2000年公安部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距今已有15年了,规定和标准有待提高和完善。工商、公安、税务、银行等部门在公章刻制和使用衔接上存在漏洞,工商部门有企业的资料,却不知道企业的公章是否经过公安部门审批;同样公安部门审批公章时,却不了解工商部门的意见。税务、银行等部门仍然用传统的鉴别方法很难鉴定公章真伪。我认为,公章审批管理“事先失控”;使用过程中,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对公章进行有效鉴别,造成使用监管又是“事后真空”。公安机关虽实施印章治安管理系统,由于长时间不进行维护和升级,已流于形式。
二是行业混乱。公章刻制依法是实行许可证制度的,未取得特行证的一直在非法经营并毫无顾忌;即使取得特行证的一些经营者公然不按公安机关规定的要求承接,制作公章,或达不到公安部颁布的国家强制标准。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印章行业的特点是规模小,店铺多,90%左右都是小个体店或夫妻店,刻章技术含量低,生产成本低,为了获取利润。有的未经公安部门批准刻字店私刻公章,有的为了逃避管理部门的管理费私刻公章不到公安部门备案。
三是技术落后。假章满天飞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对公章印迹进行有效的技术鉴别,在一些制售假公章都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情形下,不少公章刻制还停留在传统的操作层面上,识别真伪方法仅靠简单的印迹图形识别,已无法应对成熟的造假技术。
二、关于杜绝假公章横行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管理。公章制作应跟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的制作一样,必须具备特有的资质,专用设备,实行统一审批、统一制作和统一管理,建立完整的公章档案库。充分运用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创新社会治安防控手段,加强公安、市场监督、工商与税务、银行等公章流通部门的协同配合,坚决查处和打击公章私刻行为。充分发挥省印章协会的引领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适宜于行业协会行使的职能委托或转移给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治。努力把我省印章行业打造成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机融合的示范行业。
二是进行技术革新。用物理比对“印迹”的印章防伪之路已经走进死胡同。结合我省各地正大力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契机,适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在所有经合法备案审批的公章章体中植入智能芯片,芯片中包含备案信息、刻制信息及印章法律效力等综合信息。这种储存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这样既可从公章源头管控非特行许可人非法刻制,又可对已持有特行证的公章刻企违规、私刻行为实施可识别的管控。我省镇江市、常州市、宿迁市率先实施公章植入芯片工作,一年多来,公章备案率达100%,非法渠道刻制公章,不合格公章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建议在全省推广。
三是加强印章法规建设。明确公章管理的政府职责,形成行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加强对公章刻制企业的监管;促使其依法运营,遏制私刻、乱刻等违法行为,规范公章使用行为,促使单位公章使用与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