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医改的推进,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中医适宜技术(传统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前景。但在基层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的供给严重不足,提供的服务占比微乎其微。究其原因:
(一)相应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1.我省中医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年增速虽居全国前列,但主要针对县级层面以上的中医机构,难以兼顾广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同时镇村行政作为主办单位,对社区卫生投入不足,中医卫生服务保障制度、补偿与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
2.目前的医政管理政策要求专科化明显,使得以全科为主的社区医生在使用中医技术时存在政策约束。社保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的限定年费用总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服务项目的开展。
(二)社区中医服务体系不规范
1.由于缺乏相应的基层中医适宜技术规范和考核标准,部分站点中医从业人员理论和操作观念陈旧,中医诊疗技术应用随意性大,“西学中”人员在应用中医技术时往往将中医手段作为西医增添品种,客观上反而增加患者负担。不规范的体系建设限制了中医优势的发挥。同时社会性非法行医活动难以界定,屡禁不止。
2.基层社区对中医适宜技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从业人员技术提升受限;同时也制约了被服务人群的信任度,限制中医适宜技术项目推广、提升。
(三)社区中医服务人员配置不足
1.中医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现有社区医生承担“六位一体”等多条线工作,开展中医服务势必影响其他医疗工作开展。
2.中医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欠缺。社区中医从业人员本科学历者虽较前增加甫达43%,但多以在职继续教育为主。系统中医理论培训的缺少,难以适应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岗位要求,在科学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方面更是欠缺,同时,补偿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其中较优秀的人才进修后另谋高就。
(四)中医药文化氛围营造淡薄
专业中医人才缺乏,资金及设备投入欠缺,导致宣传形式单调。广电宣传的大多是民间养生保健知识,缺乏对中医和中医文化的系统宣传。不规范的宣传使很多人对中医适宜技术存在疑惑,存在信任危机,防碍其正常发展。
为更好地发挥中医适宜技术,方便社区居民就诊,落实好“15分钟健康服务圈”,引导好“小病、慢病进社区”。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倾斜力度
1.发挥政策引领和扶持作用。为鼓励患者在社区就诊应增加社区报销总额,改为以人次为基础的付费模式拨款,同时对中医适宜技术的报销比例进行提高。真正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由专科医院带动社区开展特色中医服务项目。
2.以资金倾斜为具体扶持形式。中医基金应专款专用,加大社区中医服务硬件设备投入;提升中医从业人员待遇,建立适合中医工作特点的薪酬机制;改革分配激励机制,调动中医从业人员工作热情。
(二)进一步加强中医服务质量体系建设
1.推行中医适宜技术应用规范化。一是根据社区疾病谱特点,对选取2至3个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失眠、慢性胃炎等社区常见病,由省级层面牵头制定并推行相应的临床路径,规范执业行为,强化社区居民认同感;二是慢病管理中,可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抓手,导入中医元素,制定中医参与规范化方案,提升特定群众获得感;三是在中医素养培养方面,也应制定规范化流程,融入中医元素,增加0~6岁儿童家长和65岁以上居民的中医认同感。
2.完善社区居民信息数据库。实现区域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动态管理,对社区服务群体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提供中医服务个体负责和全程控制,提升服务内涵。定期对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及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更新操作指南。
3.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落实监管责任,严控社会中医诊所准入制度,健全准入考核细则,规范执业行为。
(三)进一步加强中医从业人员培养
1.加强中医人才引进,努力改善中医人才结构,对目前在职的从业人员加大培训力度,采取继续教育、脱产规培、上级医疗机构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2.落实中医师承制度,主管部门牵头协调上级医院中医专家名医到社区带徒;落实《省卫生厅关于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意见》的要求,充分利用医院晋升高级职称前下乡服务的有利资源,加大对社区的技术帮扶,在提高社区中医技术水平同时,使社区居民能得到系统中医药服务。
(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1.重视中医文化建设,在社区充分营造健康积极的中医文化氛围,加强中医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居民对中医的认同感。
2.将中医服务融入公益活动,通过携手中医药企业定期组织义诊活动和卫生教育活动,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增加中医服务美誉度。
3.引入社区中医服务满意度调查,定期征询社区居民对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效果的评价,对治疗时间、所花费用、服务态度、疾病转归率等指标统计,形成大数据,使动态管理更科学、更具信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