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民进江苏省委
2017年2月
近年来,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差距,同国内沿海发达省份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部分领域还存在明显短板,影响了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协调发展和资源配置效率。主要问题有:
一是现代服务业行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偏低。尽管近年来江苏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但规模依然偏小,高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20%。
二是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偏少。江苏现代服务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信息传输、物流、计算机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缺少龙头企业,高技术服务业带动作用有限,江苏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服务业知名品牌不多。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力相对薄弱。经测算,2015年,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0%。虽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快速发展,但是份额偏低。
四是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2015年,江苏规模以上服务业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教育和娱乐业等四类行业企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仅为5.9%。且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服务标准,生活性服务业普遍存在服务不规范,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
五是现代服务业同质化竞争激烈。一些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有较大盲目性,产业选择一味追求“高、大、上”,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各省辖市出台的政策在外包产业定位、优惠政策及目标等方面均非常接近,导致许多邻近地区的结构层次和业态分布非常接近。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以新兴行业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层级提升
一是注重从新兴产业、高端环节的培育入手,以增量扩张实现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和层级提升;二是实现“传统行业提升”与“新兴行业培育”同步,更加注重质态提升,尤其是将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高水平、更低成本的生产性服务。
(二)以现代制造业发展为载体,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一是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引导资源在实体经济领域优化配置,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优质载体。二是推动制造业主辅分离。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制造业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融资、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分离外包,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依赖。三是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科研设计等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三)以消费升级为引领,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高端化发展
一是加大生活性服务的有效供给。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根据城乡居民消费偏好、传统文化特点等,全方位加大各个环节的生活性服务供给,增加目前供不应求的服务,开发新型服务。二是注重服务供给与居民消费层次相适应。根据城乡居民不同的收入水平、人口结构和消费升级趋势等,进行产品定位和市场细分,实施分别定价、分层次满足需求等策略。三是大力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服务品质。加快制定各类国家级和省级服务标准和规范,强化监管力度,增强企业诚信经营、质量责任意识,打造江苏服务的品牌,完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和顾客满意的测评体系。
(四)以高层次人才、知识技术和创新资源等高端要素的引进与培育为契机,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
一是调整要素供给结构,优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企业开发活力。继续实施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工程,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及培育力度。二是营造企业创新氛围,从依赖“引进”转变为坚持自主开发,同时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和鞭策本土企业走上自主开发的道路。
(五)以深化开放合作为路径,提升现代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一是坚持引资、引技和引智并重。在国家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下,鼓励外资设立或参股新兴金融市场主体,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吸引外商投资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产业、出版发行等行业,鼓励外资优先投向医疗资源稀缺、特需医疗服务短缺的领域。二是扩大服务贸易比重。加快推动运输服务、加工服务、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发展,培育发展文化、技术、中医药贸易等新领域,推广新型外贸经营综合服务平台。三是加快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步伐。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跨国服务业企业,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组建跨行业跨地区战略联盟。
(六)以重大项目工程、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培育为载体,打造现代服务业品牌企业
实施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工程,以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现代服务业高地为契机,加大对产品附加值高、有实力的骨干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行业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鼓励优质企业跨行业、跨所有者并购重组,加快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步伐,培植若干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使其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