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9月召开的全省旅游业发展大会上,我省提出要加快把江苏建设成国内领先的旅游强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江苏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努力塑造独特的江苏旅游标识,这都为构建江苏省的大旅游格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当前,我省要构建大旅游格局,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产业链来看,强调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互动合作;二是从区域合作来看,谋求本地区与其他区域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三是从社会响应来看,要求树立一批旅游品牌、旅游龙头企业;四是从综合效益来看,大旅游能够促进整个旅游产业系统的整体效益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建议:
一、以战略思维谋划旅游格局顶层设计
1、加强组织领导作用。完善旅游业发展的领导体制,建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解决旅游发展重大问题。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市场要放开,规划要统一,管理要整合,宣传推介要加强,把江苏旅游的品牌打出去。加强政策支持,拿出有含金量、务实管用的支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出台专项政策,考核奖励政策,优化市场环境,努力做到便利化、信息化、标准化。
2、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实现旅游大格局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是要从区域顶层角度,集聚有效资源,加强对重点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有机整合,完善市域范围内的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以总体规划为引领,强化“畅游江苏”的品牌意识,分类编制省内红色文化游、历史古迹游、自然生态游、乡村风情游等旅游专项发展规划。二是充分发挥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丰富的优势,成立江苏旅游规划策划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旅游规划、旅游产业发展、重大产业项目、旅游格局构建等进行咨询论证;三是加强政策和服务保障。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规划,高标准策划建设重点项目,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
二、以创新理念培育旅游格局新兴业态
充分利用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知名高校和文博场馆云集的优势,打造研学旅游基地;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为抓手,将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相结合,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基地;依托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会展中心、星级酒店等良好的会展基础设施,吸引更多国际会议聚焦江苏,扶持商务旅游;依托山、湖、谷、温泉等生态养生资源以及省内中医药高等院校,推进中医文化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升住宅综合品质的同时,重点开发建设一批旅游度假区、休闲商业街、主题乐园、乡村旅游点、旅游养老等旅游房地产;争取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和体育博览会落户江苏,将体育旅游培育成为江苏旅游新亮点。
三、以区域特点优化旅游格局空间布局
1、各区域应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创新优势发展模式。
苏州、南京、无锡利用区位、资源等各方面优势,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打造新型旅游城市,带动周边旅游经济发展。镇江、常州、扬州、徐州应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大力开发与创新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将它们培育成新的增长中心。南通、连云港是沿海城市,利用其已有的旅游影响力,将其作为沿海旅游的代表,带动江苏沿海旅游的发展。泰州、盐城、淮安、宿迁可加大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建设力度,利用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盛行之际,带动整体旅游的发展。
2、江苏省应对落后地区采取倾斜优惠政策,促进三大区域共同协调发展。鼓励苏南的旅游企业到苏中、苏北投资,苏中、苏北地区在接受苏南地区帮助的同时也应培养自身的旅游产业优势。如徐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厚,具有浓厚的汉文化底蕴,而且从区位看,它位于南北交通的枢纽位置,又是南北文化的交接点,连接着以山东为主的鲁派文化和以苏州为主的江南文化,可以培育成苏北的增长点,从而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四、以品牌优势增强江苏旅游产品营销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包括世界遗产品牌、佛教文化品牌和事件节庆品牌。大力开拓文化旅游市场,国内市场重点开拓省内周边城市、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及长三角等目标客源市场,积极开拓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市场;入境旅游市场重点拓展港澳台市场,稳步提升日韩及东南亚市场,积极开拓欧美、俄罗斯市场。整合宣传推介资源,打造江苏高铁城市联盟,把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旅游区联系起来,构成多层次、多系统的旅游网络。整合全省重要节庆活动、重大庆典活动,传承弘扬地方多元特色民俗文化,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名誉度。立足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对接市场需求,策划开发一批苏南、苏中、苏北“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广泛吸引海内外游客。以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为契机,以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为纽带,推动宁镇扬等板块一体化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