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7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7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7-02-04 17:43 来源: 本站原创

20168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显而易见,作为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的研究者,科普者及服务者是保障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只有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心身健康,才能更好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随着各类心理障碍发生率的不断攀升以及公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观需求的大幅度上升,以及以家庭照顾为主的治疗模式的萎缩等原因,使得社会对精神科医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社会认识不足及学科发展不平衡,心理(精神)卫生专业人才队伍缺口甚大。据统计,全国目前精神科专业执业医师约2.2万名,平均1.27-1.47/10万人口。就省内较发达的城市苏州为例,全市每10万人精神科执业医师数估计不足2.5人,且人员分布极不合理。

  一、我省心理医师队伍建设现状

 以苏州市为例,该市作为省内较发达的城市,长期以来心理卫生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例,其中苏州市广济医院是我国建院最早的精神专科医院之一,始建于1923年,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被业内称为“苏州模式”。现全市范围内共有7所心理/精神专科医院,2家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其中三级医院1所,二级医院5所,累计床位数2440张,有心理/精神医生280名,护士588名,职能/康复治疗师14名,心理治疗/咨询师63名,社工22名。

  二、心理卫生人员自身心理状态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目前心理卫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总体数量不足,建设水平不一,资源配置失衡。如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心理服务团队建设刚刚起步,各医院对此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参差不齐,由于专科医院分属卫生和民政系统管理,发展不均衡、人员分布不均,资源配置失衡,城乡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差距较大。一支完善的心理卫生专业团队的建设是提供良好心理卫生服务的前提和保障,故应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尤其是合理引导康复治疗师加入心理卫生服务团队中来。

2、心理治疗(咨询)师建设乏力,专业人员数量不足,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更加不足。这与当前的心理卫生服务需要极不相称。由于提供心理卫生服务的专业人员需要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包括台湾在内的发达地区,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较为完善,有专门的学科专业,一般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水平,同时每年需要在医院接受定期的督导培训,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而国内,心理咨询师的培养还是由劳动部门组织学习和训练,缺乏基本的医学技能,实践内容与临床心理卫生服务脱节。

3、精神科医生,工作量大、待遇低、风险高,从而导致人员流失严重。心理卫生专业人员自身存在较高的压力来源,其中护士的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远高于普通人群。随着大家对精神问题的日趋重视,开始寻求心理治疗的人群也日益扩大。目前大多数精神专科医院人满为患。而同时,由于精神障碍患者症状表现的特殊性,加之司法上对精神障碍患者享有免于刑事追责的可能性,精神科存在更高的职业风险。

三、意见建议

1、建议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体系管理并进行统筹安排,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者待遇。各级地方财政应改变过去对精神专科医院实施的差额补助方式,改为“全额补助,收支两条线”,由地方财政承担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基本工资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金等经费;同时,应设置奖励机制并适当提高现有收费标准,以保证精神科医生的待遇,留住人才。

2、精神科医生在执业过程中,除了医疗风险外,还有人身安全受到患者侵害的危险。建议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使精神科医生的权利保障有法可依,对进行正常诊治的精神科医生提供充分的保护。

 3、建议重视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一方面,扩大精神科本科专业的招生数量,大量培养专业的临床心理治疗师、职业康复师;另一方面,将精神卫生相关内容纳入全科医生培养规划中,加强社区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持续的继续教育学习,采取正规培养和就地取材相结合的方法,多种措施提升精神科医生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

  4、建议制定心理卫生专业团队服务建设标准,规范心理卫生服务方式。改善医疗执业环境,提高管理的水平,减少心理卫生专业队伍的压力来源,重视人的价值。明确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中各自的职责和服务范畴,不断提高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水平。禁止不合格人员提供跨边界服务,形成规范有序的心理卫生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