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7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7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7-02-04 17:43 来源: 本站原创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下,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我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一批机器人技术研究机构,瞄准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前沿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全省机器人研制企业逾50家,南京、常州、昆山、张家港等地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区;本土产品不断成熟,2014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占全国本土企业总产量的11.76%,产业链初步形成。

当前,我省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难题。一是从规划布局看,工业机器人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各级政府扶持政策、资金碎片化,存在中低端领域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问题。二是从市场格局看,外强内弱形势严峻。6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日本、欧洲企业垄断,随着国外机器人企业陆续进入我省并扩大产能,自主品牌企业发展空间被逐步压缩。三是从产业内涵看,产业空心化风险明显。省内相当一部分企业以集成组装生产为主,停留在模仿、跟随和简单集成阶段,即使是具备一定实力的品牌企业,也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核心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短时间内难以追赶,90%以上高精度减速器、高稳定专用伺服电机、高性能传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售价居高不下。我省虽然是机器人专利分布数量最多的省份,但与日、美、德等国相比,技术含金量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有分析认为,未来510年,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黄金窗口期。我省在《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十三五规划及《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均将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重要发展领域。我们应遵循客观发展规律,既要看到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广阔空间,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突破领域,逐步形成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打造江苏创造的拳头产品,有力推进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建议:

一、加快出台江苏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路线图

坚持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制定全省十三五期间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和具体措施,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各地相关产业沿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差异、互补发展。加强对国际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跟踪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尽快研究出台符合我省发展实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的步骤、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与零部件以及产业化路径,积极培育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配制造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在发展模式上,加强行业细分领域的研发创新,完善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核心器件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抢占智能制造制高点;在组织形式上,以需求为导向,联合主机生产企业、关键部件生产企业、系统集成企业、重点应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组成 “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协同工作平台,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跨企业集聚与对接;在产业布局和市场拓展方面,兼顾全省区域特点,合理布局,在科技研发、市场应用、客户体验、产品完善等多环节共同参与,组建起江苏自己的产业生态链,带动我省智能制造水平全面提升,并逐步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二、结合现有基础和行业瓶颈,设立江苏工业机器人重大科技专项

可依托省级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利用市场手段整合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整机集成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等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尽快突破工业机器人专用控制系统、伺服驱动系统、高精密减速器、各类高精度传感装置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系统配套,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的国产化。加快融入信息网络技术,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度融合,加速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集成融合创新。发挥我省数控机床产业优势,加强联合攻关,促进关键零部件、整车、材料、工艺同步研发和协同配套,向机器人产业跨界转型,发展智能数控装备。引导省内机器人企业围绕我省优势制造领域的技术积淀,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发行业专用机器人和非标机器人,在高端装备竞争中的专用整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利用系统集成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强系统集成商的发展,弥补国产机器人单体技术的不足,使自主品牌产品逐步具备与国际巨头产品竞争的能力。密切关注国外企业的专利布局,及时跟踪其技术发展,力求少走弯路,避免重复研发和专利侵权风险。

三、研究出台江苏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推广专项行动计划

一是加强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整合“产学研用”标准化技术力量,组建行业标准体系工作队伍,发挥本省企业参与制订和修订标准的积极性,逐步构建既符合我省实际情况,又与国际接轨的工业机器人标准体系,打破我国工业机器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空白。二是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国内最先进的机器人检验检测认证平台,提供整机性能、关键部件、安全性能、工艺性能检测服务,推动建立工业机器人第三方评价认证体系。三是围绕加快发展我省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示范工程的需求,推动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在电子、物流、制药、食品等行业开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四是着力研究中小企业应用需求与推广难点,为中小企业应用本土产品实现机器换人提供解决方案。鼓励生产经济型机器人本体,为省内机器人企业降低本体成本,实现国产机器人本体销售放量增长。五是创新省级财政支持模式,设立工业机器人产品推广基金,对于纳入推广示范的本省企业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和贴息贷款;对于开拓省外、海外市场的省内企业,进行财政支持与关税补贴;积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入工业机器人产业。

四、围绕我省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加大相关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

一是支持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的高端研发人才,对引进的重点领域关键人才,由财政部门按照企业实际支付薪酬的一定比例,给予企业引才补贴,除了待遇外,更要帮助建立必需的科研平台和研发环境,使引进的人才有事业发展的空间,以事业留人、制度留人、发展留人,确保引得进来、留得下来、发展起来。二是建立工业机器人企业资质认证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通过认证建立健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工业机器人国家标准体系。三是对企业建立的实训平台、高校专业学科、特色学院增加有效投入,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推进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共建机器人实验室、实训班,着力培养一批熟练掌握设计制造、系统集成、维修服务等技术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