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到子女工作所在大城市生活的老年人。这一群体在我省数量较大,具有平均文化水平低、文体活动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医疗水平较低、社交水平低、幸福指数低等特征,是当前我省社会养老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漂族老人角度。一是漂族老人精神上的孤独感和焦虑感,有些老人不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面临交往方式、文化的差异,面临和子女的认识冲突。二是心理亚健康,没有朋友、没有群体是他们认为最难过的事,老人也大多不会主动参加社区活动,甚至认为“没有自我”。三是医保报销问题,对拥有城镇医保和农村新农合医保的老人,异地结算差距较大,报销比例存在差别,部分来自农村的老人实报比例很低甚至几乎不报销。
2、从社会角度。漂族老人以照顾小孩为自任,却存在与子女两辈人对小孩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出入等家庭问题。其平均文化水平较低,社区活动参与度较低,对社会福利政策关注度低。社区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也是老漂族最可及的地方,但社区对漂族老人的专项服务却很少。由于社会关注度低、获得帮助少,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新环境。
3、从政策角度。一是老漂族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养老金待遇普遍较低,其中农民基本上没有收入或收入低微。二是医保待遇不同,农村新农合医保报销中存在执行问题,医保异地结算比例差距大,有些地区在大城市就医结算比例要提高。三是异地养老期待政策支持,政府尚未开辟针对漂族的廉租临住房、心理咨询及精神服务。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全面实行异地医疗和医保结算
首先,落实医保实时结算,建立统一结算网,统一医保报销比例。其次,对异地医保报销的不透明,要促使相关单位明示医保内容范围。使报销项目可核查、透明化。解决医院和老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建议医保工作人员告知患者如何办理各种情况下的报销政策,主动提醒,保证知情权。
2、多种途径化解精神孤独
首先通过宣传引导老人从自身出发敞开心胸,多看时事新闻、学会用电子设备,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与子女交流,主动融入新环境、培养兴趣爱好。
其次通过子女工作单位鼓励子女有意识地和老人多交流,注意关注老人的生活作息,多鼓励老人参加活动。
再次,加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等基层社会机构的组织力量,加大对老漂族的登记和分类工作,基于情感沟通、提供社会援助,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人集中起来,有目的地组织活动。
最后政府方面。一是在城市建设时注重绿化和娱乐设施建设,公园或小区中的露天健身器材区是老人常去活动地。二是鼓励更多的志愿者提供服务,特别是鼓励有条件的老年志愿者,因为他们更容易拉近与“老漂族”的距离。
3、三管齐下促进心理健康
发挥社会各群体的力量,化解“漂族”老人的自卑、自闭的心理问题。一是子女应与老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子女作为老人最亲近的群体,有义务承担起老人的心理建设。二是社区应该多举办活动并鼓励居民参加,重视“漂族”老人的社区活动参与情况。三是政府部门应该从现在和未来的多个角度解决“漂族”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政府可以鼓励一些私人机构承包老漂族的心理咨询。其次,孩子是 “漂族”老人的开心果,学校应该向孩子普及现在 “老漂族”的状况,注重培育第三代对老人的孝顺观念,组织孩子们开展敬老活动。
4、五项措施解决经济负担
经济是命脉所在,解决家庭的经济负担问题,才能给予“老漂族”生活质的改变。
一是国家统筹养老。针对没有退休金的“漂族”老人,由国家统筹安排建立联网登记管理制度和划拨专项资金,划拨款项到“漂族”老人现今居住的区域。
二是医院异地联网。实现异地医保结算和改善报销比例,让老人没有医疗上的后顾之忧。
三是完善社区建设。给“漂族”老人和第三代提供良好的免费的娱乐场所。
四是发放更多养老补助。政府和社区可以提供多种社会福利和补贴,改善“老漂族”的生活水平,仿照之前的独生子女津贴,可以给子女发放赡养津贴,减轻子女的赡养经济负担。
五是提供低价养老服务。社区和政府应当筹建更多的养老服务机构,建立高水平的平价养老看护服务业。开辟专门针对异地老人的廉租房,以供老人安享晚年。
5、政府出台老漂族优待政策
一是加强现有政策传播。针对老人不熟悉政府相关福利政策的问题,政府通过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
二是出台老漂族优待政策。国家研究出台《老年优待法》,逐步取消户籍控制,在尊老金、城乡养老补贴、医疗保障等方面统一全国标准,实行全国统一登记和结算制度,公平对待全体老人。
三是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应对老漂族队伍持续扩大趋势,预见性培养专业人才,适应其养老服务需求和专业管理需求。
四是鼓励社会资本养老。丰富养老形式,鼓励更多的民间资金进行养老投入,增加老漂族养老的选择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