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省农村特殊教育发展的建议
民进江苏省委
2017年2月
近年来,我省特殊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特殊教育列为八大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之一。2014年,教育部等部委共同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正式出台。我省依据提升计划制订了“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江苏各地级市对照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精神,相继出台“特殊教育提升实施方案”,随着第一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深入实施,我省特殊教育迎来转型发展。如今,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省农村特殊教育要真正全面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还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
1、随班就读面广量大管理困难,送教上门条件限制流于形式。
2、医教结合发展步伐缓慢,康复训练尚存较大空缺。
3、师资编制人员结构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职称评聘存在瓶颈。
4、教育经费尚显不足,办学规模有待完善和提升。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不断促进特殊教育转型发展
多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单一的办学机构。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将逐步从教学机构向综合性管理机构转型。根据省特殊教育提升工程的目标要求,我省初步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基本格局。但在转型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建议赋予特教学校行政管理职能,使其具备协调各类教育资源(教育系统内外、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设备与人员)的能力。各地教育部门应联合残联、民政、医疗等相关部门成立区域融合教育指导和管理中心,并对其组成人员的数量、结构(覆盖各学段、各种教育类型等)、专业化程度等都要有明确的要求。随班就读要由特教学校专任教师负责,计入工作量并健全考核机制,对涉及到的普教老师要定期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并享受特殊教育方面的待遇。要为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制定成长档案,跟踪指导,并积极探索初高中随班就读模式。要进一步推进资源教室建设,并且真正发挥资源教室的作用。对于送教上门要由特教部门牵头,协调医疗、残联、社区等部门共同送教育、送医疗、送康复设备,让无法入学的重度残疾儿童真正享受教育医疗资源,获得成长所需,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2、积极开展医教结合研究,健全医教结合工作机制
提到特殊教育,就撇不开医教结合。未来,随着特殊教育研究对象的拓展,特别是脑瘫、行为障碍、精神障碍等适龄儿童少年的教育更是离不开医疗康复的伴随,只有医教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提供给这些残障儿童少年最适合的成长模式。为此我们建议设立若干所医教结合实验学校,健全医教结合工作机制,统筹特殊学校、卫生部门、学校所在社区、以及学生家庭资源,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整体素质。重点开展自闭症、脑瘫儿童的医教结合康复研究,逐步形成3-18岁多重障碍类别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对现有康复机构的特教学校要进一步落实专人管理,配齐师资及必备康复器材,在用好现有康复设备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提升学校的康复水平及能力。
3、优化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特殊教育需要特殊的人才,随着特殊教育的转型发展,我们更需要理疗师、康复指导师、医疗鉴定师以及综合评估师等方面的专业型人才,我省特殊教育师资主要依靠南京特殊教育学院培养,该院校今年刚升级为本科院校,专业的开设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宽和细化。未来,我们更需要精通相关医疗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康复训练师来从事特殊教育,建议在我省医疗方向的院校开设针对特殊教育方向的专业。对于在职教师,要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特教老师向综合型特教老师发展。通过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认定,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专业类别要细化,鼓励特教老师考多种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并在职称评聘等方面向有多种专业技能的特殊教育老师倾斜。未来,在普通学校承担随班就读任务的普教老师,要执行双证上岗,享受特教老师的相关待遇。特殊教育老师的职称评聘建议由相关部门单列,增加特教类别,明确专业要求,更好地引领、助推特教师资的专业发展。
4、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动十五年免费教育
特殊教育要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我省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按普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八倍执行,经测算基本为生均6000元每年,周边发达省市区的特教生均公用经费已经达到了15000元,教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特殊教育事业的纵深发展。对于还未达到6000元每年生均公用经费的地区要出台相关措施,监督执行。另外,生均8倍的教育经费还应逐年提高,向10倍、12倍的标准努力,确保特殊教育事业的转型发展。我省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一些地区没有培智等方面的学前教育,盲生的学前教育也普遍缺乏。学前教育要涵盖三类残疾儿童,确保每一位残疾儿童都能得到三年学前教育,同时要不断提升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的办学质量,让特殊儿童能得到有效的教育和康复。高中教育,要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爱心企业家联合打造适合特殊学生的实训基地,不断尝试开设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拓宽就业渠道。或者校企挂钩,定点培养能适应企业工作要求的相关技能。对于有能力的中心特校,要重点发展高中教育,为残疾人进入高校深造提供良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