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心是体现一个地区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科教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江苏科学中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性设施,是科普事业、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全国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科普馆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广东省将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举措,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5万平方米,总投资为19亿元。上海市以国际化的视野建设上海科技馆,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总投资为17.55亿元;在市中心区域新建上海自然博物馆,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投资为13亿元;目前,上海正在启动建设一座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天文馆,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未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周边将兴建多座科技文化类博物馆,构建集群化的博物馆发展体系。浙江、山西、湖南、四川、内蒙古等15个省(市、区)科技馆新馆相继建成开馆。这些新建或更新升级的省级综合科普馆起点高、规模大,展示手段先进、功能完备、地域特色鲜明。相比之下,江苏科技馆建筑面积仅1.38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只有6千平方米,展品项目也过于陈旧,已不能适应和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需求,与浙江、广东、上海等省市级科技馆差距明显;在中国科普研究所发布的“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与能力建设”分析报告中,江苏的“科普基础设施能力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1位,刚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些与江苏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五年工作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一环是公众科学素质的大幅提升。根据国际科普教育的发展经验,公民的科学素质、不同阶段的科普教育是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对应的。目前,江苏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公众参与科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科普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上海科技馆观众中15%来自江苏)。2015年江苏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8.25%,首次跃居全国省份第一。面向“十三五”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深入推进,在新常态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氛围,迫切需要以省级科学中心为龙头,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全省市、县科技馆以及各级各类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全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省全民科学素质“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我省、市、县(市、区)科技场馆建设。
基于以上综述,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批准科学中心规划定位。积极整合全省科普资源,科学规划建设用地,着力打造集世界科技前沿、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江苏科技发展史展示、科技教育培训、科普展教品孵化基地、互动科普体验、科普展品研发配送、科技传播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化科学中心。
二、建议批准江苏科学中心立项。以江苏科学中心名义开展立项建设,以省科协为规划建设主体,计划主体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辅助配套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总投资预算15亿元(不包括土地成本),由省政府统筹、资源整合,按科学中心三年建设周期,省级财政按每年设立4-5亿元项目建设专项经费,计划2017年底完成规划设计工作及相关招标等准备工作,2018年完成基础设施土建和内部装修工作,2019年底完成展教工程并于年底前对社会公众开放。
三、建议成立江苏科学中心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分管秘书长任常务副组长,省科协、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南京市为成员单位的江苏科学中心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协,省科协主要领导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科协分管领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具体负责科学中心的前期论证、方案规划以及项目立项、选址、建设和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