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水平发展15年基础教育成为教育强省建设的主旋律,我省应树立“教师教育强则江苏教育强,江苏教育强则江苏全省强”的理念,优化高师院校在管理结构、专业结构、学制结构、生源结构和发展结构等方面的布局状况,扩大优质教师资源供给,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着手,打造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先行区、示范区。
一、江苏高师院校布局结构的现状
本提案中的高师院校,是指举办专科层次、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师范类学校,包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作为培养学前、小学师资的主力军,目前我省高师院校已从“十二五”期初的15所演变到2016年初的9所,隶属关系都是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现有9所高师院校中,苏北6所,苏南2所,苏中1所。高师院校目前呈现出多种学制并存的办学局面,单纯举办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的有徐州高师、运河高师、宿迁高师、常州幼师;单纯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的为连云港师专;初中起点五年制、高中起点三年制混合的有南通师专、盐城幼专、苏州幼专、徐州幼专。专业结构上,各校普遍开设学前教育、体育与艺术教育;少数学校开设了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徐州幼专)、中学各学科教育专业(连云港师专)。从招生情况看,师范类专业每年招生6500人左右。其中,初中起点五年制招生3500人左右,高中起点三年制招生3000人左右。
二、江苏省高师院校布局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结构上,经费投入不足,生源素质不高
高师院校财政来源主要是市级拨款,各市投入不同。从总体上看,高师院校生均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与省属高职院校的差距很大,办学经费普遍不足。许多高师院校负债较多,大量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学校内涵建设投入严重滞后,办学后劲不足。高师校院五年制师范类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都远低于当地四星级高中录取分数线,三年制专科师范类专业高考录取线也仅与省控线持平。如何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已成为我省教师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空间结构上,本土定向培养不够,专业性弱化
从地域分布上看,我省高师教育资源还需进一步优化调整,走均衡化、精品化、区域化办学之路;近几年,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逐年减少,就业政策相应收紧,本土化定向化培养不够,专科层次本土化定向培养招生规模仅占当年招生规模的10%。新世纪以来,师范院校实施综合化发展战略,师范专业占比不断下降,多数只有20%左右,出现边缘化倾向。我省现有9所高师院校中,部分院校把工作重点放在非师范专业发展上,普遍存在师范特色“校本课程”明显不足的现象,师范性、专业性弱化明显。
(三) 专业结构上,全科化程度不足,小教专业成为短板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中明确提出“完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全科培养模式”的要求,我省高师院校在全科化培养方面还很滞后。目前,为了推动小教专业本科化,全省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规模不断减少,高师院校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在校生8890人,占在校师范生总规模的32.2%。而农村小学教育还很需要“用得好、留得住”的专科层次的师范生;农村音、体、美、书法等学科教师缺口巨大。
(四)发展结构上,专本硕博未能打通,职前职后衔接不畅。
教师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不强。目前我省高师院校与本科院校的“直通车”式升学对接上还远远不够充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也没有形成一体化,职前培养由高师院校实施,职后培训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划组织,高师院校与地方“教师发展中心”缺少融合与对接;高师院校内部,负责职后培训的继续教育部门也没能与负责职前培养的教学部门进行有效衔接,设计出一体化的培养方案。
三、优化江苏“十三五”高师院校布局结构的建议
(一)管理结构上,重构省级统筹,强化政府调节,源头优化生源
合理整合资源,上移高师院校管理层级,在全国率先建构高师院校发展省级统筹管理体制,切实保障教师教育优先战略地位,重点扶持苏北高师院校,促进苏南、苏中、苏北教师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靓“江苏高师教育品牌”。
改革公共财政投入方式,变按生均拨款为按教师编制总数核算进行综合拨款,取消非学历教育经费财政统筹部分,改变高师院校为增加收入而大量招收非师范专业学生的现状。
优化招生计划调节,强化师范类专业办学资质认证,逐步减少非师范类院校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招生指标。借鉴职教对口单招、艺术类专业面试成功经验,提高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招收优秀中学生读教师教育专业,免费教育,定编定岗,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
(二)空间结构上,明晰培养主体,组建区域联盟
应明确教师教育院校的培养主业,师范大学(学院)以培养高中、初中教师为主,高师院校以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为主。合理利用现有9所高师院校浓厚学术氛围和良好办学传统, 实施“优质高师院校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力争2-3所左右高师院校成为“国家级教师培养基地”。
以省辖市为基本区域,以南京师范大学(或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等7所高校作为区域中心龙头学校,按就近原则与现有9所高师院校、各地一批示范型小学、幼儿园分别组建7个区域性教师教育联盟,调整院系结构,科学布点,分区域实行生源地定向招生,分层次划分培养任务,促进幼儿园、小学教师本土化优质化培养。
(三)专业结构上,提升规格层次,补齐小教短板,开展全科培养
推动高师院校以本科化为发展目标,构建适应培养对象本科化的课程体系,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在“5+2”专转本的基础上,开通初中毕业生“3+4”升本直通车;鼓励条件成熟的高师院校试行“3+4”“2+4”“3+2”“4+0”等形式和本科院校联办本科教师教育专业;推动已具备条件高师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以高师院校为培养主体,适当延续初中起点五年制小教专业招生计划,增加急需的小学艺术、体育、科学教育等专业培养规模,稳定高师院校专业生态。要求高师院校积极探索幼儿园、小学教师全科综合培养模式,培养出综合性、跨学科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富有专业情意的优秀全科教师。
(五)发展结构上,贯通专本硕博,融通职前职后,扩大共建共享
借鉴职业教育对口单招的政策,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上,进一步密切高师院校与本科院校、综合性大学的联系,试点高师优秀毕业生“专本直升”、“本硕连读”,既可让高师学生看脚下工作有底气,望前程升学有方向,也可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愿意选择到高师院校读书。
高师院校职前培养应密切学术性课程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联系,高度重视实习实践教育;与幼儿园、小学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以高师院校为区域龙头学校,明晰其与各市教师发展学院、各县市区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关系,各展其长,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出台《高师院校服务区域发展工作指南》,将服务功能的履行情况列入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高师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资源优势,主动拓展教师教育、培训市场,对非师范专业毕业选择进入教师行业的人员进行教育专业能力培训;以教师教育区域联盟为基础,建立未来教师互派实践机制,开展校际游学项目,推进学分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