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工作人员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线战斗员,可谓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是一支不可缺少的队伍。近年来,招聘的大批社区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在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有提升,为社区建设和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社区工作人员整体情况来看,我们做了认真调研,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社区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特别是青年社工感到没有前途、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成就感,往往是作为步入社会工作的一个跳板,有机会就考走了或跳槽了,留不住年轻有文化的同志,导致社工女的多、男的少,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每年都有辞职或跳槽的;二是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业务繁杂,业务包括社区党建、居民自治、共青团建设、社区文体、社区妇联、工会、双拥、社区民调等条口的工作,还承担管理体制改革后政府上级部门下沉到社区的包括社区建设、社会救助、老龄、优抚、残联、红会、计生、综治、城管等各项条口工作,复杂繁琐。三是待遇不高,大多数街道,目前还是采用与劳务市场签订用工合同,社区工作者属于劳务派遣,地方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计划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整体工资待遇不高,平时奖金也少。四是业务能力尚有欠缺,社工专业科班出身人数少,大多是其他非相关专业毕业,缺乏系统和长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之年轻同志刚进入这一行业,缺乏社会经验,没有足够耐心,导致一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的效率。
建议:
一是加大社区工作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支持社工的氛围。很多人认为,社工做一些婆婆妈妈的事情,能有什么出息?致使一些大学生社工感到尴尬和失落。在国外,社会工作者被称为“社会的治疗师”,具有很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社会工作的普及和认知程度非常高,融入到了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在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引导优秀人才投身社会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国外经验,切实提高社会工作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政府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传播社工理念,烘托舆论氛围,提高人们对社工的认知度,加大对社工群体发展的关注。
二是开展各类培训辅导,提升社工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建议政府以培养知识型、实战型、复合型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目标,全面推进社工培训工作。采取领导授课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的形式,以会代训、参观交流的方式,打破岗位界线,扩大参训覆盖面,实现岗位培训记录积分制;开展“师徒结对”做好传、帮、带,由社区老主任与新社工进行师徒结对,帮助年轻社工尽快适应工作,进入角色;实行轮岗制锻炼,培养“一专多能”社工。
三是健全工资福利保障机制,充分调动社工工作积极性。2008年以来,社工工资先后做了3次调整,调整幅度也不小,但目前看来依然偏低。随着物价逐渐上涨,一些外地的大学生社工还要租房住,负担就更重了,每月的工资省吃俭用也余不了多少。薪酬偏低和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是社工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建议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统一的社工行业薪酬体系,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激励措施,建立健全符合社会工作人才特点、体现工作业绩、鼓励创新工作的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的社工,设立各级各类灵活的表彰奖励措施,给予破格晋升、嘉奖、培训、体检、保险等待遇,树立典型,激励广大社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