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统计分析,江苏省每年可产生大量的废无机酸,其主要来源行业为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加工业、化工行业和金属制品业,分别占产生总量的47.40%、25.92%、18.68%和6.27%。而现在江苏省废无机酸经营企业工艺类型主要可分为工艺替代酸、浓缩回收及中和沉淀三类。其中工艺替代酸工艺主要用于制备净水剂、硫酸铵、铁黄铁黑、过磷酸钙磷肥以及酸浸工艺。
针对我省目前的废酸处置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促进和规范废酸利用处置企业的建设及合理布局
2014年江苏省废无机酸利用处置企业总核准处置量为120万吨,而当年废无机酸的产生总量为176万吨,其中还不包括可能存在的废无机酸产生企业瞒报、漏报的产量。
我省目前废无机酸利用处置企业已达39家,但相应的环境督查人员队伍较为短缺,无法对废无机酸利用处置企业进行全面监管,造成有些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没有完全遵守相关环境管理要求,偷排、空转、非法转移现象时有发生。
这说明我省废无机酸合法处置去向仍存在资源不足问题,需要管理部门进一步引导和促进规范化废酸利用处置企业的建设及合理布局。推进工业废酸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原生资源使用,而且能够催生新的节能环保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针对不同企业废酸的特点使用不同的处理工艺
工业废酸来源广泛,成分复杂,不仅含有大量金属离子,还有很多其他杂质。废无机酸中COD、氨氮和总磷值较高,其中COD值极高,均值高达18000;金属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产生的废无机酸往往含有Fe2+、和Fe3+、Hg、Cr、Cd、Ni和Pb等金属离子。这样成分复杂的废酸液不可能有统一的处理方法,必然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特点的废酸进行分类处理。
江苏现废酸处理利用企业中,有公司采用简单的蒸发浓缩处理工艺,此工艺处理废酸种类较少且要求待处理废无机酸浓度较高,如此才能有较好的运行效果。使用膜处理浓缩工艺以及酸碱中和工艺的几家公司对于待处理废无机酸种类和组分等特性要求较低,可以处理各种类别的废无机酸。采用膜处理浓缩回收工艺可以对浓度较低的废无机酸实现较高的回收率。使用工艺替代酸生产磷肥工艺的公司要求接受的废无机酸浓度较高,且废无机酸中重金属等杂质含量很低,如此才能确保较良好的处理效果。
3.鼓励新建企业安装配套设施,呼吁相关部门加快对废酸产生企业的整合、入园工作。
江苏省废无机酸产生企业共有1384家,年产生量在10000吨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仅有21家,但其产生量占全省所有废无机酸产生企业的69.42%。废无机酸产生企业呈现出分布广泛、分散各地且产生量微小企业众多的特点,但由于年产生量1000吨以上的企业数量很少,但产量很大。应鼓励废无机酸年产生量较大的新建企业配套建设废无机酸利用处置工艺,主要用于消纳自身产生的废无机酸,同时可接受部分小规模废无机酸产生企业的废酸。而相关部门应加快对废无机酸产生企业的整合、入园工作,便于大规模废无机酸利用处置企业收集原料,减少运输成本,便于废酸的分类及集中回收再利用。
4.加快出台关于废酸再生产品的标准与法规。
制备净水剂工艺是废酸治理中的一种资源再生工艺,目前已被广泛用于饮用水和工业污水处理。国家标准中制备净水剂所使用的酸皆为纯酸。在国家现有的各类标准里,如《水处理剂氯化铁GB 4482-2006》或《水处理剂聚合硫酸铁GB 14591-2006》中,并没有对工业用水、废水和污水处理中金属离子的含量有限定要求,企业使用这样含有大量金属离子,高COD、高氨氮、高总磷含量的废酸液制备净水剂时,不仅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而且在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管制的情况下,管理上会出现漏洞。《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中对氨氮、总磷以及COD的排放值都有明确限定,在没有明确条令对工业使用的废酸制备的絮凝剂的管制下,使得这些物质都无法被明确的追踪。目前,企业和政府在管理上往往只能参考简单的产品标准,这极易造成巨大的环境风险健康安全隐患。
为了节约成本,很多企业将废无机酸用作工艺替代酸,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关于废酸制作工业净水剂的详细标准,无法对废无机酸中重金属污染物向再生产品中的迁移进行监测,这些再生产品中污染因子含量不易限定,使用就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一些采用酸碱中和工艺的企业一般除接受废无机酸外,还会接受其他类型的工业或生活污水,且都配套有相应的生化处理设施。在此过程中,正常化工废水中聚合硫酸铁(PFS)的投加比例在1:3000-1:10000之间,投加量时,聚合硫酸铁中原本自身含有的的重金属等特征污染因子浓度被稀释,导致表面上混合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而实质上是稀释排放过程,污染物排放总量实际大大增加,提高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所以,能尽早出台关于废酸再生产品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在废酸的循环利用上有法可循,也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