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7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7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7-02-07 15:28 来源: 本站原创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我省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关心和重视,不仅推动有条件的学校普遍建立心理咨询室或谈话室,而且积极鼓励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并创造了多种教育形式,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及生命教育实施路径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之中。但随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影响、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剧以及二胎政策放开后在校独生子女群体不少正向长子女转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生命意义的认识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近期各地出现多起中小学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等极端事件,而且当事人有向低龄化发展的倾向,需引起高度重视。

当前我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力量匮乏。即使学校有心理咨询室或谈话室,所配备的老师,一般不具备心理医师资质,碰到需要心理干预和治疗的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送医。二是心理咨询室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民间传统意识里存在歧视心理疾病患者倾向,现实中极少会有学生主动前去心理咨询室或谈话室寻求帮助,使其形同虚设。三是心理健康监测及管理上的脱节。目前不是所有学校都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学生升学、转学后不能将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移交给新的学校,新学校难以短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造成心理健康监测及管理漏洞。

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问题,更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为此,建议:

一、加快充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建议编制办和人社部门增加岗位编制和专业教师引进力度,加快充实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按照相关标准,心理咨询老师与学生的比例至少为11000,我省各市区、各学校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计划,务实推进,使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逐步向多配、配全、配齐心理专业老师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更多的师生、家长得到帮助,走出心理阴影。

二、重视建立师生共治、家长同治机制。当前反映出来的一些比较严重的校园心理健康问题,绝非集中在学生一方面,许多老师、家长都反映有抑郁、强迫、焦虑症状,有些矛盾激化也是问题累积迭加所致。我们多年倡导呼吁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健全可行的家庭、学校和教育部门等多方联动机制,在巩固现行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建立师生共防共治、家长同防同治的合理机制,使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心理知识能渗透到平时的交流治疗机制中,使校园平安真正建立在校园和谐、家庭和谐、心灵和谐的基础上。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档案管理体制。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隐性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引进一些比较科学的心理测试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为深入了解剖析学生心理现状,化解心理危机、制定教育方案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心理档案,包括学生个案、疏导记录等加强隐私管理,严格保密纪律,尤其对学校高层管理者更要普及强化专业知识,规范心理教育规程,使我省的学生心理教育、校园心理教育水平提升基本起点,更加科学化、可持久。

四、创新学生心理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可利用微博、微信、校园网站开设专栏,建立校园心理及生命教育微博。通过加强家校间以及校际间的联系,依托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构建心理与生命教育网络,及时根据心理教育新形势,修订教材,培训交流。使这些心理网络更具专业性和应用性。同时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以及移动、手机等新媒体手段,通过办专栏,摄制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及生命教育专题类的影视教材,向家庭、学校、社会广泛宣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生命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呵护学生的稚嫩心灵和生命。

五、建立公安、文化、出版等部门的联合保障机制。外部大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和难以掌控的,因此,公安、文化、出版等部门要对社会上出现的影响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的不良读物、影视作品、不健康网站等加强查处、管制和监督,形成社会共管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联合保障机制的力量,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