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盲人数量约为661万人,超过丹麦、芬兰、挪威等国家的人口数,约占全世界盲人总数的18%,是全世界盲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还在以每年约45万,即平均每分钟新增一例的数量增加,低视力人数也高达1342万。这样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和健全人一样也有阅读的需求,但事实上这样的需求一直无法得到满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盲文书籍数量极少。我国盲文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与健全人图书期刊数量相比可谓奇缺。健全人方面,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81家,出版图书328387种,出版期刊9884种,期刊总印数32.15亿册。盲人方面,盲文出版社全国只有一家--中国盲文出版社,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盲文书籍销售点。从1953年第一本盲文图书《谁是最可爱的人》出版开始,如今各类盲文书刊共有6000余种,全国唯一一家专用图书馆--中国盲文图书馆的设计可藏书量也仅为盲文版31241册;汉文版44240册;大字版28700册。
其次,盲文书籍价格偏高。盲文书籍的印刷需要特殊工艺,对纸张和印刷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与普通图书相比,不仅制作麻烦,而且体积庞大。盲文书籍常见规格是25厘米×30厘米,一本很薄的普通读物制成盲文书籍后,体积和厚度平均要增加10倍。由于制作成本昂贵,致使每本书的定价颇高。一部普通的汉字版《红楼梦》可分为两至三册定价几十元,制成盲文书籍可达16册,价格高达537元;全套12册的《西游记》定价为409元,即便是全套4册的《围城》也要128元,盲文书籍定价大致是普通汉字书籍的5-10倍。
再次,盲文书籍购买困难。盲文书籍的特定消费群体──视觉障碍者,他们大多购买能力低下,为此,在国家补贴的情况下,盲文出版社一般以成本价的10%左右低价销售,导致出版社收支难以平衡,只得减少书籍印数。例如,《盲人月刊》从创刊每期五六十页增加到120多页,其中90%以上是盲人作品。每期成本25元,只以1元售出,几乎全额补贴,现在也不得不限量发行,从原来发行二三千本减至1000本,远远无法满足盲人读者日益高涨的阅读需求。盲文书籍由于价格高、体积大、品种少、购者寥,致使全国各地书店难觅踪迹。新华书店及各类书店受经济效益的驱使,几乎不卖盲文书籍。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公共图书馆尝试开设盲人阅读区域,为当地盲人读者服务,但现状却令人遗憾,无论是盲人图书馆分布,还是馆藏盲文读物的数量及品种,均远远跟不上盲人读者的需求,并且已建的盲人图书馆大多地处省会城市或大中城市,地级城市和广大乡镇、农村还无法涉及。
如何满足盲人的阅读需求?
第一,政府应加大投入,在税收、出版(包括版权)、经营等政策上予以优惠、减免或其他支持,鼓励公共图书馆根据本地盲人读者的需求,挑选部分汉字图书制成盲文书籍,免费提供盲人使用。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例可鉴,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与160所地方图书馆共同合作,每年选送2500本书籍翻译制做成盲文书籍,以满足盲人需求。
第二,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各出版社无偿向盲文出版社提供新版书稿,或同时出版盲文版新书,利用现代先进印刷技术使新版书稿直接转换为盲文排版印刷,缩短出版周期,使盲文新书与汉字新书同步出版,扩充市场上盲文图书的数量。
第三,盲文出版社要面对市场经济,开拓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多出版一些能帮助盲人认识世界、增长知识、提高修养、增强技能、娱情益性的品牌书籍。同时要提高科技手段,强化盲人有声读物制作,开发更多友好的有声读物数字载体。
第四,引导各级公共图书馆应设立盲人阅览室,配置盲文图书及有关阅读设备,做好盲人阅读服务;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图书和声像资源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无障碍,从政策层面保证物质支持,探索建立基层盲文图书借阅体系。
第五,由各级残联牵头,依托当地广播电台、特殊教育学校、志愿者团体、盲人协会,建立公益性质的盲人读物录音室,自主开发录制有声读物,建立基层盲人电子书库,将基层盲人电子书库在一定层面上联网运行,方便盲人读者下载阅读,逐步缓解盲人阅读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