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者:汪云甲等9人
内容:
近年来,苏北振兴得到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苏北,难点也在苏北;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江苏的小康,没有苏北的"两个率先",就没有全省的"两个率先",这己成为全省上上下下的共识。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力量,举全省之力,促进苏北跨越式发展,这是各方面关注、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徐州共有高校9所,在校生达10万多人,这些是苏北发展中非常宝贵的优质资源。如中国矿业大学是具有九十七年办学历史、直属教育部管理,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211工程"的学校。该校设有59个本科专业, 4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名院士,35000余名在校生, 3000名教职工,1397名专任教师,145名博士生导师,230多名教授。该校许多反映办学水平及实力的重要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在由2004年中国青年报社、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发完成的《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中,中国矿业大学在全国排名第30位, 江苏省第3位;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列全国高校第33位,江苏省第4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7个,列全国高校第32位,江苏高校第3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列全国第32位,江苏省第5位;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列全国高校第14位,并列江苏省第2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高校中并列第7位,江苏省第2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 人,列全国高校25位,江苏第3位;中国青年科技奖9人,列全国高校第5位,江苏省第1位;2000-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分列全国高校第2位及第6位,均列江苏高校第1位;五个本科专业排名位全国高校第一,……,等等。该校不仅有一流的矿业与地勘学科,如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而且许多非矿业学科在全国亦有强劲的竞争力,如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测绘、管理、机械、化工、环境、控制等均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在国内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中国矿业大学作为江苏省整个长江以北地区和淮海经济区内唯一一所重点理工大学,可以在人才培养、科技难题攻关、三个文明建设等方面为苏北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且己为我省及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省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科技界别委员汪云甲教授做了"采取系统综合措施,促进苏北区域发展"的专题发言,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在汪云甲教授发言材料上面做了批示"请王湛同志阅,徐州的高校资源如何利用可重点研究一下"。
为了落实李源潮书记的批示精神,充分利用徐州高校资源,激发倍增效应,加快苏北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建议:
省有关方面应尽快组织去徐州高校进行调研,立专项从理论、实证等方面对徐州高校对苏北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在苏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省委、省政府充分徐州高校资源加快苏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及其倍增效应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徐州高校资源,加快苏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采取切实措施,实现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中国矿业大学;
在东陇海产业建设、苏北开发中充分考虑徐州高校、多发挥徐州高校作用;
重视并发挥中国矿业大学作为重点理工科大学的学科优势,根据江苏省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布局的需要,在中国矿业大学重点建设若干个高水平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为学校参与东陇海产业带建设创造必要条件,使中国矿业大学成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重要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基地;
加大对徐州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扩大对其开发产学研项目和科研基地项目的支持范围;在省内各类项目和成果评审中增加苏北高校专家的比例;
设立面向苏北经济社会发展和苏北高校科技人才的专项基金,扶持苏北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同时设立"苏北高校优秀人才奖励基金",解决高层次人才发展机会少,空间小等问题;
建议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亲临徐州高校视察、指导,对徐州高校投身苏北发展提出要求,对投身苏北科教事业、促进苏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师生表示慰问及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