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者:韩桂荣等3人
内容:
南京北极阁旧名为鸡笼山(亦称鸡鸣山和钦天山),目前是江苏省气象台所在地。
北极阁在中国气象界,乃至世界气象界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其气象历史源远流长。上溯到南北朝时代,刘宋(420-479年)在北极阁就兴建过司天台。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和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年)都曾在此修建观象台。尤其是明朝开国在南京设都,洪武帝令在北极阁设观象台,定为国家气象台,两度广招监天人才,配置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观象设备,既观天象,又测风雨、物候和地震、地磁。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游南京,慕名参观北极阁观象台,见台中观天者24小时不停观测,上报资料,仪器有铜制天球、日晷、相风杆、浑天仪、简仪等,精巧绝伦,设施规模堪为浩大,利玛窦"极叹美之"。《利玛窦来华始末记》中特记载了这段经历。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时,葛寅亮撰写的《金陵梵刹记》中,曾绘有鸡鸣寺及观象台图象,其建筑甚为壮观。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将观象台上的仪器移于北京,目前,大都还存置于建国门附近的古观象台上。太平天国时期,北极阁山上建筑物毁于战火。
北极阁还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摇篮。1928年2月国立中央研究院由竺可桢任所长成立的气象研究所,所址即在北极阁上,由新建六角形气象台观象塔,两侧建有相对称的二层办公楼组成。在1929年竺可桢所长编的《钦天山气象台落成纪念刊》上有蔡元培先生(中央研究院院长)为建台亲自作的序。地理学家胡焕庸也专为此作记,称"其自中古以降,有典可稽,有址可案,绵延相续,在世界天文气象史上有卓绝之价值者,莫过于钦天山之观象台。"应该说,这样的评价是有据、也是恰如其分的。1930年6月又在观象塔的后侧,建成研究所的图书馆,呈半圆弧形,正面墙壁上镶有蔡元培先生亲笔为建馆所题写的石碑。
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由中国气象科学先驱竺可桢主持,开展地面、高空、物候、日射、天气现象、微尘、地震等观测和天气预报业务,进行气象科学研究。还定期出版观测资料《气象月刊》,详细记载北极阁气象台观测的气象资料。除承担本所业务外,研究所还将视野和精力投入到全国的气象业务,多次召开了全国气象会议,讨论研究全国共同关心的有关测站建设与统一业务技术规定等问题,并竭力策划全国测候网的筹建。研究所摘登国内各地重要测侯所的记录,最多时有89处,包括海关测侯所42处,其他测侯所46处,高山测侯所1处(泰山)。每到年终分项统计编印《气象年报》,还不定期出版刊登气象论文的《气象学报》,在国内外进行交流。竺可桢亲自主持招生纳才,开办了四期气象练习班,培育了一大批气象科技人才和气象业务、科研和教学骨干。许多近代著名科学家和知名气象学家都曾在北极阁研究所工作或学习过,其中八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中国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叶笃正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北极阁气象研究所的工作全面开启了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研究工作,为气象科技业务和科研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全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而北极阁被誉为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发祥地和近代气象文化发源地。解放后该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1年迁往北京,后又从该所分出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极阁经历了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气象局于1941年在重庆成立,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迁往南京,暂借北极阁中央研究所房屋办公,直至1948年9月迁往新址。1947年11月29日国民政府成立中央气象局气象总台,台址也设在北极阁上。1950年,在北极阁上成立华东气象区台,为华东全区的气象业务中心,1954年撤销大区建制后,华东气象区台改为江苏省气象台一直至今。1999年北极阁气象台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当时全国共设100个,其中只有6个是气象学科)。2002年以来,先后成为南京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产学研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北极阁已接待了世界气象组织及数十个国家的气象代表团或考察团前来访问,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气象同仁参访大陆时,也因北极阁的气象历史地位而必选此作为参访地之一,江苏省气象学会和台湾地区的气象学会每年都有互访和学术交流。近年来,北极阁不仅在世界气象日多次对社会公众开放,每次都达万人以上,而且平时也经常接待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宣传气象事业、普及气象科技的重要窗口和学生课外教育基地。
除了历史积淀,北极阁还具有优秀的环境、建筑资源。北极阁地处南京市中心风貌区,处于紫金山脉在城市延伸的中点,树木苍翠,环境优美,游人如织,自古便是金陵佳境,康熙南巡至此,南望牛首,北瞰玄武,为之赞叹,欣然御笔钦定北极阁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并题"旷观"二字立碑至今仍存于观象塔的后侧壁前。因此北极阁气象台实在具有将气象、历史、文化、生态有机融为一体的气象历史博物馆的禀赋。2003年,北极阁气象台又被江苏省政府由市级文保单位升列为省级文保单位,观象台建筑群被誉为南京优秀民国建筑之一。
鉴于北极阁在中国气象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国气象界人士早就期盼在其之上建立中国气象史博物馆,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在1997年就有了筹建计划。南京市政府2002年规划鼓楼--北极阁风貌区时,也将竺可桢先生创建的北极阁气象台旧址规划设计为"气象博物馆",建成后向公众开放,其创意体现为市中林、林中山、山中阁、阁中人,处处见历史,层层见气象。但一直未能立项。
在北极阁建立中国气象史博物馆,具有如下的意义:
1、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中国气象历史介绍,资料、图片和实物的展示,客观地反映中国气象历史全貌和源远流长的气象文化,让观众对中国气象的悠久历史有所了解,对中国气象文化精髓有总体领悟,充分认识我国悠久的气象文化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作为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以高科技的技术和手段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指导人们正确地防御和抗击气象灾害,让人们更多地关注气象、关注自身生存的环境,使气象科学事业能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3、作为特色科技旅游基地。通过提供气象科技资料和有气象特色的科技旅游服务,配合北极阁周边优美的台城风景区和鼓楼南京市中心,以南京电视塔下的南京科学宫、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北极阁山下的古生物博物馆、紫金山天文台为主打造科技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为此,特建议尽快在南京北极阁上建设"中国气象史博物馆"。博物馆可由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具体由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江苏省气象局和江苏省科技厅承建。这种共建方式早有先例,例如北极阁东侧近邻的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院址(原中央研究院院址)内,近年由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新建的馆房具有古朴典雅之风格;在南京还有国土资源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地质博物馆",馆址就位于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址上。这些都是依据专业学科上的历史地位或一定的优越条件,创建为全国性的向群众进行专业学科科普宣传教育的基地,也是一种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