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者:陈根兴等3人
内容:
经中央统战部1991年3月23日统函(91)(三)138号文件批准,在曹克明同志亲自领导下,由南京航空联谊会和中山陵园管理局具体操作,于1995年9月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在“航空烈士公墓”内建成了一座雄伟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首批刻在英名碑上的有中国、前苏联、美国、韩国航空烈士共3304名。该碑建成后,在海内外特别是航空界影响颇大,反映很好。前来凭吊瞻仰者络绎不绝,已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人士和团体多次来过。特别是去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期间,在北京受到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以“国家礼遇”接待的“美国二战飞虎/驼峰老兵”访华团一行100余人专程来到江苏南京凭吊“抗碑”,受到省、市领导的接见和宴请,扩大了影响,增进取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
南京航空联谊会根据海内外航空界人士、烈士亲属和有关人士的多次建议和强烈要求,在2000年9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暨“抗碑”建成5周年时,专题讨论了建设“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工作。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建馆”工作很必要,意义重大。这样可使“墓”、“碑”、“馆”形成三位一体,使之更完整的形成一个纪念航空烈士圣地。同时,也可形成位于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姊妹馆。一个是纪念被日本侵略者屠杀30万中国同胞的悲惨地,一个是反映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抗争精神的具有国际性的纪念地。这对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促进国际友好交往,联系海峡两岸民族感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2年,南京航空联谊会根据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现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对全国人大代表、航空烈士家属来信的批示,以及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协委员的多次提案等,全力以赴,为筹建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已做了大量的工作。
去年3月,南京航空联谊会与中山陵园管理局开会商讨“建馆”工作,并由中山陵园管理局起草建设“抗馆”立项申请,并经南京市建设委员会于2005年4月20日以[2005]276号文件批复同意“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建设工程立项实施。面积约2000平方米,工程估算约2000万人民币,所需资金通过争取省、市专项资金和相关渠道统筹解决。去年底,南京航空联谊会与中山陵园管理局再次开会商讨,如何落实“立项”批复,推动“建馆”工作的进程。会上,明确在“奠基”前做好“三落实”。一是落实组织领导,采取“建碑”的做法,成立建馆领导小组,由省、市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组成。成立咨询机构—建馆委员会,由海内外积极支持建馆工作的有关领导和知名人士组成。二是落实工作班子,由中山陵园管理局和南京航空联谊会共同组成,以中山陵园管理局为主。三是落实建馆资金。这是当前“建馆”最突出的矛盾和困难。现对筹集建馆资金和奠基典礼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2000万元建馆资金如何落实?建议仍采取当年“建碑”的做法。以省、市政府拨款为主,社会募集资金为辅,中山陵园管理局承担部分奖金,具体意见:省800万元,市700万元,中山陵园管理局300万元,南京航空联谊会募集200万元。省财政厅早在2001年4月16日以省财答复[2001]61号对省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1232号提案的答复中明确表示“如新建纪念馆,需南京市政府同意立项,届时,省财政可予以适当支持。”江东门纪念馆的扩建工程拨资5亿多元,那里是纪念被敌人杀死的中国同胞,而新建的“抗馆”是纪念同敌人拼死的中外抗日航空人员,更有积极意义和国际影响,其建设资金不过只有2000万元,相比之下,投资数额较小,故请省、市政府能大力支持。
二、关于抗馆奠基典礼的时间问题,南京市主要领导曾在去年5月指示,待十运会后举行。为此,在中山陵园管理局和南京航空联谊会抓紧做好以上“三落实”的前提下,拟在今年清明节后的适当时间,举行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奠基典礼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