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以来,江苏省在推进乡镇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了"四大中心"的学校布局战略思想,即在每个乡镇中通过布局调整,关闭村校和办学点,在集镇上形成了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等"四大中心"格局。这样一来,布局调整扩大了几类学校的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
在新一轮的布局调整中,江苏省教育厅又制定了新的学校布局标准。从新的学校布局调整的文件来看,学校设立的标准基本上还是沿用了"四大中心"的思路。苏布调办[2003]1号"关于印发《江苏省中小学布局调整考核验收的实施细则》"确定的学校验收标准中第二条规定:在县(市区)域内,校均施教服务人口达到小学一万人,初中三万人,高中10万人标准;第三条规定:县(市、区)域内,完全小学办学规模在4轨以上,初中一个乡镇1所(五万人以上中心镇2所)。这种学校布局的政策的确改造了很多乡镇薄弱学校,扩大了中心校的办学规模,提高了中心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客观上促进了乡镇教育走向现代化。
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这项学校发展的政策带来了一项弊病。虽然学校现代化了,但由于乡镇地域广阔,有的乡镇区域直线距离要达到40-50公里。学校中心化以后,学生上学的路程就变得遥远了。据调查,省内农村中的不少中小学学生每天上学来回的路程要达30---40公里,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要有两个多小时,使得一些学生早晨四、五点多点钟就出来上学了;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农村青少年来说,这就增加了他们的辛苦和疲劳;甚至还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同时,不少学生每月花在上学交通的费用要达到60-80元左右。一学期就要达到300元左右。这也增加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幼儿园也是如此,在一些乡镇中甚至只有一所中心幼儿园,这种幼儿园稀缺状况限制了农村幼儿良好教育的可能。
国家教育部对城市小学教育的政策是"就近入学",城市的学校规划原则也是"500米范围内有一所小学、一千米范围内有一所初中"。农村学校的现实与城市的这种规划要求相距太大了。我们不能不说,造成农村教育这种现状的原因与江苏省的乡镇学校教育布局和建设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教育部门都提出了教育均衡化的要求。江苏省提出了教育发展高位均衡的发展方针。我们认为,这种均衡,首先要体现在逐步推进城乡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上。因此,建议江苏省教育厅在原有的 " 四大中心 " 基础上,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布局,增加合理布点,逐步建立分布合理的若干个现代化的乡镇幼儿园、若干个现代化的乡镇小学和若干个现代化的乡镇初中学校,从而逐步满足广大农民和农村学生的需要。可以分步实施,苏南苏中先行,逐步推广到全省各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