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市民上街时还是会面临一件尴尬事:如厕难。对于出差、旅游来宁的外地人来说,找个厕所就更难了。目前南京市公共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数量少,布局不合理
据统计,南京现有公厕800座,按南京市总人口计算平均每万人的公厕拥有量仅为1.036,而上海是2个左右,广州是3.4个左右,北京是3.66个。全国平均在3个左右,最高是7.29个,南京公厕数量之少可以窥见一斑。在布局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处于南京的经济核心区的新街口竟然没有一个公共厕所,大多数市民都选择到商场、超市、麦当劳等商业场所"方便"。
2、指示标志不清楚,公厕内卫生状况差
一般情况下,公厕都建在小巷子里,不会建在大马路上,但很多公厕的指示标志都不清楚,让人很难找到公厕的确切位置,增加了市民特别是外地来宁的人如厕的难度。此外,公厕里的卫生状况很差,垃圾桶满满的,水池边到处都是水渍,冲水设施不能冲水等等。
3、公厕蹲位男女比例不合理,缺少老人、残疾人专用设备
男厕所门前无人排队,女厕所里却人满为患,这种现象是由公厕蹲位男女比例不合理造成的。该比例原来规定是1:1,现在是1:1.5。据统计,南京现在的800多座公厕中有近500座公厕达到了1:1.5的男女比例标准,但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另一方面,南京的公厕里一般没有老年人、残疾人等需要专用的设备,厕所也较小,而且没有马桶,也没有可以搀扶老人的足够空间。
"小厕所,大问题"。如厕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且直接影响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为此,我们建议:
1、落实公厕管理办法,做好规划和建设工作
按照《南京市城市公厕管理办法》的规定合理布局公共厕所:道路两侧公厕设置的间距,主要繁华街道为300~500米,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应当小于300米,一般街道为750~1000米;成片开发的新建住宅区,每平方公里不得少于3座;城市公共绿地,每5000平方米用地不得少于1座。同时,要做好公厕的规划工作,在空间上尽量把公厕建设用地落实好,以规划为基础,逐步建设。建设过程中要在环保、生态、节水、节能功能上强化,还要鼓励粪便的生物处理,中水回用、太阳能等等。
2、明晰公厕的指示标识,建立多渠道查询系统
建议有关部门将公厕的指示标识做得更醒目些,方便寻找。此外,还可以考虑采取制作公厕地图、开通公厕电话查询等方式解决如厕问题。例如,沈阳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开通了公厕电话查询系统,查询方式有三种:①拨打114电话查询系统直接查询;②发送找公厕+所在街路名称至95888000,5秒内回复信息;③拨打160查询。
3、完善考核机制,加强管理
相关部门应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加大监督力度,保证公厕的环境卫生。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可考虑引进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公厕的建设、保洁、维护拿出来公开招标,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择业主,建公厕投资和商铺收入都归业主,政府对投资者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如供水供电等,积极吸引和鼓励社会参与建厕。同时,政府也要制定考核标准,并实行严格的考核监督。
4、以人为本,完善公厕内部结构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送审稿)中规定的公厕蹲位男女比例为3:5,虽然目前我市已有一大半的公厕达到了1:1.5,但与标准相比还存在差距。建议在该《发展规划》定稿后,今后的公厕建设和翻新中都力求在设计图中体现这个新比例,保证每一座新公厕都达到该标准。此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要考虑各种人群的需要,建议在公厕中配老年人、残疾人专用设施,如马桶、扶手、平坦的通道等等。
5、鼓励沿街商家、企事业单位等的内部厕所对外开放
如果沿街商家、企事业单位等的内部厕所能对行人开放,这将极大地缓解如厕难的问题。如新街口的中央商场、麦当劳、肯德基等就解决了市民的如厕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内部厕所对外开放,的确给企事业单位和商家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内部厕所开放后所带来的广告效应也是不可低估的。更重要的是,内部公厕对外开放后,商家所体现出的公德意识,对于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