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多年努力,南京明城墙在通向世界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已经跨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当年突出问题之一的城墙本体加固、排水、消险及环境整治,随着南京明城墙风光带建设的稳步推进,目前已得到国内外同行及专家们的普遍认同,南京明城墙保护项目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南京明城墙的世界文化属性进一步得到彰显;南京明城墙的"龙头"地位,在国内得到确立。目前,南京明城墙"申遗"已经进入新阶段,而且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南京明城墙具有较强的世界文化遗产属性,初步具备"申遗"的各项主要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南京城墙日常管理机构虽基本完善,但是不统一。这是历史遗留的老问题,1999年,在南京城墙"申遗"可行性调研后就已经提出。迄今只解决了神策门从驻宁部队移交给了南京市文物部门管理,其它均未能解决。
现存的25.091公里长的南京城墙,有多家日常管理机构。除太平门至玄武门、神策门段城墙已划归南京市文物部门管理外,其余城墙段分由秦淮区中华门管理所、秦淮区、白下区、下关区、鼓楼区、玄武湖公园等部门或机构管理。这些分管机构隶属各自上级部门,有些"上级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擅自将城墙一些地段或景点进行所谓开发或利用。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在刚整治过的城与河之间建餐厅、游乐场所或办公用房,如武定门、东水关、后标营、友谊东村等段落,都已经建成或未经许可批准的正在建设。这种画蛇添足、破坏景观的做法、如果影响到"申遗",将后悔莫及。
2、一些绿化和仿古建筑破坏了城墙的原真性。在城墙周边环境整治过程中,有些建设部门缺乏对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在清理、整治城墙周边违章搭建后,往往按照一般园林环境处理,诸如栽种高大的乔木、竹子,随意添加人造景观等,以为这就解决和改善了城墙周边的环境。其实恰恰相反,城墙在历史上是需要裸露的,对城墙保护、展示而言,无论是违章建筑或栽种乔木,都是错误的。有一个历史的教训,就是20世纪50年代,在玄武湖的西边和南边城墙下遍植树木,当时树木矮小,问题并不突出。如今,在玄武湖中几乎看不到城墙,只见大树。而且因为大树密集,紧靠城墙,墙体常年潮湿,已发生过多次坍塌。
3、缺乏与南京明城墙相匹配的城垣史博物馆。目前,南京的城垣史博物馆基本陈列厅浓缩在解放门城门的"肚子"里,展区狭窄、陈列内容简单、展品得不到充分展示、没有完备的文物库房、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和休息场地。这种状况,与南京明城墙应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极不相称。展馆中除了阐述介绍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沿革等常规史料外,还应该陈列世界城垣史的发展和城垣现状,在比较中突现南京明城墙的国际地位,从而更加彰显南京作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多年来,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对上述问题提出多次建议,但时至今日,进展不大。
为此,我们再次建议:
1.将明城墙"申遗"列入倒计时工作表。省政府及省文化厅、省建设厅等相关部门应将南京明城墙"申遗"进程列入倒计时工作表,指导、督促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明城墙"申遗"工作。
2.统一南京明城墙管理机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制度上的统一。将所有南京城墙诸多景点和展示区全部归口管理,逐步实现南京城墙大旅游的格局,形成"集团"效应和优势。其二,凡涉及到南京城墙(包括环境)的问题,必须有文物和规划部门介入,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鉴于针对南京城墙颁布的各项保护法规比较完善,但时有发生的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实际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切实将南京城墙有关法规的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南京城墙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执法力度,是目前南京城墙保护中比较急迫的工作,也是保障有关法规得以真正发挥作用的唯一途径,借以达到对南京城墙长效管理的目的。
3.尽快选址筹建新的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南京城墙经过跨世纪大规模抢险性维修和环境整治后的今天,10年前临时建立的陈列馆已经远远地落于形势之后,与今天的南京明城墙知名度不相配套。建议尽快选址建立新馆,扩大展示区域、充实展品,以适应新的形势。
4 .召开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扩大南京城墙的影响。在国家文物局确立以南京城墙为龙头的 " 中国明清城墙 " 组合 " 申遗 " 项目后,建议 2007 年在南京市由省市相关部门联合主办 " 中国明清城墙国际学术研讨会 " ,这是对国家文物局此次立项 " 申遗 " 的一种姿态和积极地响应,不仅会得到该项目所属城市的支持和拥护,也必将引起国内外有关组织和城市的关注和重视,借此扩大南京城市和城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