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我省广大农村在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使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由于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虽然轰轰烈烈,但主要还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重形式轻实质,重表面轻内涵,与广大农民的愿望、要求不完全合拍。
有的地方将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建设,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以为造别墅、建喷泉、贴瓷砖、扛着锄头进高楼就是新农村了。这不仅脱离实际,损害农民利益,而且对传统文化也是破坏,许多千篇一律、兵营式小楼的村庄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结果是只见新房子,不见新农村。
有的乡镇政府不清楚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哪些作用?许多机关干部也不了解新农村建设内容,出现将新农村建设当作筐,什么工作都往里面装的现象。而现在进行的省部共建示范村行动,由农业部、省、市、县共同帮扶1个村,资金、项目、专家指导等都优先向这个村集中,没有走出依靠上级重点投入、重点扶持的扶贫老路,行政力量"垒大户"的结果只能是大家对这样的典型说"好是好,就是学不了"。
传统农业仍唱主角,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并且有以老人为主的趋势。全省农业亩效益超过2000元的只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6.7%。土地流转不规范,特别是忽略农民在流转后的社会保障,留下一定隐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和严重落后,四大国有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农民贷款相当程度依靠民间高利贷,严重制约了农民创业致富。
农村的文化现状更令人担忧,文化设施缺乏,文化生活贫瘠,宗教迷信盛行,民间文化衰败,有的地方近80%农民无读书习惯,在私营企业和建筑业干活的农民工90%以上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即使是苏南发达地区农民文化生活也大多是电视、麻将唱主角。尽管有关部门也举办了不少农村文化活动,但主要是过年时"三下乡"的表面一阵热闹,农民常年的文化需求被忽略。
在宣传上也有误区,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后,各地立刻推出了一些典型广泛宣传,造成新农村已经建成或马上就能建成的印象,给社会造成误解,既然农村那么好,为何还要建新农村。
如此一来,造成一些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不理解,许多乡镇、村组干部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不仅不关心,反而担心在新农村建设中自己利益受损。
应该看到新中国农村曾经历了三次深刻变革:大包干,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取消农业税,这些都让农民得到实惠,得到农民拥护,使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我们如何建设新农村给予了有益启示。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以农民为本,在尊重农民、维护农民权益基础上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建议:
1、克服浮躁,坚持富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农村不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切不可将新农村建设搞成新农村跃进。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一切从富裕农民出发。政府关于农村的各项工作都应注意不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即使有的影响到部分农民利益,但他们得到的补偿和长远利益应超过他们的损失。
2、尊重农民,形成合力
新农村应是农民的新农村,应在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切实维护他们权利前提下,将激活他们内生动力,变党委、政府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作为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苏南发达地区新农村主要是当地农民自己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事实证明只有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地来改变家乡面貌,新农村建设才能事半功倍
3、创新机制,突破瓶颈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应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瓶颈,集中经营土地。应根据相当多农民外出打工,家里的地委托亲友代种或转租情况,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积极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有偿转让,培育更多的农业生产大户或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形成的股份制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变农业分散经营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社会化经营,有效提高亩效益,让一部分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农业致富。
同时应将农民社会保障与土地流转紧密结合。可借鉴现行公积金作法,在流转中将一定比例租金交社会保障部门,并由省里配套一定资金,用于土地流转后的农民社会保障。
在此基础上应通过市场化方式来管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从种养到收获,到加工销售一整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农民从一产转到三产上来。
4、遵循规律,科学规划
新农村建设依然应走工业化和城镇化之路。其中关键是科学规划,要通过规划引导农民向城镇、企业向园区、耕地向大户聚集。中心村、镇规划应注意地方特色、文化含量,村村都是欧式别墅决不应是新农村方向。
应抓住许多地区农民正在开始从瓦房向楼房发展契机,引导农民到规划所指定的地点建房,并应对按规划建房的给予一定补贴,以提高新村对农民吸引力。同时一定要避免强拆强建情况,一定要让农民自愿而不是被迫到新的地点建房。
5、分类培训,繁荣文化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农民,但同时迅速提高每个农民素质是不现实的。应在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将农业科技培训、和非农技能培训重点分别放在农业生产大户和进城务工农民身上,这样不仅成效会更显著,而且他们的辐射作用会更大,因为他们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从现在开始确保每一名进入成人的农村劳动力具备一定现代农业或非农产业技能。
同时,新农村需要新文化,农村文化重点在村,主角是广大农民,应将农村文化建设重点放在培育农村文化内生机制,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上,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以农民自己认可的喜闻乐见形式,融入农民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拥有自己的高尚精神文化家园。同时基层政府应将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作为自己一项重要工作。
6、抓住契机,金融下乡
日前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在农村地区开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意见》,我省应抓住这一时机,鼓励各商业银行和各类社会主体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将解决农村贷款难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又一件实事。
总之,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在维护农民权利,尊重他们意愿,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基础上,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入手,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广大农民认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