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它不仅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繁荣城乡市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笔者就私营企业发展做了一些调研,总觉得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制约着私营企业发展,导致私营企业投资规模偏小、科技含量偏低、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较低、产业链偏短、企业整体素质偏低等缺陷,企业竞争力较弱。
一、私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是认识因素的制约。近些年来 "公"与"私"的争论声少了,但人们世俗的眼光总是对"私"字有所忌讳,以致于至今在概念的表述上仍称"民营"的多,叫"私营"的少。实际上,"民营经济"说到底就是个体、私营经济,"民营企业"就是私营企业。这说明社会上"恐私症"还未完全消除。以致于不少个体、私营投资者仍然存在对现行政策的某些疑虑,总怕政策多变,心有余悸。这是制约私营投资者扩大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绝大多数私营企业习惯于"家族式管理"方式,企业员工文化技术素质偏低;许多私企习惯于靠创业者"魅力"管理企业,害怕引入"外人"管理企业不可靠、担心现有职业经理人员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私营企业管理素质难以迅速提高。
二是竞争因素的制约。公平竞争条件受到限制,如外资企业几乎可以进入所有企业,而内资私营企业至今仍有行业不能进入,可以说,在国民待遇方面,私营企业远远不能与外资企业相比。在税收方面,外资企业得到许多优惠,而私营企业则严加征管。国有企业可以享受"债转股"的特殊"解困待遇",私营企业却不能享受。外资企业可享受许多稳性"超国民待遇",而对私营企业则存在重管制轻引导、重税费轻服务、重惩罚轻关爱的倾向,被戏称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三是体制因素的制约。由于受到传统的 "小而全"、"家族式"管理体制制约,导致私营企业明显呈现"小"而"散"现象,企业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产业链短而小,重复建设严重。每个企业宁愿"当鸡头不做凤尾",追求独立经营、不愿当配角,相互竞价倾销,自相残杀,结果一损俱损,形不成产业规模。在舆论监督方面,对私营企业也是褒贬不一,特别是在企业出了问题时,有的媒体大肆炒作,抓住"小辫子"不放,添油加醋,使得企业在沸沸扬扬的舆论中彻底跨下,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四是金融因素的制约。私营企业最大的难题是融资困难。这个瓶颈问题一直制约着私营企业的发展。造成私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支持不够;担保体系不健全;许多私营企业不愿公开财物信息,资信度偏低。国有商业银行为强化对贷款风险的防范,往往加重了对私企的"惜贷"心态,从而使私企融资增加困难。难怪有人说,"银行只会锦上添花,不做雪中送炭的事"。
二、创造企业宽松环境的建议
建议一:强化舆论机制,营造支持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首先,要统一思想,增强发展私营企业的机遇意识。要充分调动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私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为"私营"正名,解"非公"之惑,在全社会造成充分重视并大力支持私营企业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其次,要教育引导各级干部和群众,尤其要引导私营企业主明确方向、树立信心,充分认识当前发展私营企业面临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议二:优化服务机制,为私营企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各级干部是公仆,依法行政重点是服务。加快私营企业发展,关键在于营造良好服务环境。一要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强化政府服务力度,优化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强化对私营企业的支持和管理,同时要健全完善信用制度。二要优化法制服务环境。现在多数私营企业还处在弱小阶段,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在法律上给予扶持对加快私营企业发展极为重要。目前我国尚缺乏有关中小企业的专门法律,中小企业的扶持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这不利于私营企业的发展。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加快"财产权"立法,从而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法制服务环境。三要优化政策服务环境。深入贯彻有关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规定,彻底清理以往的政策壁垒,扫除准入障碍,把私营企业该享受的国民待遇落实到位。四要优化中介服务环境。私营企业要适应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必须加强对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使他们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先进管理尤其是国内外优秀企业家成功的管理经验。各级政府部门应注重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设立各种必要的中介机构,为私营企业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资信评估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指导。
建议三:强化创新机制,提高私营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强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 , 加强私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 , 加强私营企业科技创新 , 加强私营企业品牌创新 , 促进私营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中加快提高企业素质和对地方财税的贡献力 , 提高私营企业在江苏 " 两个率先 " 进程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