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历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历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7-01-26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提案者: 谭海樵
内容:

    徐州市地处我国横放""字型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沿海经济发展轴和陇海经济发展轴的交点,是沿海(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腹地,内陆(尤其是中部地区)的前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十五"以来,徐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04年,徐州市实现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进入全国30"双超"特大城市行列。2005年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大陆191个城市第36位,入围"2004CCTV 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20个候选城市和"2005年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上述成就的取得表明,徐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为大力推动江苏省规划中的徐州都市圈及其核心城市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可是,在经济活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只有真正融入全球经济活动之中,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与其他经济体一道取得共赢共荣的发展成果。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所有城市的竞争力都不再仅仅是城市个体之间的比拼,而是城市所在区域的整体实力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比单一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尽管在地理上,以徐州市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与长三角地区可实现无缝对接;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上,徐州市在陇海经济发展轴中也称得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为依托,徐州市的经济发展就只能在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边缘低谷区"徘徊,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的东陇海经济带和徐州都市圈的建设也只能在低水平上求得突破。

    作为沿海经济低谷区中的核心城市,徐州市如何才能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枢纽优势、城市功能优势,主动承接来自经济隆起带的辐射,主动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从而在东部地区内部的统筹发展中发挥自身的功能,是值得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而且,这种融入过程还有赖于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为此,特建议:

    1.充分认识徐州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的深远意义

    1)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 有助于徐州市更好、更灵活地运用实施东部率先发展和中部崛起两大战略所提供的机遇,加强跨区域经济合作。徐州市位于两条主要经济发展轴线的交界点,既属于东部地带,又能通过淮海经济区和陇海经济轴归靠于中部地带,因此,政策上既适应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也适应中部崛起的政策。徐州市接轨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不仅有利于加大徐州市承接来自"泛长三角经济区"辐射的能力,加速徐州市以及整个淮海经济区的发展,而且也加速了省里规划得东陇海产业带的建设,进而逐步缩小与苏南地区的经济差异。

    2)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有利于促进徐州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与经济全球化接轨进程。徐州市作为长三角向北过渡的纵深腹地,是承东启西的核心区域,是长三角产业和资本外溢的必经之地。徐州市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将极大地促进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对接,便利了长三角与东部沿海经济低谷区的经济联系,有利于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有利于区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3)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有利于实现东部沿海地带中经济发展低谷区的隆起。徐州市以及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和东陇海产业带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低谷带,目前的区内合作是欠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低水平的合作;而与长三角、甚至跳出长三角与国际合作,则是高层次的合作发展。而城市和地区也只能在这种高层次的合作中逐渐融入高等级的经济体系中,真正实现自身的积累和持续发展。因此,只有把徐州市接轨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中,才能实现东部沿海地带经济低谷的快速隆起,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迅速腾飞。

    2.充分认识徐州市与"泛长三角经济区"的互补性

    1)交通互联:徐州市地处江苏省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地带,对外交通形成以铁路、公路、水运为主导,航空、管道有机配合的综合运输体系,并形成徐州铁路枢纽、公路枢纽和水运枢纽相互支持的综合交通发展格局,其综合交通优势日益强化。徐州铁路位置十分显要,京沪、陇海两大主动脉在市区交汇,徐州铁路扼华北、华东南北联系之要冲,位西北中原东出沿海之捷径,徐州北站是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此外,即将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和徐兰客运专线不仅使徐州到北京、上海的时间均缩短到2个多小时,而且将使徐州成为京沪和陇海两条高速铁路交汇的重要高铁枢纽;高速公路网络发达,现有京沪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东绕城段、连霍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水运方面拥有已通航定级航道38条,695.2公里的通航里程;徐州观音机场是国内支线中心机场,飞行区为4D级标准,目前已开通至北京、上海、深圳、海口、昆明、重庆、广州、成都等16条航线;徐州管道是华东三条输油管线中鲁产输油管线的过境段,全长71.6公里,2000年管道货运量为2615.67万吨。基于综合交通优势,徐州可以成为长三角向中西部推进的一个很好的中转站和联络站;同时也可以降低运输物流的成本,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可以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堪称长三角的一个理想的物流分转中心。

    2)产业互补:徐州市矿产、电力资源丰富,而随着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长三角地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加大,徐州可以发挥其能源优势,做为长三角的能源供给站。徐州目前已经形成了食品、机械、电子、建材、化学等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徐工集团、维维集团、徐州卷烟厂、大屯煤电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兴起。徐州初具规模和优势的产业能力具有着接承长三角产业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并且可以为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发挥基础性组作用。同时可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成为长三角的蔬菜、水果、蛋奶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3)旅游互利: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有着2600多年建城史。一脉相承的历史资源丰富,其中尤以两汉文化、彭祖文化和战史文化而闻名。在徐州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的进程中,各有千秋徐州的两汉文化和苏南地区的吴文化,可以实现吴韵汉风的有效对接,从而加快长三角旅游圈一体化的步伐,并在旅游业内实现起双赢互利。

    3.关于徐州市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几点建议

    1)省委、省政府着力推动:尽管徐州市有着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条件和较好的经济基础,但是在区域经济的地位仍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单凭强烈的融入意愿,尚难以实现融入的目标。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推动和协调将大大加快融入的进程。

    2)组织学者研讨论证:建议由省政府出面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徐州市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徐州在"泛长三角经济区"中的定位进行研讨和论证,并提出书面建议。

    3)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外力必须通过内力才能起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进苏南与苏北地区的经济互动,促进东陇海产业带和徐州都市圈的建设,使得徐州市经济发展真正首先融入江苏经济区,使其充分利用长三角的发展扩散优势、淮海经济区潜在而庞大的市场优势、东陇海产业带的产业规模优势、连云港的港口优势这四大周边优势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只有通过提升江苏省的整体经济实力来带动徐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使得徐州市的地理区位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实力。

    4)构建分工合理产业群:徐州市要把现有的所有的潜在优势真正转化为现实优势、经济优势,拓展基于淮海经济区的市场优势,加强技术、信息和市场网络建设,找准在江苏省内以及泛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发展中的定位,强化与长三角现有各级增长极的产业分工,这样才能构建分工合理产业群,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5)完善城市功能,促进要素集聚: 徐州市要按照省里的统一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促进生产生活要素的聚集,通过加强市场建设、教育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造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以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和人才聚集,扩充城市发展的能量,巩固和提升城市的中心地位。

    6)扩大对外交流,大力招商引资: 徐州市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过程远远没有完成,仍要靠招商引资、靠大投入带来大产出。徐州可以依托中小企业数量多的优势,首先在江苏省内寻求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做大外资、民资,真正发挥大城市的吸引力。

    7)推进制度创新,提高市场化程度:越是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制度创新越好。徐州要创造一个交易成本、商务成本洼地和投资回报率的高地,必须推进制度创新,降低沟通成本、时间成本,提高服务率,从总体上降低区域的发展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促进生产要素流入和市场化进程。

    8)发展现代服务业,抢占制高点: 目前的徐州市以及淮海经济区还是低层次的服务产业。而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产业的辐射半径一般为300-500公里。苏南包括南京距离上海很近,没有这个条件,徐州具有这个区位条件。徐州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除了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上海直接联系外,还要主动与国内外大企业联系,争取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徐州设立办事处、分公司或联络处。徐州一旦有了这个能力,形成现代服务业中心,抢占了制高点,500公里之内就不会再出现第二个现代服务业中心。

    9 )加强区域规划研究,提高发展层次:规划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融入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区域的整体规划和功能分区,并以此为基础,规划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的倒 "U" 型曲线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区差距将逐渐扩大;然后,地区差距将保持稳定;当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地区差距将会趋于缩小。而在经济增长的后期,地区差距缩小依托的就是增长极的扩散效应。长三角经济区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高级阶段,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则开始向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迈进,因此,长三角经济区的主要经济增长极有能力在更大的区域范围 --" 泛长三角 " 经济区上实现其增长的扩散。另一方面,长三角经济区内部产业升级要求高、产业转移趋势快而资源环境压力大的局面,也必然要求扩大 " 长三角 " 覆盖范围,形成 " 泛长三角 " 的区域发展格局,从而为目前的 " 长三角 " 区域经济寻找到成本更低、资源环境支撑更为持久的发展空间。从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能源资源、市场、交通条件、现有产业基础、区位等方面考虑,徐州市和以徐州市为依托的淮海经济区以及东陇海产业带正是承接长三角经济区整体辐射、扩散功能的良好的地域空间,同时徐州融入 " 泛长角 " 这样一个相对松散的经济合作圈,二者能够互惠互利,促进更广泛的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