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历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历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7-01-27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提案者: 范忠华
内容: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可利用但不可再生。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全面推进安全农业生产,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之一。由于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城乡环境特别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带来了严重污染,造成耕地质量逐年下降。长期以来,农民对土地耕作的重用轻养,致使耕地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耕地和农产品污染越来越严重,农产品安全生产面临潜在危机,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威胁。。

    一、存在问题

    1、工业"三废"污染。随着经济的跨越发展,工业企业逐年增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企业"三废"排放问题的凸现,污染物将严重威胁着周围土地、大气和地下水资源。

    2、生活污染。在煤气和沼气尚未覆盖地区的居民特别是城郊和农村居民,家庭做饭烧水基本使用煤炭或柴草,城市、乡镇街道上相当数量的饭店、洗浴中心等,也多使用煤炭,随时排放的大量废渣和废气,不同程度的污染着有些地方的河流和环境,形势日趋严重。

    3、化肥污染。以连云港为例,200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约823万亩,每年需要投入折合纯养分约64.7万吨的化肥,其中纯氮约42万吨,纯磷约9万吨,纯钾约13.7万吨。由于化肥的过多使用使土壤团粒结构找到破坏,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又由于化肥利用率低,有60-70%的氮肥、70-80%的磷肥、50%的钾肥分解、挥发、淋溶和固定到水、气、土壤环境中,直接导致土壤、河流、湖泊及地下水体的污染,特别是氮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植株内硝酸盐含量偏高,致使农产品质量下降。

    4、农药污染。随着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和耕地养分的失衡,农作物病虫害、农药使用数量呈逐年加重和增加趋势。由于农药施用不科学,60-70%以上农药挥发和进入土壤、水体中造成土壤、水体污染,进而进入食物链,严重威胁农产品特别是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5、农膜污染。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种植技术的改进,农膜使用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人为操作和风化后的农膜碎片有相当一部分残留在耕地中,既严重影响农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长,又可能降低农产品的质量。

    二、几点建议

    1、引导农民科学施用肥料和农药。鼓励和引导农民施用杂肥、蓄禽粪便、生物有机肥、作物秸秆沼渣等各类有机肥料。在化肥施用上要改变过去重氮、轻磷、少钾、缺微肥的习惯,根据各种作物的需肥特点和规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同时,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推广微生物制剂、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激素等对农作物和农产品的污染。

    2、推广普及秸秆还田、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是宝贵资源,也是耕地质量建设非常重要的投入品。秸秆还田是一项省工省时、直接有效的耕地培肥措施,长期连续秸秆还田,有利于逐年提高耕地有机质、氮、磷、钾、微量元素和各种活性物质及有益生物菌的含量,有利于提高耕地保肥保水性能、理化性状和作物抗逆性及农产品品质。可采取麦茬全量旋耕还田、宽行作物行间铺草还田、麦田播后盖草还田、秸秆堆沤还田、秸秆制菇、制沼后再还田以及秸秆过腹还田等途径,实施秸秆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技术,切实保护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

    3、控制污染源头,加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工业"三废"、生活垃圾等防污、治污力度,实施"三清"工程,减少农业灌溉污染对耕地乃至农产品质量的长期影响"效应",实现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产品质量建设、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4 、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议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关注和重视农业面源污染对耕地的危害,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完善对农业生产全过程标准化操作规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