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历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历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7-04-02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提案者:省民革
内容:

    发展小城镇,是我省的优势和特色。长期以来,我省大力发展小城镇,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规划亟待加强

    目前我省小城镇规划问题较为突出,主要是临时计划多,长期规划少;一般规划多,特色规划少。多数地方只有短期计划,没有长期规划。由于规划缺乏长期性、稳定性、权威性,小城镇重复建设多,浪费惊人,城镇的个性、特色越来越小,趋同性越来越大,有些小城镇盲目模仿大都市,洋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缺乏产业支撑和文化内涵

    小城镇建设,搞经济,镇镇都建开发区、工业园;搞建设,注重经济,忽视文化,不注意保护和发掘小城镇特有的原生态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甚至以牺牲文化内涵和环境文明来换取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一些小城镇规划无特色,建设无风格,产业无优势,文化无内涵,城镇无形象。

    (三)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大

    2004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分别为65.63%44.55%37.81%。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别主要体现在小城镇上。2004年,在66个县(市、区)中,苏南、苏中、苏北县域城镇化率则分别为69.3%38.1%31.1%2005年,江苏参加中国魅力名镇评选,申报的12个小城镇中,11个在苏南,1个在苏中,苏北则为零。

    (四)相关政策不配套、不落实

    小城镇建设既是城镇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城乡建设相当多的法律问题、政策问题。目前相关政策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另一方面是现有的政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

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科学规划

    一是要着眼全局,统筹安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协调区域内小城镇布局,突破镇域行政区划的界线,形成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三个层次规划布局。二是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根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产业基础、民俗风情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特别是严格限制征地规模。三是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延续性,建立和完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专家审查制度,制定保证规划得以有效实行的措施和法规,严格依规建设,有序发展。

    (二)强化产业支撑

    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在"个性"上下功夫,在"品牌"上做文章,培育主导产品,强化产业支撑,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三)培育文化特色

    培育文化内涵,打造文化特色,这是小城镇得以长久存在的核心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比经济建设更为深远,更为重要。在小城镇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很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统文化特色,留住文化的根,也要推陈出新,移风易俗,发展新的城镇文化,提升新城镇的文化含金量。

    (四)进行制度创新

    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制度保证、机制保障。

    (五)实行分类指导

    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小城镇的现状基础、布局密度、城镇规模和集聚度,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分类指导。苏南小城镇现代化水平较高,小城镇产业与人口的集聚能力较强,在空间上已经形成与都市连带连片发展的态势,今后应着重提高小城镇的内涵与质量。苏中的一些小城镇已具有一定基础,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加快产业和人口的聚集。苏北地区富余劳动力大量流动到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城镇的基础相当薄弱,应加强规划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外出务工人员带回资金、技术回乡创业提供平台,创造条件。

    (六)多方协调支持

    小城镇建设要健康、有序、持续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加强统筹协调,使工商、金融、公共交通、文教卫生等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能量源源不断地流向小城镇,并通过小城镇向广大农村提供有效、长效服务,真正地承担起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乡村的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