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历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历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7-04-02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提案者: 省农工
内容:

    当前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原因有:

    一、基础研究投入不稳定

    学术带头人疲于跑项目,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跟着项目走,赶热门,导致研究工作难以积累、不能深入,难有积累,更难有所发现、发明和创新、创造,更谈不上可供转化的技术成果产出。

    二、科研评价与管理体系不利于高成熟度科技成果的产出

    科研人员能否晋升关键是论文数、专利数、专著数和获奖数等,导致某些研究人员对这些数字的追求大大超过了课题研究内容的兴趣,这是一种严重的本末倒置。

    三、科研项目管理存在"重申报,轻产出"的倾向

    对原始的实验积累、失败与成功过程的分析和报告重视不够。有些验收会、鉴定会也是流于形式,一两小时书面汇报,也看不到实物,专家们就可以下个"该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结论。

    四、企业的需要与研究单位的研究成果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

    主要是科技成果产出环境与企业的生产条件存在差异。如今,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科研院所,80%以上的工作都是在进口的仪器设备上进行的,企业并不具备与实验室同等的设备条件,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研究出来的原型产品难以投入规模化生产,企业不愿意或还没有能力承担先期投入的风险。

    五、成果转化环节中的人才队伍严重缺乏、投入资金远远不足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

    2004年全省科技活动人员的绝对数达到33.53万人,位居全国之首,比位于第二、三两位的北京和广东两省分别多3.334.24万人,但我省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的比重比全国水平低5.5个百分点(江苏59.2%,全国平均64.7%)。2004年,江苏拥有的R&D人员为10.33万人年(折合全时人员计算),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但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为74.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另外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没有明确分工,往往是同一项目组,甚至是同一个人要负责从研究到转化的全过程,真正专门从事技术转化的人才极度缺乏。

    20042006年,省财政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共投入资金21亿元(据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十五"成果展示洽谈会召开"报道, 2006-09-13 ),这样的投入相对于真正需要的成果转化投入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基金投入几乎还是空白。

    为此,我们建议:

    一、对于基础研究要增加投入、稳定队伍,正确认识传承与创新、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辩证关系,以保证原始创新的前期积累

    原始创新成果的产出依赖于基础研究的积累。因此,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是产生原始技术创新成果的基础。对江苏而言需要针对江苏的产业优势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加某些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为今后更多的原始创新技术的产出作积累。

    二、要针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不同性质,建立相应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以利于产出高成熟度的研究成果

    由于科研项目设置存在求全的倾向和评价标准没有明确的侧重造成了目前我国大部分研究项目既有科学目标,又有应用目标,看似什么都有,实际上既没有理论创新,也没有可供转化的技术;过分强调发表文章的数量和授权专利的数量,实际上,很多文章缺少理论创新,很多专利没人应用。

    建议在今后的项目设置和成果评价中,应该区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目标,基础研究应强调理论创新,突出科学意义;技术开发项目,应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和开发前景。这样才能有利于产出高成熟度的研究成果。

    三、要充分发挥政府管理部门在科技创新中的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缩短研究单位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由于我国目前科技投入仍然不足,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企业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政府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投入,鼓励科技成果产出,引导科研部门主动往企业需要的成果上靠拢;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意识,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增加资金来源,逐步使企业成为研发新产品的主体。

    四、企业要加大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增强科技成果的承接能力

    长期以来,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只习惯于应用直接的技术成果,对科研部门产生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初级成果",缺少消化吸收而后应用的承接能力,导致企业产品没有更新,效益越来越低,甚至走向破产。

    建议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引导企业负责人提高科技意识,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力量,使企业本身能从科研部门发现科技成果,具有能使"初级产品"转化为"高级产品"能力。企业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的研发力量使成果升级,同时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共同努力使成果升级。而作为提高企业科技意识和研发水平的初级阶段,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