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文化设施建设、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广大农民的需要相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农村文化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在农民家庭文化娱乐生活中,电视、麻将唱"主角",读书氛围减弱。电视是农民获取信息和晚间娱乐的主渠道,而茶馆成了"麻将馆",一些镇、村的活动室也成"麻将馆"。农民读书氛围减弱,据调查,76%多的农民家中没有专门的书房,50%多的家庭没有书橱。家中书籍在100本以上的仅10%左右。近半农民不买书,近80%农民无读书习惯。
2、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苏锡常地区农村外来农民工数量众多,不少集镇的外来农民人数已接近甚至超过本镇常住人口,但是农民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异常贫乏。从事娱乐、餐饮、美容美发等服务业的农民工,还有一些基本的文化生活,比如看电视和报纸。但从事私营企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则90%以上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大多数中小型私营企业根本没有文化设施,一些大型企业虽有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但绝大多数是一种摆设。
3、符合新型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太少。乡镇合并后,镇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公益性投入大量集中在镇政府所在地的中心镇区,对其他集镇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缺乏规划,出现了文化设施规划的断层,带来了原有乡镇文化设施的流失和闲置。即使有保留下来的镇文化设施,也常常成为镇区少数人的"专利",大多数村民无法享用。能够提供免费的健康文化娱乐设施的数量太少,适合农民阅览的图书和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太少,符合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活动阵地少,活动内容也较单一。
4、基层文艺骨干出现断层,文化队伍青黄不接。农村文化活动主要依靠乡镇文化工作者和一批文艺骨干,但由于在岗的乡镇文化工作者骨干基本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培养起来的,年龄结构老化,业务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都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文化站原有的业余文艺骨干弱化现象严重,许多乡镇业余文艺骨干十分匮乏。
5、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乡镇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名称不规范、定位不够明确,作用减弱。近几年,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出现文化站与广电局合并的趋势,成立文化广电中心,带有企业性质。原文化站事业单位法人代表资格取消,给独立开展农村文化工作增加了困难。各地文化站名称极不规范,现有工作人员编制常被其他人员占用,在职不在岗的现象较为突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1月7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为加快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我们建议:
1、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实行农村文化建设重点的战略转移,形成镇村两级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镇党委、政府对本地农村文化建设要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对集镇和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要高起点建设一批镇文化服务中心,重点建设好公益性的公共图书馆,逐步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为农村服务的辐射功能。
2、加强领导,改革农村文化管理体制。
要建立县级市和镇政府领导班子任期责任制的考核体系,大幅度增加农村文化建设考核的分值。改革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扭转政出多门及资源浪费等状况。一是在县级市设立农村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改革现行的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建议对文化服务中心实行双重领导。县(市)文化局负责对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年业务工作的动态管理。三是要整合文化、教育、体育、青少年宫、老年活动场地等现有资源,合理配置,实行共建共享。
3、实施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战略。
省、市、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大力培养农村专业文化人才,加大对农村业余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同时吸引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文化人才,从而为农村文化发展夯实人才基础。要选配好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干部,做到专职专用,同时提高待遇,真正发挥农村专职文化班干部的组织、协调、辅导的作用。要有计划对农村文化干部进行培训,培养农村文化理论研究员和业务骨干,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要通过各种文艺培训班和群众性文艺活动,发现和选拔农村业余文艺骨干。
4、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发展战略。
苏南地区农村特色文化历史悠久,如剪纸、刺绣、风筝、绘画、泥人、陶瓷、雕刻、编织以及山歌、花灯、龙舟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拓展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大力开展"一镇一村一品"等特色文化成果的创建活动,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市、文化镇、文化村。
5、着力解决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问题。
政府部门和用工单位要高度重视农民工文化生活,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给予关注。要规定农民工达到一定人数的企业必须配备电视机,建立俱乐部、文化活动室,图书馆、棋牌室等休闲场所,并免费开放,解决农民工看电视难、娱乐难的问题。政府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建立流动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服务站,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流动课堂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提高农民工的科学文化、技术技能素质,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