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省个别地区为了强化对中小学教师的考核,先后启动了"末位待岗"或"末位淘汰"等制度,试图以此来打破教师"铁饭碗"。例如,某地规定:学校对于考核处于末位的教职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可进行诫勉谈话或给予不超过一年的待岗培训。待岗培训期间由区教师进修学校统一组织培训,经培训合格后,一般由原校安排其工作岗位。对不参加培训或培训后仍不合格的非人事代理人员,视情况可采用试聘、转岗、待聘、待岗、解聘等办法处理,对实行人事代理的人员,则退回人才市场自谋职业。
简单地通过"量化"来衡量教师的座次进行"末位淘汰"至少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妥:首先,不符合和谐、公平、公正的原则。其次,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工作成绩体现在多个方面,成果和影响也是长期的。单纯用排名的方法来评判教师的工作业绩,对教师们的自尊和职业认同感都是一种伤害。第三,排名制作为一种量化考评体系,容易引导教师把精力全部放在成绩上,与我国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精神相矛盾。第四,决定一名教职工是否需要"淘汰"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单纯用老师成绩说话显失公平。第五,"末位淘汰"意味着即使所有教师都胜任工作,也必须弄出一个"末位"加以淘汰,意味着一个教师哪怕再努力,很优秀,但只因为在名次排序上仍处在"末位",那么就必须出局。而在某一学校排名末位的人员,可能在其他学校不一定处在末位;用一种排名体系排名末位的教师用另一种排名体系不一定排名末位。因此,从理论和操作层面上讲,"末位淘汰"都不科学。第六,这样做势必给老师带来很多的压力,势必会使本应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有的教师反映,这样做了以后,大家很少像以前一样互相交流教学心得,没有了以前的教学经验的借鉴,这样使学生们很难广泛接受老师们的先进教学方法,其实对学生们是不利的。第七,这样做很容易助长部分校长的"一言堂"的现象。有的教师反映,在某些学校,与领导关系不好的教师,就安排带"差班",所谓的末位就被人为的制造出来。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把衡量一个学校的好与坏、衡量一个老师的好与坏,还只停留在学生的成绩高低、升学率多少,必然会产生很多错误的导向,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事实上,"末位淘汰制"是从企业中搬过来的,然而,时至今日,曾搞过末位淘汰的企业也因为其进退无据的的缺陷而纷纷改弦更张,学校就更没有必要去蹈人覆辙!《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曾经对此做过一次网上调查,对"末位淘汰"表示"反对",认为"进退无据的末位淘汰已背离了竞争的本意"的高达92.8%,而表示"赞成",认为"教师的铁饭碗在真正意义上被打破"的仅占5.3%。
因此,我们强烈建议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个别地区整改掉这种不利于教育事业健康成长的针对学校主体的 " 末位淘汰 " 制度,让广大教师能够真正以主人翁的心态、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为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