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09年 / 第一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09年 / 第一期
发布日期:2009-03-20 16:05 来源: 本站原创

突出政协特色 打造品牌期刊 


    ——纪念《江苏政协》出版发行200期


  《江苏政协》是我省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阵地,是广大政协委员建言立论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也是全省各级政协组织最重要的宣传资源和宣传主渠道。多年来,《江苏政协》坚持“立足政协、服务统战、面向社会”的办刊方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赢得了各级政协、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喜爱,多次入选江苏期刊方阵,被评为一级期刊和优秀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1月,省政协专门举行座谈会,庆祝《江苏政协》出版发行200期,张连珍主席、张九汉副主席出席座谈会并为杂志200期题词“建言献策”、“议政的论坛 交流的窗口”。现将座谈会上部分同志的发言摘编如下。

 

  “益师”“良友”赞

  梅汝恺(省政协六、七届常委,著名作家)

  一家好报刊,人皆爱以“良师益友”誉之。然我略作改动,特以“益师良友”喻《江苏政协》,这是有道理的。笔者曾荣幸地担任过江苏省政协六、七届常委,这是一段漫长的十年时光。作为机关刊物的《江苏政协》,在突出报道党的中心任务,及时解析方方面面政策要点,宣传政协独特政治能量,乃至专栏标榜政协精英人士洁德高行,向来都十分注重集中性、系统性、时效性、生动性。政协委员们欲更好地履行职能,须“不可一日无此君”研读《江苏政协》。其若干重点文章确曾助我心明眼亮,点拨我视野开阔,鼓舞我参政精神不折不挠,故我称《江苏政协》是我的“益师”,即是韩愈所言的“传道受业解惑也”。我更把《江苏政协》赞为“良友”。则属寓意特定的“颂赞”,所以须稍微区别于世俗之谓的“益友”,乃是因为这种“友”的关系,并不在于斤斤计较于益损得失,而更多蕴涵的是“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的美情雅韵。且举例为证。

  如某日,《江苏政协》某位主任突然光临寒舍。我们对坐饮茗,我们天南地北倾心而叙,然后徐缓慢语转到约稿上。我深知,并非编辑部缺稿,已到了“等米下锅”地步,也绝非我的“不才”稿件对于《江苏政协》有“辉煌门庭”之义,非也,这是情份,是良友间的“嘤其鸣矣”。他笑说:“不要你去写论文,苦你所难,你就写散文吧。我们也要。”这就是“良友”间的人情味,是量身定做的体谅。“新炊间黄粱”,“感子故意长”。既如此投我以桃,我焉能不报之以李。于是,急事急办,立即束装,北去兴化。观菜花,赏夭桃,拂柳于圩岸,于是写成了《兴化菜花赞》。感谢《江苏政协》厚我,这篇散文竟被评为那年的文艺类一等奖。再举一例,此例是意在言写作之难,而我为酬“良友”如何克服了难。盖写作之最难,端在于“唯陈言之务去”。而为这区区短文,亦需“洗磨以认”题材,构思专注,亦若海蚌怀珠,殚精竭虑竟达5个月,最后仿佛“得救”似的出现“一朝分娩”。此事确曾发生于2007年。那次,我受照顾,参加了去溱潼的“委员活动日”。那次活动,其实最不利于写作,因它是纯流水线型的“走马看花”,活动安排紧凑。下马探访不可能,向人问长问短亦无机缘。结果满目皆形胜,可回家却只剩一肚空濛。满心欲对“良友”作“冯驩之报”,却没法写出一行字。即使对当地古茶耈槐印象不忘,可究竟如何行文呢?确曾日日思磨,枯肠搜索,忽忽然一百多天流逝,幸皇天未负有心人,终于我发现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日,偶然阅读《参考消息》,一下见到两篇外电报道,一篇是报道韩国为保护一棵古木银杏,竟耗资430万美元;另一篇报道是说伦敦毁树,达4万余株。突然仿佛神灵点化,我感到有救了。于是出现“顺产”,“一朝”而“分娩”出《古“茶耈槐”·姜堰“人和”》。提及此文,意义并非说这篇短文写得多么好,意义仅在“良友”间情份可酬了。正是岁月凝聚的《江苏政协》德风,形成了义谊之鞭,鞭策了我自愿经受这“怀珠”之苦,且会以此刻的“一朝分娩”为乐。此事虽小,然《江苏政协》同仁的淳风厚义是最该颂赞的。《江苏政协》所以“多次被评为江苏省一级刊物”,是实至名归焉,是理所当然的。值此创刊200期之际,作为其忠诚读者,我谨表热烈祝贺,更对《江苏政协》同仁们的辛勤劳作谨致崇高敬意。


  无言的老师

  陶世贤(南京市鼓楼区政协主席)

  2007年底,我从党委工作岗位转到政协这个全新的岗位,接过了南京市鼓楼区政协主席的“接力棒”。诚然,无论是在党委、政府还是在政协工作,从本质上讲都是国家公职人员,都是人民公仆,都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心竭力,岗位虽不同,目标却是一致的。然而,作为一名政协战线上的“新兵”,对政协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思维,都要从头学起,我深感责任之重,压力之大,因此,“学习”成为我转岗到政协后的第一任务,就这样,认识了《江苏政协》杂志这位“无言的老师”。

  认识这位老师尽管才一年,却向她学到了很多。我不仅逢刊必读,而且妥善保管;不仅对其中的每一篇文章字斟句酌,细细品味,而且摘取其中精彩之处如一些好的经验、做法等,认真记录在小本子上;不仅自己仔细阅读,还要求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人人必读。通过她,我们及时掌握上级政协的工作动态、工作重点和最新精神,了解兄弟政协工作中一些创新的做法以及委员履职的成果,学习最新的政协理论知识,感受省、市政协优秀委员的风采;跟随她,我们共同回顾人民政协的历史,追忆一段段“悠悠往事”,品味“人在旅途”的滋味,感受政协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她,还为我们打开走进“诗词文苑”、提高“艺术鉴赏”力的帏幕……可以说,这位无言的老师,带领我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理念,学会了方法。

  通过学习《江苏政协》杂志上兄弟政协的经验,我们充分认识到,政协工作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要想做得好,必须善于谋划,不能仅凭“拍脑袋”,一时兴起而为之,要充分考虑工作的连续性。不论是政协主席、政协委员,还是政协的工作人员,都应树立做好届内5年工作的整体意识,明确5年的总体目标,围绕这个总体目标的实现去努力奋斗,从而形成一届政协的鲜明特色。在阅读《江苏政协》杂志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但凡工作局面活跃、履职效果较好的政协,都得益于其委员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江苏政协》杂志上一篇篇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于一些创新性观点的研究与探讨,在给我们带来全新理念与深刻启迪的同时,也启发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年来,《江苏政协》杂志对我这个“新兵”而言,不可不谓是一位“良师益友”———她帮我“充电补能”,让我“汲取营养”,使我受益匪浅,诚如汲雨露而发芽,沐阳光而成长,鼓楼区十届政协的各项工作也呈现出良好的局面,并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令我们欣慰的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整理出的一些做法、理念,也得到了《江苏政协》杂志的认可并刊登其中,使我们又多了一个与兄弟政协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我们将以此为动力,大胆实践,用心去干,以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向这位“无言的老师”致谢!

  特色突出的精神家园

  徐菊英(省政协副秘书长、民进江苏省委副主委)

  《江苏政协》杂志是反映全省政协工作、展示各民主党派在政协舞台上参政议政成果、表现各个界别政协委员风采、弘扬先进文化的政治性期刊,也是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所喜爱的读物。

  近年来,《江苏政协》在省政协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在全体编辑人员辛勤努力下,从采用文章的内容,到文字编辑、校对的准确性,从图片、美工的水平,到发行工作的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具体表现在:

  一、与形势的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突出了政协工作与时俱进的特点。从2008年的《江苏政协》来看,作为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刊物,年初省政协全会刚刚结束,《江苏政协》第二期就登载了相关重要内容,使广大读者及时了解全会的盛况和省政协今后工作的方向。

  2008年,对于政协工作和统一战线事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迎来了中共“五一口号”发表六十周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江苏政协》及时选编了一批专题文章,与纪念活动相呼应。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举世震撼,《江苏政协》在当月的第五期及时选编了数篇反映抗震工作和政协委员关爱灾区人民的文章,表现出了各级政协和政协委员情系灾区的拳拳爱心。

  二、对全省各级政协、政协各参加单位开展参政议政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在2008年各期的《江苏政协》中,开设的“本刊特稿”、“精彩建议”、“市县连线”和“八面来风”等诸多栏目,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成果,也为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三、文章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一批从各级政协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他们身退心不退,积极利用各自的专长和优势为《江苏政协》撰文,所写的文章可读性非常强,深受委员和读者喜爱。还有一些介绍各界政协委员事迹的文章,让广大读者领略了政协委员的风采,也增强了刊物的文化特色。

 

  努力追寻真善美

  徐忆农(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

  《江苏政协》2009年第1期巧逢总第200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意味着长久。这份杂志不仅是全省各级政协组织的主要宣传阵地,也是广大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和忠实读者,真诚祝福她能长久充满活力,越办越出色。

  经过200期的磨砺,《江苏政协》目前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刊风格和品味。从总体上看,可以用努力追寻真善美来概括其办刊宗旨。朱光潜先生在《谈人生价值》中说:“人类至上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哪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人如果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同时也就达到最幸福的境界。”真善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分别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的能动过程及其成果。《江苏政协》的《要闻摘报》、《理论园地》等栏目,再现与探索现实世界之真貌;《精彩建议》、《建言立论》等栏目,展示与表达改造世界之善言;《诗词文苑》、《艺术鉴赏》等栏目,描绘与感悟理想世界之美好。期刊的装帧设计,可以说别具一格。全刊整体色调淡雅、质朴,与南国鱼米之乡的景致相融和;封底、封面往往以自然景物为主画面,如2008年全年十二期,每期封面均为花卉图片,一月腊梅,四月紫藤,七月荷花,九月秋菊,等等,总能与时序相呼应,令人耳目一新。

  在古代中国,哪怕是深奥的哲学思想,也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如战国时的思想家公孙龙力倡“白马非马”之说,实际上是在揭示个别(白马)与一般(马)的关系。与此同时,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正如东晋陶潜诗中所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菊花、篱笆、南山、夕阳、飞鸟,都是普通的自然景物,却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这种富于暗示,而不是一览无余的表达方式,对东方许多周边国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日本佛教曹洞宗宗祖道元禅师曾入宋学习佛法,他有一首题名《本来面目》的和歌云:“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这里看似仅仅是将四季极为平常的景物随便排列在一起,而文学巨匠川端康成评说她“强烈地反映了禅宗的哲理”,因此在别人索书时,他会书录此诗相赠。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美就是和谐,我们可以说,和谐社会就是美好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初从不同音调有序组成最美的音乐而感悟出和谐思想,其后又将此思想推广运用到雕刻、建筑等其他社会生活领域,进而推广到整个宇宙中去。无独有偶,古代中国的和谐思想,也同样源自音乐。“和谐”一词,最早约出现在汉代,远古和谐之义由单个“和”或“谐”字来表示。甲骨文无“和”只有“龢”,现代版本《尚书》中的“谐”字在汉代通行本中写作“龤”,二字偏旁“龠”为一种用竹管编成的乐器之名,说明它们的本义均与音乐有关。《尚书》云:“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可见中外先哲们由对音乐和谐的感悟演变到对社会生活和谐的认识,整个探索过程是多么相似。四季之花按时序绽放,呈现和谐美景,犹如“八音克谐”;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建言献策,致力构建和谐社会,犹如“百花齐放”。这就是《江苏政协》能让我们感受到的由真善美构成的主旋律。

  真善美三者的关系表现在:美必须以真、善为前提,只有当人们在掌握了客观世界的真,并在实践中借助善的手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江苏政协》的办刊方针是“立足政协、服务统战、面向社会”。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建议杂志能增加真实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与公众关注焦点问题的相关栏目,用公众愿意接受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心声。

 

  《江苏政协》200期感言

  郭礼荣(镇江市政协主席)

  《江苏政协》是全省各级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自己的刊物。到镇江市政协工作以后,我与《江苏政协》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我思考政协工作的时候,总会翻一翻《江苏政协》,认真阅读,细细品味,常常从中得到启发。我认为《江苏政协》在全省政协工作中发挥了几个“好”作用。

  一是学习的好园地。现在学习的载体很多,但《江苏政协》更切合政协的实际,特别是在贯彻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方面,对全省政协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颁发后,《江苏政协》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省、市政协学习贯彻的情况。2006年第7期《江苏政协》刊登了镇江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协领导同志撰写的学习体会文章,对我市两级政协组织学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工作的好帮手。《江苏政协》每期都有栏目介绍省、市政协工作的新举措和新经验,颇有借鉴意义。去年7月,省政协开展创建“学习型、文化型、健康型”机关活动,《江苏政协》及时作了报道。我们觉得省政协建设“三型”机关的做法很好,很有成效,对全省各级政协加强机关建设很有指导意义。

  三是交流的好平台。《江苏政协》是委员建言立论的“群言堂”。我们既重视从中借鉴、汲取经验,也注意总结交流我们的工作。近两年来,我市政协先后在《江苏政协》发表了《一枝一叶总关情——镇江市政协关注民生纪实》、《镇江市政协开展“委员述职”的思考》、《风正一帆悬——镇江市政协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纪实》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既是我们实际工作的反映,在《江苏政协》刊登后,又促使我们更加注重学习兄弟政协的好做法、好经验,更加有效地推进了我们的工作。

  《江苏政协》作为全省政协工作的窗口和宣传阵地,格调高、品位高,贴近政协实际,反映委员心声,已经成为委员的好朋友、老朋友。可以说,《江苏政协》的那一缕缕飘着清香的墨痕,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委员们的心头……

 

  委员们吐露心声的园地

  莫砺锋(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教授)

  我的专业是钻故纸堆,平生所写的文字绝大部分是与古典文学有关的学术论文,它们当然会发表在《文学遗产》或《文史》之类的专业刊物上。我偶尔也写点非学术性质的文字,它们几乎都发表在“一报”、“一刊”上。“一报”就是《人民政协报》,“一刊”呢?就是《江苏政协》了。

  自从当上省政协委员后,就开始阅读每月一期的《江苏政协》。说实话,我一向对政治性刊物敬而远之,但是《江苏政协》是个例外。因为她并无正襟危坐的严肃面孔,而是活泼灵动,生气蓬勃。即使是领导同志的发言或文稿,也不像一般报刊那样严肃有余而生动不足。至于那些《诗词文苑》、《史林芳甸》、《海外风情》、《往事悠悠》、《人在旅途》等栏目,单看其名称就会觉得一股清风拂面而来,更不用说阅读那些清新有趣的文字了。读着读着,不觉手痒起来,于是开始投稿。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年下来,竟已在《江苏政协》上发表过近十篇短文了。我的文章有时与古典文学或传统文化有关,比如我曾介绍过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曾叙述自己从听老师说杜诗到自己登台讲授杜诗的经历,还曾从宏观的角度谈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更多的文章则与专业毫无关系,比如关于阿里山的神木和小火车的描写,关于苏州中学的校友的回忆等,都是信笔写去的随笔而已。这些短文不拘一格,长短自如,既不讲究文采,更不追求深刻。但是编辑部几乎每稿必用,这当然不是我的文章写得好,而是《江苏政协》本是委员们吐露心声的园地,既然我的文章都是抒写真情实感的,也就每发必中了。

  政协本是让社会各界人士汇聚一堂,共议社情民意、共商国家大事的政治组织,与党政机关相比,政协具有更大的宽松性和包容性。我觉得,从这种角度来衡量的话,《江苏政协》是非常优秀的一种政协刊物。我常常从《江苏政协》上读到各界人士的文章,它们内容充实,形式活泼,读这类文章就像与作者促膝谈心一样,心情轻松愉快。即使得到教益,也是春风化雨般沁入肺腑。我已经是《江苏政协》的热心读者,我也愿意成为她的热情作者。在《江苏政协》出版发行200期之际,我衷心祝愿她长驻盛颜,永葆青春!

 

     编辑琐忆

     乐朋(《江苏政协》编辑部原编辑)

  《江苏政协》杂志已届创刊200期。欣喜之余,作为一名在该杂志工作二十年的老编辑,我所能写的,只有琐屑的回忆。

  顾名思义,编辑干的是“劳心”(脑力劳动)活,可说来奇怪,我干编辑的早几年间却大半是“劳力”(体力劳动)的活计。那时电脑在国内还不知为何物,印刷业仍处在铅与火的时代。每期稿件编妥,交给印刷厂排印,地点在偏僻的龙蟠里南图古籍部旧址;每篇文稿经印刷工捡字打出毛条样,我即驻厂校对,以免往返耗时间。校了改,改了再校,如此反复,一篇稿件起码要弄三遍才完事。所有排好的活字铅版都一一存放于大木盘中,每改版一次,就须把装铅版的木盘从头至尾翻过一遍。一期杂志约有四十多块铅版,摞起来有一人高,每个木盘有三十余斤重,每次要翻动那几十个木盘,搬下摞上的,没一把力气还真不行。好在我年纪不大,自小在农村干惯体力活,在集中校对改版的一周之中,我不停地给改版师傅打下手,跑腿搬木盘,虽累得够呛,尚能勉强支撑,只是中午就要多吃半碗饭了。那时别说空调,就是电风扇也少,在酷热的盛夏,窝在小印刷车间里,一天高强度的体力活干下来,当真是精疲力竭、汗流浃背,腰酸腿软的。此种苦事,对现今年轻人而言,也许难以想象。

  除了搬铅版,还有件头疼事是文章的标题字。印刷厂只能铸造5号字,3号以上做标题用的铅字,只得到彩印厂或《新华日报》印刷厂去购买。先开出需购字的清单,送到厂家,一般五天之后才能取货,且常常拿不齐,又得再等几天,来去奔波,没有十天八天的根本配不齐标题字。哪像现在当编辑,坐在电脑桌前,手指轻轻按动鼠标,什么字号、字体都有了。在那段日子,我这个编辑的一大半时间都耗在印刷厂或路上,蹲办公室的时间大约只有三分之一;但这倒成就了我这编外印刷工,把诸如捡字、打样、拼版、改版等一应印刷活计,学了个遍。于今看来,这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番小小历练,体验了艰苦奋斗的滋味吧!

  说及办刊体会,我觉得一定要走开门办刊的路子。靠少数几个人关门办刊,大抵是不行的。开门办刊,不但要有一支过硬的通讯联络员队伍,尤为关键的在于,需要富有创意的“金点子”。其中包括注重策划,抓准切入点,在不同时段根据形势与任务推出新的栏目设置,以一个好栏目把编者、作者、读者串联起来,拧成一股办刊的合力。

  回顾过去,是为了现在和将来。虽然编辑有“为他人作嫁衣裳”之说,但我相信,《江苏政协》将会百尺竿头,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