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1年 / 第一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1年 / 第一期
发布日期:2011-09-20 17:25 来源: 本站原创
特别报道
 
文史天地大有可为
——省政协文史工作纪实
 
近年来,在省政协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领导下,文史委员会积极开展文史资料的征编出版工作,发挥特色优势,认真组织委员开展履职活动,文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让“青山妩媚”更入人心
 
有一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的委员,每日工作之余诵读一首诗词,迄今已能熟背近百首,诵读之选本,既非《唐诗三百首》,也非《宋词三百首》,而是《我见青山多妩媚——人与自然主题历代诗词选》一书。这本由省政协主席张连珍亲自倡导,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担纲主编的诗词选甫一问世,即获好评。有专家称此书“以煌煌巨秩为形式,以人与自然主题为核心,以编与著为方式,以历代诗词的面貌呈现则又为现代人获取借鉴性和启示录。”
为进一步扩大这本诗词选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读者徜徉于精神世界的“妩媚青山”,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更深入人心,省政协于2009年12月29日隆重举行了首发式。张连珍主席出席首发式并作了重要讲话。明确要求,要结合诗词选的发行,大力宣传传统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宣传诗词选的价值,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充分利用诗词选的研究成果,积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以诗词选的出版发行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政协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2010年2月10日,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国际书城联合举办签名售书活动,本书主编莫砺锋教授在凤凰国际书城现场签名售书。签名售书仪式上,读者踊跃,场面热烈,甚至出现团购现象。江苏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新华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2月25日,《新华日报》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题对该书作专题宣传。《江苏政协》也特发增刊予以宣传。3月5日,经全国政协和省政协领导同意,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向全国政协委员赠送该书。为配合这项活动,当日的《人民政协报》专版对该书作宣传介绍。不少全国政协委员拿到书后爱不释手,兴致浓厚,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对此书的独具匠心赞不绝口。众多委员读后纷纷留言,认为将人与自然的诗词选编在一起,很有创意,通过情景交融的诗词意境,能引起大家对自然的欣赏与尊敬,达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效果,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非常有意义,值得一读。4月24日,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四川成都举行,为宣传推介该书,莫砺锋主任等又前往参加签名售书活动。此外,文史委员会还参加了2010年中国·南京春季馆藏图书展销会,通过新华书店等开展发行工作,已销售发行近三万本。目前,诗词选已走进中小学、高校,中小企业、医院等企事业单位,甚至走进部队、社区,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朋友所喜爱。
 
让《钟山风雨》更具影响
 
对于杂志的办刊人员来说,最大的欣慰莫过于读者的肯定与喜爱,有老年读者朋友,将看完的全年杂志,一针一线,小心翼翼地亲手装订成合订本;有高校教授将杂志当做枕边书,看后插入书橱珍藏;有家庭成员互相传看,长辈看完晚辈看;有年方十岁的小学生,在家长单位看过杂志后印象深刻,假期又让家长带回家想再看一遍;有读者看过杂志后逢人便推荐,当起了义务宣传员;还有一位老作者,想把在本刊发表过的文章转给人民政协报(春秋版)再发表,得到的答复却是:“《钟山风雨》是很有影响力的刊物,在那发过的不好再发。”这位作者非但不失望,反而立即打来长途与编辑们分享这份喜悦……
好的杂志,必须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但又不能墨守成规,而需稳中求变,方能在史林中占一席之地。为使杂志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文史委员会在保持杂志统战性、“三亲”性、可读性特色的基础上,近年来对杂志栏目进行适当调整,如改《卷首语》为《卷首论坛》,由原先的导读改为约请大家名家就政治、历史、思想、学术、文化、社会等方面发表言论,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增设《沧桑岁月》和《读史札记》栏目,前者加大建国后史料的比例,后者增加对于史料挖掘、解读、深化甚至理论性的内容,让杂志有史有论,更具丰富性;《文化长廊》栏目适当放宽要求,但凡文化,无论古今中外均可采用,让视野更开阔,更具包容性。可以说,稍稍“变脸”后的《钟山风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除了《作家文摘》、《报刊文摘》、《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媒体经常转载本刊文章外,近期《羊城晚报》、《杂文月刊》、《特别文摘》、《读者》等报刊也开始关注本刊,《新周报》、《文摘周报》等来电希望定期发送电子稿以供转载。2010年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与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主动联系本刊要求合作,目前合作网站累计已有5家;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栏目)也来函约请加盟,双方已就宣传合作事宜达成协议。据“中国知网”发行与传播最新统计报告,《钟山风雨》在全球机构用户已达4300多家,分布于27个国家和地区。
《钟山风雨》茁壮成长,一路走来刚好十个年头,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这份杂志,越来越多的作者以在《钟山风雨》发表文章为荣。
 
让调研视察更见成效
 
文史工作既有“静”的一面,甘坐“冷板凳”,埋首史料,默默无闻;同时也有“动”的一面,组织委员开展调研视察,为现实服务。换届以来,文史委员会立足自身工作特点,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视察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
为使调研成果更见成效,委员们集思广益,反复斟酌,从虽非社会热点,但可能容易被忽视的角度选题,侧重其历史文化意义,以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文史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赴全省各地,就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深入调研。在听取省文化厅、文物局有关单位与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文史委员会精心撰写《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和培养工作的建议》、《关于我省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供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这些调研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2010年4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为探讨保护工业遗产的对策、促进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召开了工业遗产保护研讨会,特邀文史委员会派员参加,会上还专门印发了其调研报告供参考;10月,由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首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南京召开,文史委员会也应邀参加。这些调研报告有的作为大会发言材料,提交政协全会,有的还被省政协评为“优秀调研报告”。
 
让文史资料更显厚重
 
如果把20世纪划成两个阶段,前50年的历史在已出版的文史资料中可谓巨细皆备,应有尽有,占了绝大比例;后50年即新中国成立后的史料则相形见绌,难与其匹。建国至今已过60年,期间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可谓多矣,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一批批历史的知情者年老失忆,甚至人亡史绝,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抢救和挖掘建国后史料,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2007年11月,全国政协制订颁布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文史资料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当前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点是:在继续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史料征集的基础上,广泛征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各方面人士的“三亲”史料;按照征集为主、抢救优先、充分利用、服务社会的要求,加大力度开展对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和重要代表人物的史料征集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2009年7月,全国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50周年座谈会,又重申要紧紧抓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做好文史资料的征集和抢救工作。从全国范围和实际情况看,由于存在一定难度,尚未有成系列或具影响的建国后文史资料问世,文史委员会迎难而上,认真贯彻《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文史资料工作的意见》精神,把征编出版建国后“三亲”史料摆在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位置。2009年11月全省十三市政协第16次文史工作理论研讨会上,文史委员会将拟订的关于建国后史料的征编出版实施方案及参考提纲,印发各市政协文史部门进行讨论,启动征编出版建国后史料前期准备工作。2010年6月,又围绕实施方案开展调查研究,先后赴镇江、苏州、常州、盐城、泰州、南京等地,了解各地征编建国后史料的做法和经验,征求对实施方案的意见和建议。10月,利用全省十三市政协第17次文史工作理论研讨会召开之机,下发了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征编建国后史料的工作。史料征集以“三亲”为主,拟根据征集的内容,或以事件为主按专题出书,或以时间为序不定期系列出书,力争在三五年内征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三亲”史料,推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精品力作。
 
巫勇
 
 
 
  
精彩建议
 
加快推进我省“两化”融合产业服务园建设
省政协科技委员会
 
“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产业服务园是我省继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及产学研一体化园区之后的又一创举和成功模式。去年7月,省经信委在无锡召开全省“两化”融合产业服务园建设研讨会,制定了《江苏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产业服务示范园认定办法(试行)》,认定江苏矽太科技信息有限公司为江苏首家“两化”融合产业服务示范园。该示范园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生物和医疗产业,帮助中小企业依托“两化”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信息化步伐。常州津通国际工业园是又一家“两化”融合产业服务示范园,该园通过建立“两化”融合的机制和服务平台,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链的集聚,推动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为进一步推进我省“两化”融合产业服务园建设,建议:
一、充分认识“两化”融合产业服务园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两化”融合产业服务园是伴随着信息化快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加速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载体,在全国属首创,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发展前景广阔,必将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个集聚了众多生产性信息服务业的园区,可以为中小企业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商务营销、产业升级各个环节提供信息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建设好“两化”融合产业服务园,可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传统产业能级,催生新兴产业门类,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型工业体系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坚强保障。要把“两化”融合产业服务园作为加快“两化”融合的重要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加以推进,并以此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制定鼓励“两化”融合产业服务园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出台包括推进“两化”融合产业服务园发展在内的支持“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在通信市场监管、信息化管理体制、标准规范制定和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等方面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信息化快速发展和“两化”融合的机制和政策环境。以促进机电一体化装备研发和制造为重点,实行支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企业用好现有政策,明确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可以享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关优惠待遇,在土地、税收、贷款、贴息、科技专项资金等方面及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和“两化”融合产业园区的建设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倾斜。
三、强化“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支持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面向广大企业,积极发展各种行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及面向行业的ISP、ASP、SaaS技术服务平台,提升超级计算、软件评测、信息安全测评等信息化服务机构的能力,研制适合行业需求的各种信息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产品,多种途径开展技术服务。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建设一批“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通过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等方面的沟通,推动信息化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和产业化。引导行业内大企业联合建立服务全行业的共性信息技术应用平台,支持大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部门独立出来,发展成为面向全行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四、组织“两化”融合关键技术攻关。瞄准世界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前沿,依据我省发展战略需求,着力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加大设计自动化、工业控制自动化、智能物流、电子商务、技术改造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努力掌握和形成一批工业信息化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设立“两化”融合关键技术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多学科交叉的信息化创新项目,尤其要支持涉及产品创新的信息技术研发项目,对融合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五、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和服务外包。鼓励工业企业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企业内部研发、设计、物流、产品服务等业务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将企业内部信息技术开发部门剥离,推动大企业服务外包,减少企业运行成本,同时面向全行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带动产业升级。引导生产性信息服务业集中集聚发展,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生产性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引进省外优秀信息服务业,使之与江苏工业相适应。
六、通过“两化”融合催生新兴产业。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度关注“两化”融合催生的新兴产业门类,着力形成新的产业制高点,推动电力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生物芯片、工业电子、金融电子,以及信息通信、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生产型服务业等与信息化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媒体、互联网视听等新兴数字产业,促进“两化”融合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加强“两化”融合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兼具信息化和工业化知识背景,精通工业流程、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两化”融合人才职业化进程。支持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再培训,通过设立重大研究开发专项和产学研技术合作平台等手段培养高端人才。加强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园区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面向海外引进一批有丰富管理经验和良好技术背景的优秀团队和领军人才。
 
 
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省政协文史委员会
 
江苏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农业遗产,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高邮龙虬庄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苏州草鞋山文化、宋代水田农业和明清基塘农业都代表了不同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最高水平。然而,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一、进一步明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和意义。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有形、实体可感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各种类型的农田与水利工程、农作物遗存与古农具、优良生物品种、古代农书典籍、古村落与传统农业生产体系等一切和农业生产有关的物质实体以及由这些物质实体构成的传统农业景观;无形、抽象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思想、农俗活动、传统农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制作技艺、农业思想及制度以及承载它们的活动空间,甚至神话传说及口口相传的农谚、民俗等等。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基因和重要资源。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于维护乡村景观、保护生态多样性、传承传统农业文化,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发展经济和文化都有着积极意义。
二、鼓励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启动“江苏农业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对全省范围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调查和梳理,建立名录和资料库,进行价值评估,找到最具典型性、最亟待保护和最具有挖掘利用价值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对具有典型性、可以发掘利用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区域,对不同农业耕作制度、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丰富的传统农业社区的保护和利用作出全面规划。组织召开“江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充分发挥政府、学术界和遗产保护地等多方面的能动性,研究和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方式和途径。编辑出版《江苏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江苏农业文化遗产图录》、《江苏农业文化遗产选辑》、《江苏农业文化遗产论丛》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从理论上引导、推动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三、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科学规划。建立和完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体系,成立“江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组织实施江苏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将抢救和保护江苏农业文化遗产纳入“文化江苏”的整体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农业文化遗产专项规划,以整体保护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前瞻性的分期实施目标,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突出地方特色,实现规模效应,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结合规划建立我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体系,并借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的做法,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设立国家级的农业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申报体系。
四、注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相结合。农业文化遗产要采用动态保护的方式,在发展中进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要保证遗产地的农民和主要社会群体能够不断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获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使他们自愿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注重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相结合,以政府为主导对各种社会资源加以合理整合,形成政府为主导,各社会团体、专业人士和公众积极参与的保护管理模式,有效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纳入科学、合理、规范的轨道。
五、加强立法,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化建设。法律法规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需要重点考虑。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其保护内容已突破单体层面的遗产保护,向整体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延续和发展。套用现行的文物保护法规很难有效保护范围和内容尚不太明确的农业文化遗产。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或对有关法规进行修订。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可以参考其它遗产类型的法律法规,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不断加以完善,从而使农业文化遗产得到强有力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