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1年 / 第五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1年 / 第五期
发布日期:2011-09-20 17:34 来源: 本站原创
围绕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
和创新驱动战略建言献策
——省政协十届十四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上)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政协履行职能必须遵循的原则。5月23至24日,省政协举行十届十四次常委会议,围绕我省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进行协商讨论。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副省长曹卫星到会通报情况,省委、省政府14个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会议共收到大会发言材料46份,有18位委员作了大会发言。现将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的发言摘发如下,其他10位委员的发言在本报27日的《团结与民主》专版摘发。
 
关于构建科学合理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的建议
武晓松(代表民革江苏省委)
 
一是确保学术成果评价主体的学术性和独立性。学术评价主体主要有学术共同体、政府机构和社会三类。学术成果的真正水平和创新程度,只有学术共同体才有资格和能力作出评判;社会可以监督学术道德和评判学术成果的社会效益;政府可从自己的角度对学术成果的价值作出研判。行政对学术方面的管理其本质是服务,使学术研究人员免于后顾之忧,致力于钻研创新。学术管理应当给予研究者更大的自主权,学术成果评价主体也应以学术共同体为主,并使学术评价主体具有独立性,避免行政干预,以增强评价主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是改进和完善学术成果评价方式和手段,建立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多样化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完善量化考核体系。学术成果评价标准应以创新力、影响力为导向,而不应以拿到课题、经费等资源投入量来衡量。加大同行评议的比重。针对被评议的学术成果,评议机构邀请同一具体领域内的“小同行”和同一学科下的“大同行”进行多轮匿名评价,再由被评议人答辩,按一定权重投票决定最终评审结果。要探索引入网络评议。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匿名性和无界性,探索建立学术不端网络举报的平台,学术共同体成员可匿名举报,学术评价机构负责审查,并可追溯联系到举报人,但不得对任何方面泄露举报人的信息。
三是规范学术成果载体平台。加大财政投入,维护学术成果载体的公益性导向。严格审稿制度,确保优质稿件的高刊版率。在统一书刊号内开辟学术论著类专号,严格限定专号发放条件。将刊版作品的质量与编审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编审人员的工作成绩和职称晋升不仅要看文字量,也要评价刊版作品存在问题的比率。
四是出台针对学术腐败的法规,加大惩治力度。尽快改变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依据缺位现象,加大对学术腐败、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力度,必要时移交司法机关予以法律制裁。建立学术腐败专门处理机构,公开接受社会举报,将学术腐败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五是构建对学术成果评价者的评价机制。加强学界内部和社会舆论监督,设立综合指标和学者界、政府部门、学术机构社会评议的平台,一方面针对拥有同行评议权的专家的学术鉴赏能力和职业操守进行动态评估;另一方面对发表、出版的学术成果质量进行评议。对学术成果评价中存在的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予以公开追责。
 
 
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于琨奇(代表民盟江苏省委)
 
 “十二五”期间,我省高校需加大改革力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移,力争在2020年初步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建议:
一是坚持内涵发展,提高自身办学能力。突出优势学科,重视特色强校。国家和省级重点高校,应以精英教育为主,集中力量,提升办学水平;职业技术类高校,应加强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一般性普通高校,则需根据各自的特色优势,培养社会紧缺的应用型人才。坚持教授治学,发展民主管理。建立健全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校务委员会制度。集中科研,联合攻关。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集中相应的研究精英,专心攻关,联合攻关。全省联动,均衡发展。整合江苏高校现有品牌资源,实行政府资助、高校对口支援,提升苏北地区高校的办学水平。加快高校国际化步伐。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高水平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逐步互通,在课程计划、教学标准及学历学分上互认。同时加强高端学术合作,赶超国际一流水平。
二是坚持育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紧密联系实际,科学安排学科设置。通过制定学科分类目录、进行学科布局规划和学科评估,对高校的学科建设进行指导、引导和调节。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分类考核制度改革。尝试按照学术、教书、科研、服务四大类,分层次、有区别、设期限、多元化、可选择的多岗位设置模式,完善相关考核激励办法。
三是坚持面向社会,提高社会贡献程度。推广大师加团队模式。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带动一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铸造独特的江苏名片,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形成稳定的专家智库,提高技术服务和政策咨询服务能力。以高校力量为主体,建立专业化、专家化、稳定常态的江苏技术与思想智库高地,完善对策咨询的常规长效机制和专家体系。创新引导推动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组建专业的技术研究机构,构筑对接国家创新体系的高端技术攻关平台。强化科技金融,完善风投机制,改善成果转化环境。大力培育民间技术服务市场,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快速、健康发展。
 
 
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破解技能型人才短缺难题
陶克中(代表民建江苏省委)
 
当前,掌握最新技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提升企业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瓶颈之一。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既表现为人才绝对数量的不足,也表现为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即人才供给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对接。政府应该进一步履行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与培训上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建议:
一、建设并普及省辖市公共实训基地。我省已有城市率先开展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和运行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在此基础上率先在省辖市推广。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可考虑起步于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实训基地的项目内容应符合当地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设备和技术始终保持前沿性,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突出实训特点,按照“工学一体”的思路,实现在学习中实训、在实训中学习,缩短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距离。公共实训基地的建立运行应主要由财政持续投入,在此基础上,制定落实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吸引学校、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从而确保基地的公益性和开放性。
二、搭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企业职工培训服务平台。企业职工培训服务平台,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平台,要通过这个平台,发布企业需求,提供培训服务产品,引导培训中介机构竞争,以企业自主选择、政府送服务上门的形式,深入企业内部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时,招纳行业技术专家、一线操作能手等专门人才组成技能人才库,帮助企业攻关克难,解决各种生产技术上的疑难杂症,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技能水平。职工培训服务平台是政府“服务企业”的平台,其建设运行和服务企业的资金来源可以考虑通过统筹职工教育经费和公共财政投入获得,并对参加职工培训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等多种形式的优惠补贴。
三、建设技能型人才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网。提高技能型人才管理服务水平的当务之急是建设“技能型人才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网”,其内容应包括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评价、职业资格认证、技能型人才招聘求职等方方面面与技能型人才培养、认证、使用和流动相关的信息。通过网络畅通信息渠道,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提高职业资格认证的公信力,降低劳动力市场配置成本,实现人才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政府要承担信息网络建设维护的主要责任,确保信息网数据搜集的全面客观和真实可信,并利用这一信息网络,建立相应的技能型人才监测预警系统,对技能型人才供需关系进行长期动态监控,从而主动、积极地引导职业教育方向,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做强我省职业教育 奠定创新驱动基础
李志宏(代表民进江苏省委)
 
全面落实“六个注重”,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人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人才队伍的结构是否完善。对于科研一线的领军型人才,各地已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引进,但地位举足轻重的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则主要依靠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我省在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时,应将做强我省职业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建议:
一、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创新职业教育。明确要求我省职业教育院校必须根据各地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重任,并以此做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各类职业院校的办学标准,推动职业院校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新台阶。按照获得高级工及以上技术工种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数对学校进行奖励,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技术攻关或国家技能比赛中取得成果的应要予以奖励,以引导学校重视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
二、围绕做强整合职业教育。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在职业教育上的合作。以市为单位,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手中的中职和高职院校,按合并同类项方式,整合在一起,并要求整合后的每个学校专业互不重复,而且在当地都是最强的,形成“一校一特色”。推动同一区域内职业院校以示范院校为龙头,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互聘、图书互借、学分互认、实训基地互用,以提高办学效益。
三、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改革用普通中学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来评价职业学校教师的做法。在人才引进上,可采用柔性用人机制,如设立一定指标的“特聘特岗教师”机动编制,以解决吸引高级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实训教师的问题。借鉴现代管理人才培训模式,将技能型教师送到发达国家职校、企业轮训,或到国内相关企业挂职,以更新他们的知识储备。
四、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要求职业院校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培养并建立至少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技能大师为专业带头人,传绝技、带高徒,提升专业水平;同时承担为当地企业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重任,以促进校企合作。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让大家知道“一个平庸的博士不一定比一个有精湛技术的木工对社会贡献大”,让广大学子从对学历的盲目追逐,走向对岗位的理性选择,让需要岗位的人成为岗位需要的人,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氛围。
 
 
 反对科研不端行为 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体系
余伯阳(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键是要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实现科技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科研诚信”。在科学研究中,科研诚信是保证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基础;在科技与经济结合中,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营造我省良好的科研活动氛围,必须大力营造崇实、唯实、求实的科研环境,建立健全科研活动的诚信体系,从体制机制上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建议:
一是重视科学道德与科学精神的宣传。让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科研人员的思想和行为中,对科研人员起到道德上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对项目评审过程、立项过程、实施过程、验收过程等环节实现全面跟踪和监督,对评审专家、项目承担者和部门组织者建立健全诚信档案。三是建立学术委员会与科研道德委员会共存制约体制。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道德委员会,成员包括高校或科研院所负责人、若干权威的科研、法律和政策专家。学术委员会和科研道德委员会相互独立,不可相互兼职。科研道德委员会负责科研道德建设和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四是改革和完善现有科研评价制度。建立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和新思想、发表论文质量、获得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制度。五是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实施分类管理。对科研院所的职能定位进行梳理,科学划分公益类和非公益类科研机构。继续按照整合科技资源、减少机构的原则,对公益类科研机构进行合理布局。提高对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机构和研究项目稳定支持资金的比例。六是严格限制行政权威在科技界的膨胀。行政负责人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民主观念,还必须有较强的创新观念,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发展的眼光等,把一批科学家团结起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七是完善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管制度和惩戒制度。明确或设立科研不端行为行政监管部门,通过监督、信息举报等多种手段,行使监督审查职能,对科研不端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建立健全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及惩戒规定。
 
 
推进团队引进进程 建设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强省
麻建国(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
 
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强省,既离不开科技企业家、学科带头人的重点引进培养,也离不开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和建设。建议:
一是以重点项目引进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团队的整体引进。对重点项目要明确并保持重点资助,落实对团队集体与成员的支持与奖励。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项目、团队引进管理机制,完善项目申报评审和优选制度,引入专业人士对团队和领军人才进行推荐或评估。完善项目效益报告制度和项目跟踪监察制度,对引进项目进行持续有效管理,确保项目有序有效进展。二是重视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形成合理的团队人才结构。密切关注海内外青年人才的动态,不失时机地把他们纳入创新创业团队的“人才库”。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条件,同时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努力使青年人才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三是以融资服务机制为核心,完善创新创业团队服务体系。以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为目标,建立多元化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适应团队需求,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以落实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为核心,积极解决团队主要成员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医疗、社保、配偶安置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各项政策的延续性,简化办事的手续,为企业家和科学家提供分类的政策支持。四是落实企业引才主体,以人才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企业引才载体建设,鼓励地方企业与创新创业团队联合。在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企业可以参与或参股留学人员企业。五是建立省级联谊交流平台,加强与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跟踪联系。对海外留学人员在政策解释、创业指导、经费申请、项目设计、知识产权认定、组建团队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对海外留学人员“水土不服”、回国感觉落差等问题提供心理咨询,营造“创新创业之家”、“留学人员之家”的良好氛围。定期组织创新创业论坛、专业学术研讨、科技文化专题讲座以及参观考察等活动,积极邀请本地人才参加,既帮助海外人才尽快适应当地人文社会环境,也为引进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找到志同道合的团队合作对象。
 
 
改善人才使用机制 提升人才创新绩效
舒华忠(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人才队伍建设,激励人才多出创新成果,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率先建成人才强省,建议:
一、提升人才团队绩效的“领军工程”。从我省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产业调整的需求着手,设置领军人才岗,明确岗位的要求,评估岗位的效益,以此不断选拔合适的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在重点行业、新兴产业,在专业技术人才密集的企业或单位,建立“首席工程师”岗位或“首席科学家”岗位。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领军人才的选拔、任用和后续培养制度。由各行各业领军人才作为成员组成“领军人才咨询会议”,不定期反映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人才队伍的动态和问题等,掌握领军人才发展趋势,建立一流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新兴产业所需的带头人,在取得国际领先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让一批国际顶尖级人才脱颖而出。
二、激励创新人才发展的“创新工程”。一方面,在高科技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医院等人才集中的单位,建立“前沿研发工作站”和“创新项目工作室”等有利于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形成的创新岗位和创新机制,提升机制的灵敏性和捕捉发展机遇的快速反应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年度性的全省一级的创新竞赛,在重点行业、新兴产业,设立每年一度的“创新奖”。
三、实现人才服务经济发展的“岗位工程”。针对我省六大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设计、调整、优化关键性岗位,引导人才向新兴产业集聚,向沿海、苏北和基层流动。定期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岗位竞赛”,在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的岗位引入竞赛机制,通过以绩效为中心的评比,把岗位作为赢得人才绩效的平台,以“岗位成才”为激励,尽快形成“有利于人才集聚、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机制,营造出人才队伍比学赶帮的良性循环局面。
四、推动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青苗工程”。每年举行一次省一级“创新成果”表彰奖励,对象是大中小学的在校生,由各个学校申报,省里组织省外专家评比。在表彰个人的同时,也表彰成绩突出的学校,促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满足企业需要的具有实战能力的技术人才,政府相关部门要推动企业与高校联合,推行“实战人才计划”,利用我省的教育资源,发挥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倡导市、县级的特色产业与省内著名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切实加强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实战人才。
 
 
完善政策措施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陆群(代表省工商联)
 
在我省传统产业领域中,民营企业占比达70%以上。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广大民营企业认识早、行动快,转升并举,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注重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提高效益,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立足地区优势,构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突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出台各种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用“有形之手”力助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转快、转好。民营企业是我省最大的企业群体,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省创新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没有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没有全省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变。当前传统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建议:
一、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统筹并举,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既要重视增量资本的科学投向,又要重视存量资本的优化提升,真正做到转升并重。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列入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目标,进行量化考核。对传统产业实行分类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优化产业扶持政策,提高各类项目资金的产业覆盖面。研究土地置换的相关政策,帮助有重大技术创新的企业突破土地瓶颈。
二、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转型升级动力。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充分利用江苏的人才优势,大力培养知识产权信息咨询、价值评估、战略投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强化维权援助工作,排除企业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释放企业创新潜能。
三、加快行业组织建设,以社会资源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规范和健全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并赋予行业组织应有的职能。行业组织应在加强行业分析与预警、研究全行业技术进步、产业链延伸、帮助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企业联合发展、提升资源集聚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