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2年 / 第六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2年 / 第六期
发布日期:2012-06-06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集聚科技研发力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黄煌(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目前已成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最迅速的省份之一,新兴产业发展无论规模和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但在集聚科技研发力量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建议:一是优化政策环境,集聚科技研发力量。探索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产学研评价体系、利益分配体系、政策扶持体系,不断吸引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往企业集聚。激励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比例,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科技领域,共同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转变科技评价体系,侧重社会评价。建立健全常设的、社会化的技术成果评价和评估中介服务机构,由社会对科技成果进行“价值”评判。三是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创新环境。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更有效地评估科技项目申请,更科学地管理科技项目。建立有利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明确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调动项目承担单位实施转化技术成果的积极性。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四是支持特色平台建设,吸引科技研发力量集聚。五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支撑科技研发。积极鼓励和引导私募股权基金规范发展,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改进科技金融服务,有效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利用保险手段化解科技创新风险。六是吸引外资研发机构,扩大信息人才交流。

推进大型企业构建产业创新国际联盟

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

杨德才(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

 

推进大型企业构建和加入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是企业参与国际研发分工的新模式和方向,也是我省有效吸引国际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建议:一是突出体现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强化关键技术突破。以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集中力量加以突破。重点围绕企业所需的共性技术,完善技术开发体系,加快成果转化。二是创新合作模式,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企业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参与国际研发分工提供强劲动力。三是发挥人才优势,强化战略性人才培养和储备。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结构,完善人才发展的支撑平台,建立跨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服务平台,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四是打造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大型企业要围绕区域支柱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同时,进一步提高大型企业的创新管理水平。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标准的制定。六是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运用,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积极构建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商业化运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突出创新资源的配置,加大实施重点领域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

肖世杰(代表省政协科技委)

 

近年来,我省企业的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平台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建议:一是加大扶持服务力度,着力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加强工作指导、协调和支持,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探索兴办科技担保公司、小额科技贷款公司和科技开发银行。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地位,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龙头企业集群。依靠模式创新、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等手段,鼓励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三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原始创新,注重集成创新,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企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四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点前移,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力量。树立开放的科技创新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创新资源,积极探索对外技术创新合作的机制和形式,在重点领域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五是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 积聚优质创新资源。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以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北大等“两院十校”为重点的全面科技合作。支持军转民与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全力跨越“创新峡谷”

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实质性突破

刘建(代表南京市政协)

 

“创新峡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关注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难”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缺乏”问题。全力跨越“创新峡谷”,是我省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实质性突破的关键。建议:一是创新管理理念,实施协商与合作的柔性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大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对接力度,实现五方联动制度化、常态化。建立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体系,改革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组建科技银行。二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引导企业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专门技术研究开发联合体,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和标准联盟,让企业成为创新利益分配的主体。三是面向创新型经济,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优化人才集聚环境,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全面推广“创新在校区、创业在园区”模式,高标准建设好科技创业特别社区,鼓励科研人员在江苏科技创业。四是完善科技创业创新链,培育做强区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五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通过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互相促进。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引进一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积极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实现全省产业的整体发展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六是大力弘扬“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

建立产业技术供给体系

推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蔡捷敏(代表无锡市政协)

 

  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产业共性和专业技术供给体系,其核心在于组建集中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建立产业技术供给体系,推动产学研服紧密合作互动,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移中具有独特作用。建议:一是科学论证,明确规划。在创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适时进行科学论证,明确组建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的方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确定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的性质和运作模式,重点研究确定服务平台建设、技术扩散路径、创新激励机制、项目管理方法等,增强技术扩散推广的服务功能。二是面向产业,构筑阵地。制定近期科技创新研发的实施计划,规划建设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传感等产业相对接的专业研究所(室)。同时,根据苏南各市的需求和条件,规划建设与当地产业战略发展相对应的研究分院(所)。三是集聚人才,整合资源。广泛引入高端研发人才、团队,加强与国内外高等研发机构的联系合作,逐步形成产、学、研、推、服一体化的科技研发协作网络。四是创新机制,完善服务。通过适当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引导大企业集团为创新研发出资出力。通过科技金融创新,增加政府资金支持,优化资本运作,加强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融资服务。通过建立项目遴选—投资—研发—产业化应用的评估方法体系,加强项目风险控制管理,提高研发机构的运行绩效。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府采芹(代表苏州市政协)

 

  高校是人才、科技等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加强校地合作,对于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一是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利用高校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紧迫感。二是抓住关键,积极开创利用高校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新局面。在政策上向高校倾斜,把高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纳入“千人计划”统筹考虑。在服务上向高校倾斜,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更好的服务。在人才使用上向高校倾斜,为高校创新型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舞台与空间;更加注重在苏高校窗口作用的发挥,把在苏高校作为创新资源转化的窗口和基地,使之成为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引擎;更加注重在苏高校综合优势的利用,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科技创新主战场的作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三是多措并举,努力创设利用高校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新环境。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地方高校的投入力度,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建好科研基地、促进原始创新,建好孵化基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建好校企合作基地、增强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将成果转化应用率作为重要考核依据,积极推进产权形式多元化,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步伐,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提供服务。

切实加强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

陈德新 (代表南通市政协)

 

站在江苏新的发展起点上,要以更为开放的理念、更大力度的投入、更具创新的举措、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强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建议:一是坚持上下联动,确立“人才优先”的战略定位。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领导与领军”联系的领军型人才工作制度。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财政投入的督查与考核。强化企业在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坚持刚柔相济,强化“以用为本”的引才导向。成立由技术专家、风险投资专家、经营管理专家组成的专业评审组,从不同角度对拟引进的产业领军型人才进行评审。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的理念,激励国内外产业领军型人才来我省从事兼职、咨询、讲学和科研等活动,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或投资兴业,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办法。三是坚持内外并举,推行“高端引领”的培养模式。完善促进产业领军型人才加快成长的政策措施,启动企业首席专家评选工作,举办产业领军型人才海内外高级研修班和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培训,建立名师带徒制度,鼓励高校选派青年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和兼职,选聘优秀科技企业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研究员。四是坚持软硬兼优,形成“人才生根”的环境效应。建立专门服务机构,为产业领军型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功能齐全、水平专业、标准规范的一站式、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鼓励建设人才公寓,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赵腊根(代表镇江市政协)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建议:一是创新思想观念。只有重视程度高、推进力度大,才能掌握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二是创新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我省在区位、资源、产业和科技上的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实施差别竞争。根据不同新兴产业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在每个产业中选择1—2个具备产业链拓展空间的重点产品,构建、完善、强化、延伸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引导和支持驻苏高校或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行业公共技术平台、检测中心等基础平台建设。三是创新招商方式。依托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重点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积极引导我省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转变。四是创新扶持政策。争取国家财政资金的更多支持,整合各类扶持资金,设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制定支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税收政策。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土地配置。政府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五是创新人才激励。制定和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引进紧缺的专业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六是创新融资手段。整合和引导风投公司、担保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引进一批知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直接融资。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的信贷支持,设立财政信贷应急周转资金。七是创新行政推动。建立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体系、责任体系、统计体系和服务体系。细化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与倍增计划。加快组建新兴产业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

发展创新型经济重在发挥科教优势

乔  旭

 

  在各地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背景下,江苏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依托科教资源优势构筑我省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建议:一是摸清科教人才资源家底。要对目前拥有的科教资源进行细致的调查、分类与评价,如有哪些创新成果、哪些技术领军人才,哪些资源能对经济起到直接驱动作用、哪些能发挥潜在作用。二是要有的放矢,为资源和产业牵线搭桥。政府重在营造环境,院校提供支撑,企业则是主体地位。激发本土人才的活力,让本地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就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就地进行创新创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评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表彰奖励时,将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纳入重点评价内容。三是夯实企业整合科教资源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绩效导向,让产业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享受研发投入加计抵扣政策;改变政府科技投入方式,把科技立项财政拨款转变成创新认定、事后抵税的方式,提升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动力。参照大学生村官计划,鼓励企业聘用硕士、博士研究生。四是鼓励科教单位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依托政府政策和财税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构筑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技术转移的完整价值链。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实现资本和技术无缝对接。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与特色产业集群的有机结合,打造一流的国际科技创新园区。五是强化相关政策执行力。如以优惠税收奖励创新或以优惠贷款的形式支持企业,提高企业科研创新的责任心。

加大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力度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效率

李晓布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方法(以TRIZ为重点),一些企业已大规模研究与运用该方法,并开发了基于TRIZ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CAI,来攻克生产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各种创新难题。为适应江苏发展新征程对创新驱动的更高要求,很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方法推广的力度。建议:一是把学习推广技术创新方法作为新形势下我省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各类领导干部培训班要把现代技术创新方法纳入培训计划。二是调整资金投入结构,统筹科技资源,加大对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大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的引进、研究与开发力度。优先支持面向企业开展创新方法培训和推广服务的能力建设,对试点示范单位、对引进TRIZ等创新方法,并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成果、专利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实行补助、奖励、税收等优惠,把使用技术创新方法作为科技项目立项和评奖的重要考核指标,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提高对创新方法的重视程度。三是依托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有的良好工作基础和设施基础,集中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种资源,建设基于现代信息网络的集培训应用和计算机辅助创新为一体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四是依托我省高校科研院所,追踪国际技术创新理论前沿,强化创造创新学的教学研究,为我省技术创新方法的推广提供雄厚的理论与人才支撑。五是加大创新方法的宣传普及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介绍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中TRIZ理论和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的独特作用、成功案例等。开展创新知识普及、创新竞赛、创新人才评比等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提高公众对创新方法的认识。

集成科研院所优势助推院省协同创新

张兴中

 

    2011年,中科院与江苏省签署了新一轮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院省合作在促进合作全方位拓展、带动产出大幅度跃升、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落户江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高端人才集聚、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院省合作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一是加强产业前瞻技术的集成和联合攻关,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院省互动,根据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依托院省双方业已形成的相关高新技术合作平台,集聚优质资源,找准技术突破口,联合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力争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培育,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进一步探索完善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助推院省合作健康持续发展。完善多层次的院省合作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院省共建、共管、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共同投入,联合对外竞争。深化政府、企业、市场共同支持机制,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三是引导社会各方加大资金投入,有效突破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制约。完善社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资金超前投入。四是转变科技成果内部循环的“封闭式”转化模式,推动形成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科研院所可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直接创立高科技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五是加强对产学研合作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建立健全高效、稳定的院省合作管理队伍,是推动院省合作工作的基本保证。地方政府和企业要提供系统培训,弥补科研院所对地方科技和人才政策以及现代企业制度、法规、金融等方面的不足,提高科研院所从事产学研合作相关人员的业务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