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5年 / 第七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5年 / 第七期
发布日期:2015-07-30 10:53 来源: 本站原创

特别报道

让自主创新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
——省政协专题协商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意见建议综述
王向前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涵盖8个国家高新区和1个工业园区,横跨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下,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为进一步推动示范区建设提速增效,近日,省政协主席张连珍主持召开省政协十一届二十一次主席会议就这一议题开展专题协商讨论。副省长徐南平到会通报情况并听取意见建议,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以及省政协有关专委会分别发言,积极建言献策。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肩负着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效应,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的重大使命。进一步激发示范区活力、带动苏南乃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通过对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500余家科技创新企业的深入调研,民革江苏省委建议,建立区域科技研发平台,让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平等享受科技资源;主动为科技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规、项目申报、评奖补贴、技术资源等多方位的信息服务,构筑“普惠型、重服务、强监管、高效能”的科技管理体系;及早建立科技金融和税收“全覆盖、补偿型、多分担、抗风险”机制,发挥金融要素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通过改革创新科技体制,最终实现政府发挥“正能量”,高校科研院所构建技术“策源地”,金融机构释放“催化剂”,中介机构充当“助推器”,媒体成为营造氛围的“显示屏”,真正形成全社会参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认为,良好的体制机制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保障,必须明晰政府与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边界。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创新项目,应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政府主要在科技规划、政策制定、环境营造、评估和监督等方面发挥作用。研究完善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和激励机制,探索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民间风险资本投资的融合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金融支撑。
合理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客观评价和正确引导科技创新工作,也有助于通过市场来有效配置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经济转型。民建江苏省委建议,以效用为导向的原则,改革评价指标体系中部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指标,选用“直接参与”“直接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的要素数据、选用直接反映科技创新效用的参数、选用与经济转型结果密切相关的指数。例如,用“每万名企业职工中本科以上人才数量”以及“平均每家企业中本科以上人才数量”指标取代现有的“每万人中本科以上人才数量”,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地方科技创新基础要素的现状。
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苏南一直是我省制造业最发达、最集中的区域。如何借力示范区建设,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部署,加速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也是委员们协商讨论的焦点。
致公党江苏省委提出,瞄准世界制造未来发展新趋势,尽早谋划和布局苏南地区制造业升级路线。按照各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围绕工业机器人、物联网、3D打印及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移动终端用通讯设备等领域,重点开发高集成性的单元部件的自主设计和制造技术,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形成以大型高端装备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着眼“两化”深度融合,力争在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重大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基础共性和核心关键技术,提高苏南工业自主创新基础能力与国产智能技术、产品和装备水平。着力健全苏南区域制造业创新网络体系,支持设计众包、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工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壮大产业竞争新优势。通过规划一批产业、建设一批基地、构建一批产业链、塑造一批品牌,最终推进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
“尽管近年来各地政府大力鼓励创新,但总体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工业化路径上。”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在发言中认为,我省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技术改造过分追求给传统产业带来直接的技术升级或产品的更新换代,忽略了对引进技术的再次加工和再次创造,缺乏技术改造的原动力。必须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化导向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努力推动纳米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工程建设,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一方面,围绕信息经济等七大产业发展,按照“互联网+”的思路,抓好“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我省的落实,大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加强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加快提升全省工业制造智能化水平。
大力推动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
我省是高教大省,拥有普通高校134所,仅2014年全省高校承担的科技项目就多达4万余项。委员们认为,必须进一步发挥我省高校科研优势,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更多应用型科技成果在我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民盟江苏省委从加强规划、搭建平台、加大激励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一是抓紧做好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苏南各市专项规划的衔接和融合,既要突出各地产业特点做好差异化发展,又要将示范区产业发展与高校科研方向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高校做好针对性研发工作。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情报系统、信息数据与合作交易等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整理、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产业信息,实现项目分类、检索、对接等功能。三是加大政策激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鼓励高校原始创新、激励教师转化成果。对高校原创特征明显的创新性科研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及时向社会推介。
“抓住我省高水平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契机,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切入点,必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民进江苏省委建议构建更加科学的高校评估体系,特别是要向有利科研成果转化倾斜,激发示范区内高校的科研活力。同时,制定科研成果转化优惠政策,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投资体系建设,建立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基金,建立适应成果转化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加大科研信息开放和共享力度,提升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大成果转化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管理、评估、专利、法律等服务。
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从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要进一步增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一方面,强化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高校参与区域创新实践,支持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产学研协作,鼓励新技术研发者参股参加创新创业。另一方面,促进科研体制改革,深化产学研融合度。完善产学研发展的整体规划,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科研体制。第三,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建立科技管家服务队伍。完善政策法规,大力发展和规范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探索建立面向高校的服务团队,让科研成果转移更加顺畅。
加强区域协作联动共享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涉及5个城市9个园区。委员们认为,只有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整合创新资源,加强整体谋划,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创新一体化。
农工党江苏省委提出,尽快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在区域层面设立统筹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园区之间的职能分配与权力设置,建立深度合作机制。科学定位各市在示范区建设中的角色,量身打造创新示范的政策体系。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联盟按规定承担产业技术研发创新重大项目,制订技术标准,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构建联盟技术研发、专利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的平台及机制。
省工商联建议,积极构建苏南创新联动共享机制,加强区域联动发展,集聚整合核心创新要素,鼓励合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各市科技教育资源,汇聚共享智力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各产业、价值链细分环节在不同专业园区的集聚;加强示范区核心区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核心区可社会化厂房设施,集约功效利用土地资源。搭建国家与地方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完善孵化器等产业配套设施的开发和建设,将创新技术融入产业发展,提升支柱产业,拓展主导产业,催生和培养潜导产业。
省政协科技委员会认为,示范区建设需要探索“跨区域管理、大面积规划、大范围试点、深度一体化”新的发展模式。建议对于一些资金需求特别大、技术要求特别高、外溢效应特别好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实行跨区域、跨部门、跨组织的合作创新机制。通过技术交易、产品和服务示范应用、创新协作、设立分支机构、跨区域并购、共建园区等多种模式,促进示范区技术、产品、服务和品牌的输出,在实现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及苏中、苏北创新发展。
“加快建设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探索构建企业、社会组织、政府良性互动机制,营造良好融资环境”……协商讨论中,委员们还就示范区建设提出了很多建议。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建好示范区,为江苏的发展注入新动力,让创新成果更多地惠及全省广大人民群众。

 

 

 

在学习中提升政协履职能力
——全省市县政协主席培训班侧记
余国威

6月23日至26日,来自全省各市县区政协的118位主席、副主席和机关干部齐聚省委党校,参加省政协举办的全省市县政协主席培训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部署要求,努力增强做好政协工作的素质能力,更好推动政协事业创新发展。
今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内涵,阐述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渠道程序,是新形势下指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政协协商年度工作计划等,并就政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进一步确立原则、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政协主席在提高政协履职能力、推动政协事业发展中起到组织者、协调者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政协理论水平、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直接影响着政协履行职能的水平和成效。对他们而言,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责任、一种工作需要,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培训班紧紧抓住政协主席这个重点,参加培训的市县区政协主席虽然对政协工作有一定了解并且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许多同志对政协工作特点和规律的把握仍不够深刻。“我是政协战线上的新兵,对政协工作还不是很熟悉,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是学员们讨论交流时出现的高频词。省政协专题组织市县政协主席开展培训,犹如炎炎夏日里的一场“及时雨”,很有必要又恰到好处。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政协的学习培训不应是教科书式的枯燥说教,更多应是知情式、知识性的学习,以帮助委员更好知情明政”。培训的内容如何安排?怎样才能既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又能真正对政协工作创新发展起到指导作用?省政协对办好这次培训班很重视,张连珍主席亲自审定办班方案,明确培训主题和学习重点。杨新力副主席到开班式上发表讲话,并多次了解培训情况。学习委员会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培训内容比较好地贴近政协工作实际,能让参加学习培训的同志更好地了解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和政策要求。“内容设置非常丰富,很接地气,操作性、实用性强,授课的方式方法也非常灵活。”分组讨论交流时,政协主席们都说出了这样的体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应时代关切、实现人民福祉、建设现代中国的基本方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讲座,为大家全面分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重大意义和协调推进的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协工作的重要指示,努力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讲座,系统梳理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工作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对推进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等进行了全面阐释,实用性很强。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讲座,详细阐述了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的关系。“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讲座,为大家解读了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有现实情况,有问题分析,有对策措施,对政协组织在新常态下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建言献策有很大帮助。此外,培训班还邀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讲解了我国的读书文化传统、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我省全民阅读立法进程,并就政协参政议政选题方向提出了建议,为大家在学习之余送上了一顿精神文化大餐。
“这是我第一次上政协的培训课,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常州市政协副主席何玉清和盐城市政协副主席蒋婉求在结业时表达了共同的感受。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黄咏梅很有感触:“我刚到政协工作不久,通过这次培训,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方法和节奏找到了,对干好政协工作更有信心了。”
丰富的形式提升了培训成效。本期培训在课时安排上既有专题讲座,又有工作经验交流和小组讨论,还有学习体会交流,便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南京市政协建设“智慧政协”,以智慧为支撑努力提升协商成效;无锡市政协积极探索丰富协商民主新内容、实践协商民主新形式;南通市政协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治协商机制、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优化自身建设机制;扬州市政协实行“书记批办、市长领办、主席督办、政协指办”的重点提案办理机制,形成了提案工作全局性定位、全过程协商、全方位联动的新路径等有益经验,引起了各位学员的关注。大丰市政协主席韦新介绍了大丰市政协就重点问题开展专题协商前向市委报送课题、精心组织协商会、加强对协商成果落实情况进行督察的做法,引发了大家对推进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热烈讨论。
“这次培训让我对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政协协商民主的部署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澄清了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认识,对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确定政协协商内容,规范协商形式,提高协商能力,加强政协协商与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很有帮助。”高邮市政协副主席李春青说,将切实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提升基层政协协商水平。扬州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陈莘表示,将进一步与对口联系的部门以议题为纽带建立健全工作联系机制,开展对口协商,充分发挥界别在视察、调研、提案、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界别协商的成效。

 

 

 

 

 

 

 

 


精彩建议

充分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在推进
我省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我省科技类社会组织形式多样,业务覆盖面广、活动能力强,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产学研合作、构筑信用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作用,建议:
1.充分掌握科技类社会组织的活动信息。科技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这类社会组织活动信息的科学分析评估,引导它们充分发挥在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2.加强对科技类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这些组织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从制度层面建立和完善推动人才引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交流、科技类社团建设发展的投入机制和推动机制,促进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内社会力量的发育,进而带动我省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跃升。
3.充分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的政策协调功能。进一步调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积极性,有效增强针对企业的科技政策的落实效果。建立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通过加强联系,双向互动,定期采集科技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科技型企业的政策需求。
4.积极推动科技类社会组织有序健康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尝试将公共服务及相关业务交给专业化更强的社会组织,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对创新的促进作用。积极引导科技类社会组织明确服务方向,在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培育决策咨询能力方面努力形成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力争把科技类社会组织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高权威性的科技思想库。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团体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建立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开放共享机制。
——省政协委员  高 涛

 

加快我省企业研发机构人才集聚

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依托力量,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快我省企业研发机构人才集聚,发挥集聚效应,建议:
1.明确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任务。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需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分布和结构特征,从规模以上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小企业三个层面,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组织机制,探索建立联络员制度,开展“一对一”服务,并在业务培训、机构建设、政策落实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帮助。引导和鼓励企业采取不同模式建设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设计中心等。
2.落实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扶持政策。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支持”的原则落实企业研发机构研发费用,研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并在土地、用电、金融等方面予以保障,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全省研发机构数据库,将企业研发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绩效评估范围,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情况开展动态监督。
3.改善企业研发人才发展环境。把改善企业研发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作为吸纳、引进人才的突破口,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同时,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通过科研经费和人才市场价格杠杆,实现人才需求与实际配置规模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
4.重视企业研发人才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各级科协作用,引导企业定期组织企业研发人才业务知识、管理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完善业绩评价体系,积极推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完善技术骨干年薪和股票期权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研发人才,纳入各地领军型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省政协委员  秦小麟等

住苏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调研我省特殊教育发展情况

省政协特邀界委员在南通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