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6年 / 第十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6年 / 第十期
发布日期:2016-09-22 10:04 来源: 本站原创
加快推进医养融合  提供优质养老服务
朱晓敏(代表政协常州市委员会)
 
医养融合是一项政策性、系统性较强的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主体地位,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更好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建议:一要突出重点,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医养融合。结合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着力推动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的紧密合作和功能融合。整合医疗资源,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厘清养老事业和产业的界限,做到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两手抓、两手硬”。二要突破难点,加快机构养老医养融合步伐。加强养老机构的医疗能力建设,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老年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等服务机构。拓展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服务功能,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机构,鼓励部分医疗卫生业务相对不足的一、二级医院转型发展,利用现有设施,发挥专业优势,成为康复院、护理院等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建立医疗养老联合体,全面整合医疗、康复、养老、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三要紧扣热点,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布局,以科学的规划,明确产业和事业的界限,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职能,更好地引领产业和事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配套政策,在医养融合养老机构的市场准入、场地供应、投融资政策、政府补贴、医疗保险、人才培养、就业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制定合理的缴费机制,通过个人缴纳、政府补贴等多种渠道,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充和延伸,帮助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问题。
 
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
朱云峰(代表政协镇江市委员会)
 
推进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既是重要民生,也是重大国计。为更好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和相对滞后的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建议:一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保障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供给。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保用地计划落实到位,严格履行建设项目审批。各级政府要吸纳体育部门为规委会成员,明确规定体育部门参与上述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核与验收,以确保公共体育设施能按规定建设到位。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扩大公共体育资源的有效供给。落实“十三五”规划,拓展增量;实施《江苏省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盘活存量。开展相关资源的统计摸底,制定分类分期开放设施的目录;加强宣传,强化开放主体的责任意识,提高全民知晓度;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开放规范有序,安全高效;结合建设项目,注入体育要素,实现共建共赢。三要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多方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调动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行管办分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鼓励通过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服务供给,切实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通过政府倡导,专业机构经营,把现有闲置厂房、地块、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发动基层组织、群众性体育组织,共同参与设施的管理和运行。进一步调动街道、社区和基层体育工作者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政府主管部门明确监管要求,建立“费随事转”机制,把管理绩效与奖励结合起来,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化解责任风险。对所有公益性健身设施,统一打包,参加公众责任险。
 
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李志宏(代表住宿迁省政协委员联系小组)
 
当前,我省扶贫开发已经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入缓解相对贫困的新阶段,需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建议:一要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贫困家庭“看不起病”问题。一方面,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保障水平,提高报销比例,增加长期慢性病的报销范围,探索门诊报销制度,尽力减少个人自付费用;另一方面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推进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无缝衔接,对经过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报销后仍看不起病的贫困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兜底。省级层面在医保资金统筹、医疗救助项目及资金安排上加大对苏北地区的扶持力度,并协调省慈善机构更多关注苏北因病致贫家庭。二要加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解决贫困学生“上不起学”问题。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将极端贫困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全部纳入到资助体系中,并在所有教育阶段给予生活补助;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读幼儿园、中职、普高的资助力度,重点向农村学生倾斜;将在县城、市区上学的农村家庭学生纳入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促进创业就业,带动家庭脱贫。三要加强产业扶贫,解决贫困农户“赚不到钱”问题。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摆脱对农业的过度依赖。支持贫困地区解决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培育强农惠农作用明显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完善农产品保护价收购、优先吸纳就业、扶贫项目资金或土地折价入股等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的扶贫带动作用,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和持久脱贫。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家庭工副业项目。完善农业风险防范长效机制,通过扶贫资金渠道为贫困农户统一购买农业保险,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改善资源配置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
郭进成(代表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在消灭空白、完善功能、合理布局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建议:一要增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切实加大公共文化建设组织推进和政策扶持力度,在文化建设项目中深化拓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升行动。二要完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快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已建大型文化设施的达标升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努力使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行政村或社区可整合各条块资源建成社会服务中心,实现集约使用。重点投入建设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我省的重大事件纪念馆,以弘扬红色文化;在人口众多的重点乡镇扶持建设富有当地文化传统的主题公园,满足周边群众文化需求。加快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三要切实增加文化事业费的投入,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免费开放,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增幅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加快健全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对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补助标准,落实和提高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特别是村一级文化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按照星级确定财政补助标准,并进行动态管理。四要改革县乡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体系,切实增强域内不同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统一经费预算,统一人员编制,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绩效考核。注重发挥体制外文化人才作用。五要加强领导,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可适度。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领导促进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切实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权重。
 
对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的几点建议
邵建东(代表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
 
一是改善和创新民生保障服务体系。民生幸福工程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是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系统谋划,实现各项政策举措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二是着力在重点领域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在财政制度上,理顺省、市、县事权关系,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从基金筹集、支付、保值增值等多方面入手,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市级医保政策制度方面,尽快在制度层面明确职能部门,推动各市县进一步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工作顺利开展。三是突出破解“支出型”贫困难题。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细化“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等“特惠”政策的配套措施,力争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做到应治尽治,显著降低个人费用负担。加大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控力度,实施贫困地区健康免费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切实加强支出型贫困的源头治理。四是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全省资源共享互通,确保全省各地、各险种之间社保关系无障碍转移;健全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加强“电子社保”信息系统建设,构建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基层劳动保障和劳动监察、乡镇民政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全省、统一规范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五是加强扶贫队伍和机构建设,充实配强扶贫力量。六是加大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政府牵头、通盘考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发力、同步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研发公共服务、智慧养老、便民服务、科技教育等个性化社区信息平台,提升社区综合服务管理效能。
 
全力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陆延青(代表省政协共青团、青联界)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要抓住促进青年创新创业创优这个主要方向,设计和打造融入各地党政中心工作的品牌,努力把广大青年中蕴藏的创新创业创优潜能释放出来,打造江苏经济发展新动能。当前,我省青年创新创业还面临着意识不强、技能不足、信息渠道不畅、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等问题。建议:一是着力提升创业教育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变适应性教育为创造性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对有志创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培训。人社、教育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在有教育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一批培训基地,建立健全创业培训网络,针对创业青年的个性特点和阶段性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切实提高青年创业能力。二是着力优化创业扶持政策。认真梳理国家及地方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切实发挥政策集聚、耦合协调的叠加功能,对创业青年及初创企业的扶持方式从选拔式、分配式向普惠式、引领式转变,督促各级部门将现有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真正让创业青年都能“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三是着力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系统。人是创新创业最关键的因素。哪里厚植丰富的创新创业土壤,哪里就会集聚广泛的创业青年才俊。建立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工青妇组织、工商企业界等相互协调、形成合力,让创业青年走进众创空间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注册公司、联系风投、辅导培训、法律支持、管理咨询等配套服务,都能主动服务上门。要在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联席会议的基础上,细化和深化沟通协调机制,打破不利于创业资源合理布局、有效流动的障碍,进一步完善支持青年创业的良好环境。
 
大力推动分级诊疗
杨德才(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员会)
 
江苏作为首批省级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之一,近年来着力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建议:一是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医技人员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卫生院所硬件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薪酬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服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大医院专家坐诊。每年派送一定数量在职医技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开展本地户籍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本、专科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加强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全科医生”培养与培训。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强化居民健康管理服务。二是完善配套政策,支撑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增加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品种,特别是配好治疗慢性病的药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门诊首诊病人数量和慢性病人管理数量和质量等,激励基层多收治病人。落实“多点执业”政策,促进医生资源自由流动。放宽办医条件,简化审批程序,在医保支付和社会保障方面给予倾斜,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牵头开办个人诊所。三是明确不同层次机构的角色和功能,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三级公立医院重点考核在疑难复杂疾病诊治、危急重症救治中发挥的作用。二级医院考核对“常慢多”病急性期救治和疑难杂症病人稳定期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双向转诊机构,负责为患者双向转诊服务。四是积极创建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促进医疗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尽快实现平台的互联互通。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网络诊疗和健康咨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五是广泛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强化健康管理。利用公共卫生机构和已建立的家庭医生平台,开展居民接受健康教育与医保报销优惠挂钩机制试点。加强基层中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放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功能。
 
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李靖华
 
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特点,对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建议:一是推动观念改革。引导老年人改变“重积蓄、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消费习惯,稳步提高发展性、享受性的消费比重。养老机构要走出“重设施、轻服务,重机构、轻护理”的误区,吸引更多老人。二是推动养老服务多层次发展。面对众多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口,迫切需要扩大中低档养老设施的规模和服务。通过虚拟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站、适老住宅、养老公寓、高中低端养老机构等多层次多梯度养老产品的配置,并与医疗、教育、社交等相互融合,满足不同收入、不同阶层老年人的需求。三是推动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等政策和制度,构筑了全覆盖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提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保障力度和可移动性,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通过探索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健康保险、养老机构管理保险等制度,形成个人、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的合力,增强老年人的护理消费能力。四是推动“医养结合”。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是在高龄和失能后,有专业的医护照看。研究医养结合的具体实施措施,将医疗养老服务嵌入机构、社区和家庭是当务之急。同时要解决好老人住院医保刷卡问题,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五是推动相关规划的编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我省出台了《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各市也相继出台了有关规定规划等,提高了政府的托底服务能力。要在全省各县市实现养老服务规划全覆盖,结合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切实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