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7年 / 第十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7年 / 第十期
发布日期:2017-09-29 10:22 来源: 本站原创

——省政协十一届十九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9月27日至28日,省政协举行十一届十九次常委会议,围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苏北转型升级”开展协商讨论。省政协主席蒋定之在会议结束时发表讲话,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黄莉新到会通报情况,省委、省政府8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会议收到发言材料49份,有22位委员先后作大会发言。现将大会发言摘发如下。

 

大力促进苏北涉农产业转型升级

王鸿声(代表民革江苏省委员会)

    促进苏北涉农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部署的有力举措。建议:一、技术创新“政产学研”一体化。以技术创新推动苏北地区涉农产业转型升级,搭建“政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平台,调动并整合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建立涉农产业创新型企业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二、人才集聚“引育留用”协同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制度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人才直通车”制度。把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善用人才有机结合,真正发挥人才在推动涉农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三、资金支持“多方联动”协作化。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涉农产业投入体系,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科研专项、合作研究、优惠贷款、政府采购、风险担保融资和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加大支持涉农企业和涉农产业合作共建项目。四、生产管理“匠心营造”精益化。通过引进大型企业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小微企业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发展之路,形成 “匠心营造”精益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五、营销模式“互联网+”融合“大数据”。融合“互联网+”思维模式,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助力涉农企业精准营销,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拓宽宣传渠道,打造苏北涉农产业的品牌形象。

 

着力推动苏北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李靖华(代表民盟江苏省委员会)

    苏北地区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是实现后发快进、弯道超越、快速崛起的必然途径。建议:一、协同推进苏北“生态优先”整体发展。整合苏北发展各层面相关政策,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从图纸设计到建设完成的全过程。探索管理交叉部门职能整合,制定苏北绿色发展区域公约,破解行政边界对于地方政府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约束瓶颈。统一完善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将绿色指数作为各级规划中期评估和动态调整的参考依据,将生态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等纳入考核内容。二、因地制宜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探索“生态+战略”实施路径,立足苏北地区多重战略叠加优势,确立苏北五市各自发展的中心定位,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修订苏北区域产业体系规划,构建高效、低碳、低耗的产业生态链,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跨界融合。推进“生态+特色”城镇建设,立足区域生态资源禀赋,建立分类指导机制,按照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分类发展,建设宜居城乡。三、紧扣“263”专项行动,建立生态长效治理机制。深度治理企业污染,守住并逐步提高生态红线,提高企业环保准入门槛,加大对落后产能关闭淘汰力度。全面治理农业污染,立体防治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污染,改善村庄环境。重点治理河湖污染,以河长制全面推行为抓手,加快推进黑臭河道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

 

积极促进苏北农民增收致富

周晶(代表民建江苏省委员会)

  

    苏北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点要聚焦苏北农民的富裕。建议:一、加快“差异化考核”政策落地实施,推动苏北地区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路径。加大对生态环保、农业、旅游业、公共服务等相关考核指标要素的权重,让政策导向尽快作用于实际,取消绩效考核指标“一刀切”。二、在苏北地区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休闲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休闲业,形成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有利局面。建立苏北农业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实行严格的生态红线控制和产业限制政策,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省级层面整合苏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打造苏北精品旅游线路。围绕绿色农产品的销售、质优价廉的休闲服务项目供给,让广大苏北农民得到实惠。三、围绕“三农”建设苏北交通基础设施。对于有一定人文自然资源基础、迫切需要富民增收的县域地区,增设高铁站点、调整运营策略,为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服务。在规划上提高标准,从源头上为“零距离换乘、无缝隙衔接”的多式联运打好基础。四、大力培养苏北本土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注重发展职业教育,职教发展规划要与苏北产业结构相适应。对现有的苏北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所重点服务于“三农”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

 

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融入国家级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

朱毅民(代表民进江苏省委员会)

    深入贯彻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部署,就要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融入国家级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处理好相依相融的关系。建议:一、正确把握“两大战略”一脉相承的战略要义。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通过保障淮河水质安全,进而保障南水北调对苏中苏北的补水安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保障长江源头和输水廊道环境安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融入国家级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可以实现生态屏障建设的东西呼应、环境治理的流域对接、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的溢出效应。二、统筹区域资源禀赋,以城市群理念指导各地精准发展定位。“两大战略”所覆盖的苏中苏北是贡献生态绿色价值的“生态型”城市群,各城市绿色发展既要推动城市群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方面的联动,也要以生态资源禀赋为基础,进一步细化发展规划,结合特色小镇的培育,促进各城市功能定位的精准化和发展目标的精细化,采取有差异又有联系的发展战略。三、用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规划的编制。各行政区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规划融合,既要有市、县层面的横向融合,也要有国家、省、市、县多个层次的纵向融合,还要有湖泊流域、河道流域、湖泊流域与河道流域之间的规划融合。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规划与现有法规和政策体系等方面的衔接和融合,要接地气、易执行。四、完善“两大战略”实施的领导体制,将两大战略建设共同纳入省苏北发展领导小组工作,强化领导力度形成发展合力。

 

加强江淮生态大走廊沿线湖泊水环境保护

王水(代表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员会)

    江淮生态大走廊沿线湖泊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亟需加强治理和保护。建议:一、破旧立新,尽快完善湖泊环境保护机制。充分协调湖管会、水利、环保、农业等各相关部门的配合能力,建立综合渔业环境监管系统和渔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二、一湖一策,加大湖泊内源污染防治力度。开展生态安全状况调查,进行综合评估,实施“一湖一策”保护计划。开展入湖河流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两岸截污工程。加大水产养殖净化及循环利用示范与推广工作,达到“以渔养水”。定期清理水草和清淤,实现渔业生产和湖泊水环境保护双赢。三、科学规划,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平。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以充足的消纳土地将处理后的畜禽废弃物就近还田利用。探索建立分散养殖粪污收集、贮存、处理与利用体系,鼓励农产品加工废水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建立连片绿色农业污染控制区。在敏感区域和大中型灌区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四、融合科技,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利用新技术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形成全面严格监管的管理制度。建立预警机制,构建自动与手工监测相结合的水质监控报警响应机制。加强上下游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在部分湖泊水域试行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全覆盖的环境保护大数据。

 

构建苏北绿色发展增长极

吴晓蓓(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员会)

    构建苏北绿色发展增长极,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生态合作发展,对于有效连接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向东开放前沿阵地,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一、加强对接合作,积极推动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主动对接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完善跨省域协同发展机制,搭建省级区域合作交流平台。尽早将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拓展绿色发展合作空间,探索欠发达地区绿色增长制度设计。二、推动生态共建,优化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设立国家层面的生态保护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环境监测预警、处理机制和土壤污染场地大数据。建立跨区域生态双向补偿制度、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制度,为处理好市县之间生态补偿问题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三、筑牢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基础。明确工业园区环境准入要求,建立区域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价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机制,建立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负面清单,健全企业安全环保诚信体系。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区域能源合作、城乡垃圾分类收集一体化和无害化处理合作。四、调优产业结构,让绿色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新动力。整合旅游资源,实现绿色发展和富民增收。支持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交通运输枢纽、健康医疗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加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沿海产业带发展,支持宿迁、淮安“三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打造生态健康服务基地、内河航运中心。

 

立足资源禀赋  加快苏北绿色发展

徐大勇(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

  当前,苏北地区在绿色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建议:一、优先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空间管控,统筹推进苏北生态保护网和江淮生态大廊道建设,打造特色生态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力度。推进生态保护特区建设,建立自然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加强沿海土地、滩涂、岸线等资源保护,形成生态竞争优势。二、系统治理环境污染,加快实施断面水质达标和提升整治工程。加大燃煤小锅炉整治力度,进一步提高钢铁、焦化、玻璃等行业排放标准限值要求。加快完成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详查,防范土壤污染环境风险。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化工园区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淘汰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四、发挥生态要素优势。优化发展路径,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造纸、印染、制药、制革等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培育高新生态型工业,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运动休闲等服务业,逐步形成具有苏北地域标识性的特色优势产业。五、制定绿色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落后产能退出财政补偿机制,制定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时间表,全面推广“生态+特色”模式。

 

苏北产业发展要走绿色发展之路

汤燕雯(代表省工商联)

    为推动苏北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建议:一、提高认识,深入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保护督察和生态环境建设,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二、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制定传统产业绿色发展的有关政策,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激励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将环境污染损失占GDP比重和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增速纳入考核体系,加大对苏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投入力度。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依托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重点布局和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加强重点领域技术研发,立足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发展特色,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新建一批省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四、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与产业配套驱动,不断释放集聚效应。培育、引进一批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创新型品牌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推动并实施产业品牌创建工程,培育挖掘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成套、系统总集成、工程总承包等生产经营业务,提升配套产业和产品的协作能力。

 

高水平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王昊(代表政协徐州市委员会)

    加快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对助推徐州乃至全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把徐州产业发展纳入全省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以工程机械为重点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夯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科技基础。二、完善城市功能,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加快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城市双修”试点和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试点。进一步提升徐州国家铁路枢纽地位,支持徐州打造“汉文化”品牌。三、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对外对内开放水平。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多元化现代金融体系,建设辐射淮海经济区的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资金结算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开展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编制实施黄河故道流域片区土地利用规划。加快建设航空口岸、铁路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规划实施徐(宿)连运河等重大项目,共建中西部地区战略出海口。四、聚焦民生民计,提升群众获得感。构建长效脱贫、稳定脱贫机制。建设一批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高职院校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创建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城市。增加三级医院规划数量,在高水平专科医院、医学临床重点学(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予以重点扶持。支持徐矿集团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五、加强生态建设,构筑可持续发展新基础。积极融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打造生态景观、新型城镇、经济发展、综合交通、文化旅游“五个走廊”。开展“矿地融合”创新试点,打造矿地融合发展示范区。

 

着力推进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

黄咏梅(代表政协连云港市委员会)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是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作为石化产业基地首个实施的龙头项目,被列入江苏省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和沿海新型临港产业基地重大项目。为进一步助推相关工作完善,建议:一、切实落实好盛虹炼化项目煤炭消费总量和综合能耗指标问题。盛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后,连云港市煤炭消费总量和综合能耗总量将急剧增加。省有关部门需加大扶持力度,考虑对盛虹炼化项目新增煤炭消费总量和综合能耗指标予以单列,并在项目建成投产前逐步落实到位。二、做好海洋功能区划调整。国家海洋局计划2017年底启动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调整,但全省统一调整海洋功能区划程序复杂、耗时较长,在时间上将影响达标尾水排海工程海域使用审批,要加快省级层面对推进石化产业基地达标尾水排海工程相关海域海洋功能区划调整,为办理项目用海手续并尽快开工建设创造条件。三、加快徐圩港区配套码头建设进度。目前,徐圩港区仅建成了2个5万吨级和1个1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随着盛虹炼化项目及东华能源、浙江卫星石化大型烷烃资源深加工项目的入驻建设,现有液体化工码头已无法满足产业项目需求,特别是目前徐圩港区规划的液体化工码头均为海域,省级港口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加快徐圩港区液体化工码头建设进度,满足重大临港产业项目入驻需要。

 

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  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径

吉子俊(代表政协淮安市委员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苏北发展座谈会精神,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升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建议: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走新型生态工业之路。优化生产力布局,合理布局国家、省级重点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苏北各市产业的错位发展、互补互强。出台绿色扶持政策,树立绿色经济市场导向,研究制定绿色信贷、财税保障等制度。创新考核方法,探索开展苏南、苏中、苏北差别化考核。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二、坚持以名河为轴线,着力打造“生态水城、绿色枢纽”。强化规划引领,开展生态水城建设,因地制宜治理和保护好城市水生态环境。着力推动专项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和完善水资源管理、地下水管理和水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推动河道管理立法工作。出台城市防汛排涝和涉水生态建设方面相关指导性文件,建立生态水利项目建设补助制度。加大对旅游业改革创新的支持力度,对苏北旅游业予以扶持。三、探索运用多元化举措,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合理布局绿色农业产业,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生态+”农业行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生产服务业等新业态。加快建设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加快打造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

沈洪清(代表政协盐城市委员会)

    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是国家“十三五”林业发展战略规划“一圈五带”的重要内容,是我省“两纵两横”生态屏障的重要方面,对于有效扩大沿海地区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两聚一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一、坚持高位强力推动。借省政府将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纳入全省年度重点项目的契机,加强省市共建。省有关部门在基本农田规划调整时,可适当考虑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实际情况,调整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所需土地性质,同时对该工程范围内涉及的森林康养建设项目给予建设用地指标倾斜支持。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由政府投入为主导,金融部门支持,社会资本、工商资本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林业投入机制。提高省财政对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协调金融部门支持造林绿化力度,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拓宽林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各项涉林资金整合力度。三、创建林业保险机制。建立森林保险制度,制定鼓励森林保险的措施,尤其是对生态防护林的保险,拓宽险种,增强林业风险抵御能力,促进林业稳定发展,提高社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和信心。四、强化技术保障支撑。进一步整合城乡造林绿化力量,加强林业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充实林业技术力量,不断提高林业管理水平。省林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要通过项目、课题引领和推动林业技术创新,为实施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在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中高度重视生态大走廊建设

朱民阳(代表政协扬州市委员会)

    以南水北调沿线和淮河沿线为轴,打造省内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性的江淮“生态走廊、清水走廊、绿色走廊”,关乎南水北调国计民生工程和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 关乎“环境美”新江苏建设和省“1+3”功能区构建。建议:一、建立共建机制,加强省级层面上的顶层设计。成立以省、市、县(区)边界所在地政府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构,在规划编制、项目实施、技术运用、政策衔接等方面协同推进,共同抓好跨行政区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共防共治、合力推进。二、加大上争力度,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纳入国家生态建设规划。让沿线湖泊尽可能进入“国家良好湖泊建设试点工程”笼子,列入有关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绿色发展等新政策的试点,得到国家层面上更多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三、强化法治思维,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尽快立法保护南水北调,设立南水北调生态补偿基金,建立水质达标断面考核、生态建设保护考核及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省级在产业发展、城镇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岸线划定、污染排放标准等方面的统一规划,以法治化倒逼各地守土有责、齐抓共管。四、做好融合文章,将生态大走廊建设转化为发展优势。研究建立“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市”等体系,引导和倒逼绿色城市建设、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生活养成。结合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推动生态与文化遗产、历史元素的深度融合,联手打造运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做好“三色”文章  发展生态农业

王益(代表政协宿迁市委员会)

    生态农业是生态经济中最为集中、最为直观、也是最为重要的产业。要围绕生态目标,切实推动苏北农业转型升级。建议:一、保持底色,打牢生态农业基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注重源头管控,从根源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立法步伐,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地方性法规。完善监测体系,健全农田土壤环境监测体系,为生态农业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科技推广,鼓励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研究,探索更加经济便捷、易于推广的生态种养模式。二、创造特色,做响生态农产品品牌。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健康的“菜篮子”“米袋子”品牌。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完善乡镇和村级农产品监管责任体系,努力维护农产品品牌信誉。三、扮靓景色,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加大对休闲农业品牌创建、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的统筹整合力度。加大控制性规划的落实力度,重视生态保护,体现农村特色,注重乡土味道,保留村容村貌。强化景观塑造,打造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风景线。完善农旅融合扶持政策,落实专项扶持资金,吸引工商资本进入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领域。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农业景区景点及沿线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吸引游客消费体验。

 

修复生态之殇  凸显绿色优势

吴振成(代表政协徐州市贾汪区委员会)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对苏北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程度的关心,贾汪作为全省唯一资源枯竭城市,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李强书记强调,苏北要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更好地造福苏北广大人民群众。建议:一、制定出台支持苏北地区生态环境补偿配套政策。制定和完善苏北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健全配套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支持力度,促进苏北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征,加大徐州市贾汪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贾汪实现特色融入跨越发展。二、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将适合转型发展的项目向苏北倾斜。从省级层面统筹考虑苏北地区产业布局,制定出台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在政策倾斜、土地利用、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引导转型发展项目优先向苏北地区转移,推动苏北地区重点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区域综合产业竞争力。支持苏北地区创新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破解土地难题,对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设项目用地,适度增加建设用地指标。设立苏北地区产业集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苏北地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苏北培育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新动能。

 

做强龙虾产业  推进绿色富民

胡启新(代表政协盱眙县委员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做强龙虾产业,带动群众就业、百姓致富,建议:一、提升战略层次,确立发展定位。将龙虾产业确立为苏北生态富民重点行业、全省绿色富民特色产业,纳入省“十三五”规划,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农业发展等规划相衔接。成立省级层面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和协调推进龙虾产业发展。扶持盱眙龙虾协会等行业协会,加快龙虾小镇等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二、突破瓶颈制约,注入发展动力。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龙虾金融产品,为产业发展输血。参照蟹、鱼等水产养殖业办法,将龙虾养殖纳入省财政保险补贴范围。支持省内相关高校院所,开展专题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组织专家深入基层进行科研指导,提升产业科技化水平。三、加强产业引导,提升发展档次。设立龙虾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扶持经营发展。引进商业资本和投资基金,集聚更多资源。推动公司上市,培植亿元骨干企业,打造10亿元龙头企业。鼓励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建立种养示范区,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档次。四、注重品牌提升,夯实发展基础。促进龙虾节提档升级,打造全国第一美食节庆。整合涉农资金,围绕龙规模化养殖,加大水电路、沟桥渠闸等投入。组织制订龙虾标准化质量体系,推动龙虾品牌连锁经营标准化,建立溯源体系、诚信体系。推进“互联网+”营销模式,加大冷链物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建设,将江苏龙虾打造成国际品牌。

 

强化生态优先理念  推进苏北转型发展

俞进虎(代表政协建湖县委员会)

    根据新常态下全省经济发展的实践,就苏北地区如何强化生态优先理念、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提以下建议: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晰区域发展定位。在宏观层面,围绕绿色生态这一根本要求,推进产业结构性调整,形成差别化竞争和优势互补效应。在中观层面,注重增强地区间的产业合作与分工,强化绿色生态理念,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在微观层面,坚持市、县、镇三级联动,突出优势产业和优质项目,注重扬长避短,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定位更加明晰和具体化。二、进一步优选绿色项目载体,差别化实施项目审批门槛。针对市情、县情实际,着眼优化全省产业布局,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实行差别化对待。充分发挥区域产业发展的集聚优势,根据各地产业功能区布局,有序优化资源、项目和市场配置。三、进一步抬高发展起点,打造不同地域的绿色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苏北各地做大做强现有绿色产业,通过加大产业公共要素投入,支持配套企业发展,加强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吸引更多关联产业和企业集聚。引导苏北地区发展新型绿色产业,从立项审批、资源供给、市场准入等方面,优先扶持和激励绿色产业和生态型企业。四、进一步优化扶持措施,推进绿色发展做大做强。建立健全促进绿色发展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考评指标,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促进苏北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

 

坚持生态产业化  聚力产业生态化  打造绿色新名片

朱振方(代表政协宿迁市宿城区委员会)

    宿迁市宿城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两聚一高”、落实“三项任务”,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路,在生态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产业规划布局还不完善,生态特色龙头企业还不多。建议:一、健全环保体系,抓好问题治理。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味 “四大战役”,切实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注重项目环保审批监管,坚持生态环保标准,特别是在建设、生产环节要加强巡查,督促落实环保标准。持续开展整治提升工程,解决突出环保问题,不仅在招商引资的新项目上体现生态发展要求,更要抓好现有企业环境污染整治。二、谋求创新驱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污水循环处理回收等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餐厨垃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医疗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无害化试点,创建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循环化改造,加快创建一批“猪—沼—果”、“秸秆—食用菌—有机肥—种植”、林禽渔立体复合种养等模式的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园。三、突出法治引领,筑牢生态屏障。加快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的规章制度。加强生态法治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环境友好型消费。加大环保监管执法力度,推进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

 

加快构建苏北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游庆仲(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苏北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绿色智能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议:一、加快苏北高速铁路网建设,着力构建公交化客运体系。把高铁建设作为构建苏北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的重中之重,通过高铁布局进一步改善苏北经济地理格局,吸引中高端产业、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苏北地区便捷流动。着眼构建公交化的高铁运行体系,合理布局枢纽、站点,提高城市出行效率。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高铁客运与城市交通、城乡交通融合发展。二、加快发展内河水运和多式联运,推动苏北物流业降本增效。完善港口功能布局,优化物流体系,切实提高水运比重。加快实施内河集装箱行动计划,以打造精品示范航线为引领,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以铁水联运为重点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三、开展交通运输专项整治,提升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一批主题性、示范性绿色交通项目建设。加强交通运输领域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突出加强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和危化品码头、储罐环境隐患治理。加快以智能技术手段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以大数据引领推进绿色发展

秦小麟(代表省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

    为加快我省特别是苏北地区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建议:一、政府部门应将大数据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决策和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加快各类数据开放、共享的力度。探索建立遵循市场规律的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尽快制定、出台数据开放的政策法规,形成数据所有者愿意开放数据、谁使用谁买单的良性局面。三、加快推进大数据环境的建设。对数据进行“确权”、分类、分级,统筹考虑相关的政策、数据应用标准、开放标准,建立政府大数据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及政府大数据运营平台,对开放共享的政府大数据资源进行综合运营和管理。四、制定大数据发展规划和设立专项资金。引导我省大数据的发展及培育大数据产业,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寻找新的商机。五、重视大数据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与大数据相关的专业,引导社会资源来发掘数据的价值,研发新产品、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六、重视大数据的安全。建立数据资源目录,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推动完善信息保护的立法,加大对数据版权、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七、高度重视工业大数据。借助于大数据提高制造业水平,提升产品内涵,提高产品服务能力,将产品设计、生产、运行与维护融为一体,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将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纳入我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

 

推进“高速路网+光伏应用”  促进交通绿色发展

蔡任杰(代表省政协经济界)

    所谓“高速路网+光伏应用”,指的是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互通区等闲置资源,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再造高速新景观。推进江苏“高速路网+光伏应用”,有利于盘活存量资源,提高资源集约使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光伏产业发展;改造提升形象,塑造绿色高速风景线;创新示范引领,为基础设施领域光伏应用积累经验。建议:一、加快实施服务区光伏发电系统建设。结合服务区改造升级,有序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屋顶、停车棚光伏电站建设。二、大力推进互通区光伏电站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先行,联合专业机构共同对高速公路互通区光伏能源利用进行论证规划。从高速公路运营安全、景观融合和电力接入等方面看,这个构想完全可行。选择光照条件好的高速公路互通区,建设打造光伏电站创新示范项目,在总结经验,做好省内高速互通区光伏利用整体实施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确保工作稳妥推进。三、尽快复制推广。在先期创新示范的基础上,同步做好其他高速公路互通区的准备工作。由于方案的可复制性强,取得经验后,向其他高速公路互通区复制延伸,能够很快串点成线、连线成网,形成清洁能源高速路网系统的规模体量和效益形象。最终将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功能完善与景观协调优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打造全国高速路网清洁能源示范标杆。

 

建设健康苏北  助推转型升级

王咏红

    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苏北转型升级进程中,要把百姓健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群众健康与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协调发展。建议:一、加快补齐健康服务短板。进一步完善苏北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苏北地区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极发展区域性医疗保健联合体或医疗集团,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大苏北地区健康扶贫力度,从加大贫困人口健康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康扶贫等方面积极作为,缩小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差距和群众健康水平差距。二、大力发展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社会办医,全面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大力促进医养融合,因地制宜推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养老方式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健康旅游,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生态优势,特别是结合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资源,积极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产业。三、全面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