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7年 / 第六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7年 / 第六期
发布日期:2017-05-24 14:36 来源: 本站原创

 

凝心聚力打赢聚焦富民主攻仗

——省政协十一届十八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52223日,省政协举行十一届十八次常委会议,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加强创业就业培训、促进增收富民”开展协商讨论;审议通过《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建议案》。省政协主席蒋定之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莉新到会通报情况。会议收到发言材料59份,22位同志先后作大会发言,省委、省政府8个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现将大会发言摘发如下。

  

以精准化培训促进农民就业

奚爱国(代表民革江苏省委员会)

    为切实改变我省农民工就业培训内容安排、资源利用、反馈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落实精准化培训,提高培训实效,建议:一是以充分就业为指导,提高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将就业培训的重要性作为农民工培训第一课,引导农民工增强培训的主动性,强化职业培训意识。二是以贴近市场方便学员为原则,灵活组织实施培训。加大财政补贴,将补贴直接落实到受训农民工个人。对于参加技能提升培训取得高一级别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奖励性补贴。将培训方式与农民工在职学习特点相结合,除脱产的全日制培训外,还可安排夜校班、周末班,有条件的培训机构也可送教上门或采取网络教学、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着眼市场需求设置培训科目,强化就业针对性。优化实训条件,提高实训课程质量。三是以提升培训质量为着力点,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调配现有多个部门的农民工培训资金,结合本地支柱产业及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根据市场用工情况,制定阶段性重点培训技术工种,分工合作形成合力,打造技术工种品牌培训项目。实施培训项目公开招标,以农民工主动报名人数、用工单位认可程度等市场化考核指标分批发放项目经费,引导师资、教学设施等资源合理配置到市场认可的培训机构、培训项目中去。四是以就业为目标,健全跟踪反馈和激励机制。借鉴驾校对教员的激励考核机制,培训项目结束后3-6个月内对参训人员进行回访,根据农民工反馈意见和就业提升情况评判培训效果,确定教师绩效,以绩效奖金的形式对教师予以奖励。

 

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杨展里(代表民盟江苏省委员会)

    当前,在我省高校创业教育中,企业的参与意识、参与动力和参与度不够,存在校企合作“两张皮”、高校唱独角戏的现象。建议:一是理顺机制,畅通企业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渠道。增强高校开门办学意识,通过增加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等方式,倒逼高校主动寻求企业参与创业教育。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尝试校企双向挂职或流动。创新校企合作方式,鼓励企业通过创业教育,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创业人才考核方式和评估标准的制定。完善校企合作协调机制,探索设立省级层面的协调机构,组织协调企业参与高校创业教育。二是完善政策,调动企业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根据企业表现情况,给予实实在在、有区分度的物质激励;对创业教育中出现的新产品、新专利,赋予企业优先使用权、购买权和适度的收益分成权。改革高校人事制度,鼓励教师参与由企业主导的创业项目;将高校创业教育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内容,引导高校依托创业教育平台,向企业提供项目技术攻关、人力培训支持等。三是加强管理,规范企业参与高校创业教育行为。明确企业责任,助推企业与高校共建创业实训实验基地,并确定每年接纳学生实习实训的批次和人数等。明确教师准入条件,建立企业创业导师评聘制度,切实保障创业导师教学水平和质量。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在就业技能培训中的效益

郝星辰(代表民建江苏省委员会)

     为切实解决我省技能培训机构“小而散”的低水平、低层次发展问题,建议:一是取消对“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数量的指标任务考核,真正释放培训市场的真实需求,不以数量指标评估工作成效。二是将财政补贴方式从补贴过程转向补贴结果,真正实现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取消招标准入制,全面开放培训市场,将财政资金从就业培训转移到技能考核中来。根据培训对象学习技能的效果,将资金直接补贴到个人,使财政补贴的发放与补贴对象的职业技能鉴定结果相挂钩,鼓励符合补贴政策的劳动者自主参加技能培训,让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补贴到有意愿参加培训的人。在制度层面规避资金外流风险。三是尊重市场规律,给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充分的发展空间。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逐步完善,会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全社会就业水平。要最大限度地取消人为准入限制、停止行政干预,营造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市场自然培育出大培训机构、精品培训品牌和成熟的产业集群。

  

聚焦四大行业需求  优化财补资金配置

陈  华(代表民进江苏省委员会)

     针对当下互联网产业、健康产业、家政服务、汽车售后市场服务四大行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就业预期高的“需求热点”,要优化配置财政资金补贴,有的放矢实施精准培训。建议:一是分析预测社会就业新热点,及时调整就业培训工作新体系。加大宏观经济走势对劳动力需求影响的调查研究,切实做好“四大行业”相关基础性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便于就业培训部门或培训机构及时优化调整培训体系,研究制定近期乃至中期就业培训规划,降低公共财政助推就业成本。二是整合培训资源,聚焦“四大行业”就业培训新实践。整合培训机构人力财力资源,统筹建立网上运行工作平台,各部门、各培训机构均在统一网络平台上公开运作,并逐步有序地掌握和动态监测就业培训需求、绩效等。三是引进扶持集培训与就业一体的专业公司。发挥财政补贴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培育出一批符合社会就业需求、“接地气”的培训机构。四是改进财政补贴政策,切实加强资金监管。构建“培训补贴+就业补贴”的二元机制,将目前单一的培训补贴分割为培训补贴和就业补贴两部分,并根据培训实际灵活调整。需要强化培训服务导向时,增加培训补贴比例;需要强化就业服务导向时,增加就业补贴比例。

 

完善职教体系  助力创业富民

沙  勇(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员会)

 

    为进一步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教育与发展不平衡、内容与产业匹配度不强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经费补贴不规范等问题,服务创业富民,建议:一是做好职业教育的规划和调控。建立以高职教育为主、中职教育为辅,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互认、全贯通的发展机制。建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开展专业技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二是加快课程管理和师资岗位制度改革。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扩大学生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习时空的选择权。改革教师编制和职称聘任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制,将教师岗位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和工程技术等类型,实行岗位薪资制。三是加大对苏中、苏北职教工作的精准帮扶。以点对点、面对面、体对体的形式,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企合作、教学成果、技能大赛、信息化大赛等各层面予以资金和项目帮扶。四是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企业深度融合。成立由行业、企业、院校等多方参与的行业指导委员会,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定点实习实训、教师定点实践锻炼制度,创新实训基地投入方式,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区域或行业技术创新推广中心,探索由大型企业牵头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五是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强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打造高职品牌专业群。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委员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第三方的作用,共同建立教学质量监测和人才质量评定体系。

  

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扶持的力度

胡勤刚(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员会)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建议: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从统筹城乡发展大局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现有规模经营户、种养殖专业户、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户以及来自农业院校、有志投入现代农业生产的城乡有为青年进行重点培训。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家庭为单位转移进城镇,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二是完善培训体系,多层次多方式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分层教育、产学结合、学徒制等的方式培养现代农业工人、家庭农场主、种养殖专业户,探索职业农民经理人、职业农民订单式培养新模式。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通过对口单招、定向培养方式招收学生。加强农业高职院校建设,加大网上培训力度,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的APP、微课,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三是探索职业化发展,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规范农业相关技能认定,设定耕种员、饲养员、园艺师、奶制品加工专业人员等相关职业,规范每个职业所需的教育程度与实践经验。四是创新扶持政策,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专业技术职业。完善协调机制,加强在户籍管理、示范引导、农业补贴、创业融资、土地流转、落实保障等方面的协调。鼓励以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适合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的农业综合体,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孵化基地。建立从上至下的农技服务体系,建立资格认证与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鼓励涉农院所、企业等参与农技服务。

 

进一步推进高校双创教育

秦小麟(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

 

    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型人才培养,建议:一是培养双创型人才要紧扣内在规律。遵循创业能力要素结构规律,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分析。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成长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遵循双创资源交互规律,盘活社会双创资源存量,实现协同价值最大化。二是科学构建“因势利导”的双创教育体系。高校要注重学生在“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等方面的素质培养,科学构建机制先导、培育创新创业“土壤”,教学主导、植入创新创业“基因”,专训辅导、选育创新创业“种子”,实践引导、孕育创新创业“果实”的双创教育体系。三是科学构建“纵横有道”的双创支持体系。建设纵向全链条创新创业支持载体,有条件的高校要打造“实训区→预孵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区”全链条载体群,积极建设创业之星模拟实验室、创业沙盘实训室、工程训练中心等,推动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院等成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加速器。构建横向协同式创新创业资源整合模式。重点协同学院各部门构建资源整合平台,制定休学创业制度,构建招生—教学—就业—创业联动机制。协同建设以国家精品课程和重点教材为统领的课程群,协同人社、科技部门和产学研基地等构建实践实训平台,协同校友企业和风投机构等筹措资金。协同校外优质孵化器,引导学生项目深度孵化。

 

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陆云芳(代表省工商联)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发展、企业做好做强的重要支撑。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增强法制保障力度。尽快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完善和促进校企合作的有关激励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厘清校企合作关系,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性保障。二是加强舆论引导,促进教育选择观念的改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加大对技能型人才、“蓝领”产业工人典型的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尊重技能人才,尊重一线辛勤劳动者的社会氛围。建立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激励机制,增强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同感,促进就业多元化,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三是强化企业责任意识,推动校企互利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大财税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导向作用,将职业院校资源有效引入企业,助力职业院校从职前教育转向职前、职后“双重教育”。四是创新职教模式,推进职教资源整合。以产业发展、技能人才需求为纽带,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院校转型等模式的创新。以现代学徒制为牵引,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鼓励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采取实习、预岗培训、岗后培训等多种实训方式,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效链接。

  

以“四个强化”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杨念峰(代表政协南京市六合区委员会)

     为进一步推动农民参与经济活动,勤劳致富、积累财富,真正实现富民成效由量变达到质变,建议:一是强化主体培育。以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特色需求,创新培训方式,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民共同创业增收。积极培育壮大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自主经营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相互入股、互助合作等方式,推进各类主体深度融合。二是强化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加强产业联动、集聚示范,推动各类经营主体联结联盟。优化农业园区产业布局,引入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延伸农业产业链。三是强化利益导入。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农户以土地等要素入股等方式的利益共享模式,导入合理利益关系,将产业链、价值链、增值链和就业链与农民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积极推进土地产权确权,搭建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土地委托流转、股份合作流转、整村连片集中流转,促进农民公平享有土地增值收益、依法获得土地分红收益,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四是强化政策托底。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尽快完善制度,逐步把城乡之间的医保、养老、低保和困难救助统筹衔接起来,逐步缩小城乡待遇标准上的差距。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陈  良(代表政协睢宁县委员会) 

    睢宁县脱贫攻坚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建议:一是精准制定“一县一策”。针对经济薄弱地区产业底子薄,发展潜力弱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要精准制定“一县一策”发展路径,明确发展定位和帮扶重点。如根据睢宁县电商富民增收特色,在电商基础设施投入、重点片区扶持、园区土地指标、创意品牌创建与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使电子商务发展实现质的突破。二是加大人才培育,切实提供对人才的创业支持。加大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提升创富能力,为富民增收提供人才支撑。充分整合对接社会保障、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各系统的培训,开展对农业经纪人等新兴行业的高端培训。同时,加强村干部培训,深化南北对接交流,提升农村干部在富民增收中的带动能力,发挥基层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完善调整考核指标体系。调整现有县镇村三级考核体系,重点提高富民增收指标权重,加大对富民增收直接指标的考核力度。对吸纳本地转移劳动力和实现工资稳定增长机制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四是完善政策措施,提高二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农业变成工业、农民变成工人”,是当前形势下富民增收的根本,要根据农村产业和农民工知识水平特点,充分结合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项目,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库,切实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指导、做强支撑。

  

大力推进创业就业培训

俞志平(代表政协常州市委员会) 

    创业就业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注度高、工作量大。建议: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提高企业积极性,加强市场培育,规范和完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保障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权利,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大对技能人才开发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支出在就业资金中的比重。探索设立省级技能培训项目化建设资金,合理设定省级立项支持项目,重点扶持各地公共实训基地、培养基地建设,支持各设区市贴近产业特色培养专项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在创业就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对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成绩突出的企业予以支持。三是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重点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探索贯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适应市场成本变化,动态调整职业培训工种补贴标准。优化培训补贴方式,做到直补培训机构、直补企业、直补个人并举,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适应新经济、新兴态、新商业模式,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范围试点,增加职业培训补贴支出。加快开发通用型职业培训包步伐,加强对各地结合特色产业开发培训包的指导和支持。

   

以创业就业培训推进富民增收

陶光辉(代表政协淮安市委员会) 

    创业就业培训是推动增收富民的重要抓手。建议:一是加大资金扶持。从省级层面完善创业就业培训财政补贴政策,加强对创业就业培训工作的资金扶持,对现行培训补贴进行调整。二是改进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功能,鼓励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建立内训基地,推广校企合作培训模式,自主或联合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提升行动。出台指导性文件,最大限度放权企业,由企业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组织培训。三是创新管理机制。从省级层面对创业就业培训补贴目录进行调整,鼓励各设区市积极开发目录以外,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专业。四是实施精准培训。发挥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基础作用,充分整合资源,优化专业设置,提高精准化培训效果。拓展职教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互通渠道,创建一批“创业大学”“创新学院”,推动培训工作提质增效。推进全省统一的创业就业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创业就业”行动,大力发展网络创业就业培训。五是强化后续服务。强化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及创业咨询、创业孵化等服务手段的衔接,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大对创业型街道(乡镇)、社区(村)和园区的扶持力度,对经省级认定的,视同创业孵化基地给予一次性创建补贴。

  

实施精准培训  助力创业就业

卢佩民(代表政协泰州市委员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致富之道,在打赢“两聚一高”主攻仗的进程中,创业就业无疑占据战略位置。建议:一是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典型引路,宣传身边的创业故事、成功案例,激发创业就业者的勇气。通过项目示范指点方向,建立适合江苏人的线上创业项目及基本技能数据库,为创业者寻找适宜的门路。二是建立动态数据库,确定重点培训对象。准确掌握劳动力人口组成情况,建立劳动力人口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挑选优先培训目标人群,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提供依据。三是加强培训机构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适应市场、适应培训需求的创业就业培训机构。组织力量编写书面和视频培训教材,提高培训质量。坚持理论培训与模拟实训相结合,重视实践基地建设,突出技能型培训。四是瞄准特色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创业就业培训要与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相融合,与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的发展相呼应,与加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相配套。五是创新资助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省补资金和自筹资金叠加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六是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在省级层面成立创业导师团,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创业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在乡镇、街道建设“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把推进创业就业、实现富民增收的各项政策举措,通过“服务中心”更好地落到实处。

  

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王  益(代表政协宿迁市委员会)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重大举措。建议:一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统筹省内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各级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为主体,农业高等学院、科研院所为拓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将苏北作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优化培训项目、资金等投放方式。二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建立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库和农民培训档案,有针对性、系统性、持续性地开展培训。动态管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将资格认定与享受扶持政策挂钩。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体系,考评结果和下年度任务资金安排挂钩。搭建新型职业农民网络学习平台,探索由农业专家教授线上统一授课,基层农民培训机构线下实训辅导的培训模式。三是研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体系。认真落实教育培训政策,省财政设立专项经费,并向苏北地区倾斜。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制度,支持其参加职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并享受同等待遇。提高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

  

紧贴企业需求  推进职教改革

张英毅(代表政协江阴市委员会) 

    为进一步解决职业教育生源逐年减少、师资紧缺和实训设施设备更新跟不上发展等问题,紧贴企业需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建议:一是从省级层面进行大数据预测分析,合理确定中、高职招生规模,合理确定中等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比例,有效应对生源逐年减少对职业学校发展的挑战。二是适当放宽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数量限制,为职业院校引进专业教学急需人才提供便利。加大对职校教师的转岗培训和技能培训,尽可能让因技术进步和产业调整而淘汰的专业教师发挥作用,为专任教师提供深造机会,跟上知识更新步伐。三是积极应对技术进步,提高学生实习实训水平。一方面设立职业学校设施设备更新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全省各职业院校更新改造设施设备,加快推进职业学校设施设备更新换代步伐,努力缩小与企业装备的差距。另一方面,调整有关税收政策,支持职业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针对实习生对于设施设备、材料等易耗品损耗严重,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等因素,建议对校外实训基地相关实训设备允许提前折旧,并将折旧部分和实训中浪费的原辅材料实行先征后返或税前列支。

  

积极探索农民致富新路子

王庆嘉(代表政协灌云县委员会) 

    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需要着力做好 “加、减、乘、除”四篇文章。一是统筹做好“加法”。扩大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引进一批新优品种,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规模化效应;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民以土地合作的方式入股,增加经营净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乡村旅游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切实做好“减法”。进一步细化涉农贷款管理办法,鼓励银行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因地制宜落实涉农贷款政策,通过多种途径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提升资质,不断满足农民对发展经济的资金需求。三是积极做好“乘法”。依托本地资源和特色,推进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争取高标准建成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应用培训,健全网络平台。四是努力做好“除法”。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尽快消除农村贫困人口,尤其要加大对重点片区的帮扶力度,全面加快脱贫奔小康进程。

  

切实提高“创二代”创业创新能力

沈岳方(代表政协丹阳市委员会) 

    江苏民营经济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由于年龄、健康等原因,“创二代”接班的高峰期已经到来。因此,加强“创二代”的培育引领,实现代际顺利传承和创业创新升级,是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建议:一是突出创业创新引领,增强培育工作的责任感。要将“创二代”培育引领提升到我省实现“两聚一高”目标任务的高度来认识,把“创二代”培育工作以项目管理的形式抓在手上、一抓到底。二是突出培育机制打造,凝聚工作最大合力。建立政治关心机制,积极培养和发展优秀“创二代”加入党组织,鼓励他们在更高平台上参政议政、磨砺自己。同时,把“创二代”的培育纳入高层次人才培训规划,引导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对他们加以系统强化培训。加大舆论宣传,发掘、培育、宣传“创二代”创业创新的成绩和案例,进一步激发“创二代”整体创业创新热情。三是突出政策杠杆撬动,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设立“创二代”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创二代”踊跃投身创业实践。以股权激励、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聚拢、培养“创二代”助力团队。

  

进一步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建设

庄娱乐(代表省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 

    针对我省科技创业孵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融资困难和高端创客缺乏等问题,建议:一是加快制定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发展的支持政策。制定省科技孵化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整合省科技专项资金,扩大孵化培育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二是围绕创业不同时期需求完善孵化机制,打造孵化培育生态链。完善科技创业孵化服务链,全面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相结合的全过程全要素孵化、差异化服务的孵化培育体系。三是创新孵化模式,强化新业态创业孵育功能。紧密结合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创业需求,建设一批商业模式创新、运行机制灵活、资源集聚度高的新型孵化器和创业服务平台,加强孵化器之间的协同合作。四是拓宽投融资渠道,缓解创业企业融资难。完善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的投融资功能,支持孵化载体建立天使投资基金。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五是完善孵化服务机制,提升创业公共服务能力。支持孵化器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共建专业和特色服务平台,鼓励中介服务机构与孵化器合作,建立多层次创业导师服务队伍,建立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六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科技创业孵化。

  

努力构建创业就业培训新格局

邵建东(代表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 

    为构建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劳动者个人良性互动的创业就业培训新格局,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创业就业培训工作组织和运行体系化。在省、市、县三级成立统筹协调创业就业的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相关单位分工合理、权责明晰地共同参与推动和管理创业就业培训工作。二是完善法规政策,强化创业就业培训制度保障。结合我省实际,对现有法律法规的原则性条款进行细化,在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各方义务责任和加快市场培育等方面进行探索。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创业就业培训管办分离和有序竞争。完善政府购买创业就业培训服务制度,推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职业培训服务模式。四是优化服务管理,推动创业就业培训工作规范化和精准化。在省级层面推动职业培训包特别是通用型职业培训包的开发。同时开展“一类一策”分类培训,提高政策扶持的精准性。五是加强扶持引导,促进各类培训主体提高培训质量效益。推动构建符合国际标准、有江苏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培训层次,扩大培训规模,深化产教融合。六是坚持多措并举,调动各方参与创业就业培训的积极性。发挥市场在培训工作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以及企业培训主体功能,调动各方开展创业就业培训的积极性。

  

积极搭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高  涛(代表省政协科技界) 

    留学归国人员是重要的人才资源。为进一步做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搭建工作,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建议:一是优化创业服务环境,强化政策的激励作用。积极宣传相关政策,引导和形成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抓人才引进工作的生动局面。将“待遇引人”向“事业留人”转变,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人才机制和发展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本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完善资本资源供给体系,着力培育创业投资主体。建立更多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海内外企业、个人和团体组织等外来资本在我省创办风险投资企业或风险投资分支机构,放大创业投资资金渠道和规模。三是抓好信息平台建设,强化信息服务的支撑作用。统一规划, 集中建库, 由省留学人员服务机构统一管理数据,构建起全省性的留学人员和项目需求信息库并同时面向政府、用人单位和留学人员服务。四是完善配套服务措施,强化政策体系的保障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留学管理服务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受理留学回国人员的投诉。通力配合,主动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政策落实到位。增强人才引进政策的集成度、一体化和渗透性,形成海外人才引进政策与各类创新改革举措相互呼应、互为促进的良好氛围。

  

积极助推返乡青年电商创业

蒋 敏 

    为更好地推动各级共青团组织与各类协会协作联动,在创业培训、资源供给、优化环境上探索创新,助力返乡青年走出一条电商创业的致富路,建议: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做实创业培训。通过团组织,以青缘、业缘、乡缘为纽带,把培训对象聚焦在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创业能力的返乡务工和大学生等群体上。围绕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邀请企业家讲解优秀案例,分析具体问题。把传统的节点式课堂培训变为过程式体验培训,支持成立青年电商创业实践基地或体验馆,帮助创业青年提升创业能力。二是发挥协同优势,做好资源供给。团组织侧重于返乡创业青年的诉求收集,协会侧重于会员企业的资源整合,在电商创业的核心要素上加强有效供给。注重人才协同使用,协会的专业人才在产品开发、技术研发、包装设计、广告推广等领域为创业青年提供支撑。注重产品协同供给,由各级团组织联动本地多个行业协会,共建覆盖区域内各协会会员企业的货源供应库。注重资金协同支持,由团组织、协会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针对青年电商创业的小额低息或免息信用贷款。注重品牌协同打造,对于需要提升产品市场认知度的地域特色产业,采取团组织+协会+电商营销模式,助推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打开市场。三是遵循市场规律,做优服务环境。对于承担返乡青年电商创业培训任务的协会,经评估认定与创业培训机构享受同等待遇,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给予相应经费支持。打造和培育壮大地域性、行业性协会,提高协会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进一步推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健康发展

薛金楼 

    积极整合优化外贸服务环节,为外向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一揽子”外贸综合服务,有助于解决这些企业的进出口难题和困境。建议:一是加快研究制定适应外贸新业态发展的监管政策。尽快明确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法律地位及权责利界定标准。建立有关部门、地方、企业联动机制和重点企业联系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综合协调、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二是督促指导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开展各类风险信息数据采集工作,准确研判国际市场新变化,强化对客户的分类分级管理,提升自身风险防控水平。探索整合有关部门企业资信数据资源,建立行业风险控制公共服务数据库,帮助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对上游企业进行甄别筛选。充分发挥外贸协会和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企业共同制定行业自律公约,恪守行为规范。三是探索多种帮扶方式应对阶段性政策瓶颈。以问题为导向,及时调研、分析、研判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面向企业的帮扶政策。四是积极推荐省内优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参与国家试点。着力打造省内外贸综合服务的标杆企业,并积极争取参与国家试点,在创新监管方面先行先试,为外贸综合服务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