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8年 / 第十一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8年 / 第十一期
发布日期:2018-11-13 18:16 来源: 本站原创
 

促进我省 精神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周 萍(代表民建江苏省委员会)

    

  精神卫生工作直接影响公众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议:一是抓紧制定《江苏省精神卫生条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监控和管理体系。完善精神卫生监控网络,建立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完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扩大精神疾病医保范畴。建立精神卫生工作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国家精神卫生项目的省市财政配套力度,在落实监护人以奖代补政策上要突破国家标准,明确精神卫生中心和专科医院享受一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待遇。调整精神专科的收费标准,扩大精神疾病医保报销范围,采取相应的医保倾斜措施,省市医保逆差全额补偿。三是增加精神卫生人才和学科建设投入,建立社区精神疾病医护和托养机构。提高精神卫生特殊工种的津贴和劳保待遇,加大精神病学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相关精神疾病诊疗研究中心,设立精神疾病科研专项资金,构建江苏省脑医学科学研究与转化平台。在基层建立全额补贴的专业化精神疾病医护和托养机构,整合各种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在社区建立专业化的精神疾病预防、康复和托养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按人口比例单独下达人员编制。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 药事服务能力

  余伯阳(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员会)

    

  为推动我省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制定有效监管政策。出台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品控费方面的指导意见,在临床用药、提升药学服务能力、推动药学服务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建立常态化检查机制。监管部门要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法治观念的专业人员,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暗访相结合,村卫生服务站达到一季度一次的检查频率。规范药品储存管理制度,严格按药品性能配备设施设备。三是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特别是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药事工作的监管。制定考核指标,把合理用药纳入考核,奖惩到位。四是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开展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师的专项药事管理、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药护人员的合理用药培训。安排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到牵头医院短期跟班学习,牵头医院定期委派药学专家到基层医院开展药事帮扶,形成以医疗、护理、管理、药事为重点的帮扶模式。五是借助信息化手段。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施行电子处方为契机,成立处方点评机构,开展常态化处方点评,并与相关考核评比挂钩。在基层医院使用的医疗电子信息系统中加装合理用药模块,辅助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六是改善药事人员结构。各级编办联合人社、卫生健康部门根据医院规模、现有人员结构每家每年安排1-3名药学人员编制,用于药学或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专项,采取措施逐步分流安置非药学专业人员,鼓励药学人员参加继续教育。

高质量打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版

  米其智(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员会)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建议:一是提升签约内涵,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优先覆盖重点人群,争取3至4年内做到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100%。合理确定一般人群签约率,不盲目追求一般人群签约率,把工作重点转向提质增效。赋予家庭医生转诊“绿色通道”的权能,鼓励居民在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建立转诊服务直通车。二是强化签约支持,多措并举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推广预约诊疗服务,鼓励签约居民开展分时段预约。多渠道提供签约服务技术支持,积极发挥二级以上医院技术支持作用,建立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注重全科医生的中长期培养,实行基于标准化工作量的责任目标年薪制,畅通职业发展道路,职称评审中强化具有社区特点的技能、业绩考核。三是完善配套政策,细化签约服务目标。合理确定签约服务费,逐步明确当地签约服务费标准,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服务费。完善医保支撑政策,实现差异化医保支付政策,引导居民到基层就诊。强化签约考核,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考核评价机制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绩效考核范围。四是多渠道加大宣传,提高居民服务认同。广泛利用新媒介和传统媒体,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和利用率,引导患者转变就医习惯。

远近结合 统筹推进苏北 农村危房改造和集中居住

  游庆仲(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部署,建议:一是优先改造农民危房,统筹推进集中居住。落实精准扶贫要求,将危房改造与建档立卡户脱贫紧密结合,对经济薄弱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支持,扎实按期完成。苏北地区农民集中居住推进工作也要分类施策,引导经济较薄弱、农房质量差、村庄形态散、农民意愿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有收益的地区开展示范。尊重暂时不愿到集中点居住的村民意愿,同时要鼓励农民进城入镇。二是着眼长远,加强规划指导。把编制农民向中心村等农村新社区集中居住规划作为重点,统一组织规划编制,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便利、村庄产业发展、乡村特色风貌彰显等需要,对集中居住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和建设标准进行合理安排。建立省级乡村规划专家团队,在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开展有效指导,提高规划水平。三是探索创新机制,加强政策整合。设立农村集中居住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专项引导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对集中居住区建设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政策,对已在城市落户占有农村宅基地的,适当提高补偿标准收回宅基地。关注农房建设管理及后期管理维护和社区组织建设,处理好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与改善农民就业条件的关系,有效扩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就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民增收。

注重系统思维 坚持科学运作 推进农民群众集中居住

  王庆嘉(代表政协灌云县委员会)

    

  推进农民群众集中居住,是实现农村“四化”同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好事实事。建议:一是科学编制规划。由县级政府牵头,对农村的镇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进行修编,实行“多规合一”,同时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二是完善设施配套。按照《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要求,加快集中居住区水、电、路、气、网,以及农贸市场、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体活动中心、养老院、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结合本村资源禀赋,加快发展镇村工业、服务业、高效农业、乡村旅游业等。三是突破资金瓶颈。统筹省发改、财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交通、扶贫等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制定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开发建设农村集中居住区,通过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缓解资金难题。四是坚持统筹推进。先点后面,把推进集中居住与机场、公路、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效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行整村搬迁。先易后难,结合扶贫开发和农村危房改造,对农村楼房率较低的村、农村的贫困户和列入改造计划的农村危房户进行先期搬迁。先建后搬,整合资金先行建设一批集中居住区,展示集中居住区的美丽形象和生产生活的高质量,增强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

强化科技支撑引领 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

  李世收(代表省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

    

  智慧养老作为一种新模式,引领养老服务方式转变,是解决我省养老产业供需结构失衡问题的全新探索。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养老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区域一体化”。完善养老数据库,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基础建设,实现数据加工处理、动态指标分析、个性化推送,向全社会提供覆盖健康、养老、医疗等多方面的智慧应用和综合服务。二是营造产业生态。鼓励社会资源进入智慧养老产业,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重点支持一批适老科技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聚的适老科技产业园区,推进适老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引导发展适老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以资本助力适老科技产业的创建和发展。三是探索服务新模式。通过建设和发展“智慧养老产品体验区”,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适老产品。支持建设养老服务业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引入机构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终端产品提供商等,探索不同种类的运营模式。四是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适老科技研发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研究开发适老科技产品。推进智慧养老数据和设备标准化工作,解决相关系统和产品间互联互通的问题。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地方高校开设包括现代信息技术、人类学、老年学、心理学等课程在内的跨专业学科,与养老机构合作,培养一批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健康管理和咨询、老年心理健康管理、适老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专业人才。

进一步提升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邵建东(代表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

    

  为进一步提升我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建议:一是强化居家和社区养老基础性地位。倡导和支持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和承担照料责任。引导更多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依托综合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二是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小区的养老服务设施,要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已建成住宅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的,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予以配备。重点做好老旧居住区公共出入口、走道、楼梯、轮椅坡道等部位的无障碍改造,优先支持为老年人居住比例高的住宅楼加装电梯。三是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兴办居家及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加强对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的培育,鼓励支持具备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精神关爱等服务资质和能力的企业、机构连锁化运营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培育发展社区为老服务组织,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提供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服务。四是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展面向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各类教育,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经营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

突出居家养老重点 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张耀钢(代表政协常州市委员会)

    

  为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建议: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明确居家养老的基本定位,完善顶层架构、政策设计、服务标准和发展目标。二是建立标准体系,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发展。完善服务中心功能和软硬件建设,为老年人短期托养、日间照料以及文化娱乐、精神关爱、权利维护等提供多元服务,真正实现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深化养老改革,改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按照政府主导、商业运作、多元统筹的机制,在全省加快实施长期护理险制度。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开展以家庭医生工作室为平台的区域式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服务。完善家庭病床制度,更新认定条件及服务标准,解决居家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四是激发市场活力,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物质供给。引入品牌优、服务好的社会组织承担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运营和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采取“主体服务区+加盟服务点”的模式,大力推进嵌入式微机构建设,让有需要的老年人就近享受机构化养老服务。五是强化人才保障,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水平。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职业资格认证、技术等级评定等制度。鼓励专业化社会组织、团队进入志愿服务领域,提高养老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