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发布日期:2019-05-06 09:48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2018年第35期

 

刘苗苗 徐欧露 扈永顺

 

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的校长和书记,他们的关切、思考和部署对全国师范院校发展具有风向标意义。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瞭望》:如何培养一支过得硬的教师队伍?

程建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公平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高素质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是新时代赋予教育战线的新使命。在履行这个使命过程中,培养高质量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关键。具体到师范院校来说,要做到一个武装、四个过硬: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到政治素质过硬;对标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教师教育学科综合改革,做到专业支撑过硬;对标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两步走战略,积极完善包括公费师范生在内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做到育人能力过硬;对标双一流建设愿景,大力推进师范院校人事制度系统性改革,做到师资配备过硬。

黄晓玫:师范院校要在加强师德养成、师资培养模式改革、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高素质教师应当是师品、师识、师能、师行俱佳,这就要求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要协同推进。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方面,要面向基础教育主战场,以一线教师在职学历提升、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学历继续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和教育咨询服务为主要形式,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服务。

张卫国:师范院校要在如何处理好五个关系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一是要处理好师范教育历史反思和新时代要求的关系。如何将过去好的历史经验融入新时代的师范教育改革值得我们思考。二是要处理好认识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做到紧迫感与扎实性兼备。师范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人才培养也非一蹴而就,因此要认真分析问题,笃定改革方向,不可乱了阵脚。三是要处理好优秀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传播的关系。教育具有特殊属性,要始终把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要处理好教师言传身教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关系。教育的核心是人文、人心、人性,要发挥人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五是要处理好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之间的关系。师范院校要举好、举高、举稳师范的旗帜,充分发挥其在教师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引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大潮。

《瞭望》:师范院校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方面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程建平:挑战也是激励师范院校审视自身不足、锐意改革,赢得更好发展的新机遇。比如,我们面临社会对师范教育整体认知水平不一的挑战。无论是政府政策制度的保障、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重塑,还是媒体舆论环境的再造,都还任重而道远,但由此也促使政府、社会更多地参与到教师培养培训中来。

童世骏: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招生过程中平行志愿的全面推开,师范大学尤其是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问题还很严峻。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教学的有效对接也亟待优化。因为职前培养关注的是师范生的能力、素养和长远发展,职后教学关注的是师范生的知识、技能和站稳讲台,两者之间的矛盾始终有待破解。另外,师范专业建设的资源保障还比较弱。因为师范专业实践性较强、研究性较弱,而实践价值又得不到市场机制的回报,在科研项目和奖励机制上也得不到鼓励,在科研人才项目上得不到支持,所以师范专业建设水平整体偏低。

黄晓玫:教师职业信念培养有待提升、课程内容和结构亟待优化、教师培养层次、教师教育者的学科性与教育性没有统一等问题,仍是当前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难点和痛点。但是随着政府资金投入的增加,学校地位的提高以及招生质量和结构的调整优化,师范院校将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张卫国:师范院校应实现教师队伍供给规模、供给结构、供给质量的系统性提升。全面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与学科专业布局,推动课程教材全面升级,启动教师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高等学校、地方政府、教研机构、中小学校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多元化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吸引一大批社会学家参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确保师范院校育人体系与新时代要求保持高度一致。

刘益春:东北师大的经验是从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两方面下功夫。比如融合型教师教育模式,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融合,学科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融合,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师必备品格与教师关键能力融合,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融合,教师教育机构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融合,大学和中小学教师、师范生与中小学生融合,教师教育学术研究与师范生教育实践融合等八方面融合,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卓越教师提供实践平台保障。我们力求改变传统的重演绎、轻归纳的教育模式,倡导教师教育更注重过程教育和归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

游旭群:提升教师质量是个系统的攻坚工程,需要各方协调发展并合力推进。师范大学应充分发挥卓越师资培养辐射和引领卓越教师教育的功能,提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的素养与能力;加强大学与地方政府以及中小学的协作关系,将研究、政策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三方联动,有效衔接;加强教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形成系统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体系;加强教师教育核心课程资源的开发,将其作为创新教师教育的基础工作。

《瞭望》:面对《意见》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的要求,以及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师范院校要重点从哪些方面下功夫、作部署?

程建平:这个行动计划的出台正逢其时,关键在落实。一是学校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要到位。师范院校落实行动计划首先要搞好本业,坚守教师教育办学初心,在强化办学特色上达成高度共识。二是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上要到位。如北师大确立了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通过构建六大学科群来打造中国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学校还将在珠海校区建设未来教师教育学院,对新时代的教师教育进行大胆探索。还将实施引领未来教育变革发展的人才培养工程八大工程,来适应信息时代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和拔尖人才。三是在师范院校协同攻坚上要到位。部属师范院校要在教育理论创新、实践模式探索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师范院校排头兵,北师大希望能在学科共建、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与其他师范院校加强合作,实现协同共赢,形成推动中国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童世骏:我校部署了四项重大改革。一是更新培养目标,用好双一流建设提供的宝贵资源,在一流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一流相关领域学科发展之间建立更密切联系,让华东师大毕业生在继续保持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明显优势的同时,在国际交流合作、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有明显特长。二是强化师德教育,促进专业教育和养成教育的深度融合。三是逐步扩大教育硕士的办学规模,提升教师教育层次和水平,强化本科教育和教育硕士的全面对接。四是通过建立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师范生课程培养、教育实习和一线老师专业成长、学校发展融为一体,提升教师培养的实践能力,推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协同创新,获得互惠共赢的结果。

游旭群:陕西师大的工作主要体现为四项计划。一是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改善生源质量、提升教师培养层次、强化基本能力来实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二是创新教师职后培训模式。主要通过强化职后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系统开发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利用国培”“省培计划,集中支持民族地区教师与乡村教师培训等途径来实现。三是将陕西师大附属中小学、幼儿园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西部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四是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标准及测评体系研究为依托,重点开展相关系列研究,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黄晓玫:我们将结合学校八大育人工程,把握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管、学、导、育四大关键环节,全面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进教师政治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人格素养一体化发展。在深化学校综合改革行动中,全面服务教师的政治成长、师德成长和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教师成长氛围。

张卫国:我们将持续深化学校教师教育改革。一是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二是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三是优先保障教师教育工作投入,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

刘益春:我们将以推进获批的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配合国家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进一步完善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师培养质量;制定实施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师德师风典型人物的评选和宣传,掀起学习先进典型,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热潮。

《瞭望》:如何为农村偏远地区培养和输送“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教师?

程建平:在我看来,部属师范院校可以有五大作为。一是履行国家使命。比如北师大会同其他五家部属师范院校对全国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大数据分析,使相关质量改善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拓宽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如利用寒暑假现场教学与在线学习等多种模式,支持乡村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增强其职业发展后劲。三是推动教师志愿服务。北师大牵头成立了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注册志愿者已达20余万人),发起了四有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组织广大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赴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进行支教服务已经蔚然成风。四是引导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五是在评选榜样进行激励上有作为。如北师大倡导设立了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定期遴选长期坚守在基础教育教学第一线,尤其是在老少边贫岛地区从教满30年的优秀教师,给予每人50万元的重奖。

刘益春:今年是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第11年,目前这项政策在省属师范院校中已全面铺开。师范院校应认真总结经验,优化公费师范生培养方案,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引导公费师范生了解、熟悉农村,增强对中国农村教育的情感认同,立志服务农村教育。

张卫国:要加大对西部、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招生力度,完善这些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师范生的资助保障体系;积极主动参与这些地区基础教育扶持行动,通过集团化办学、互联网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增强基础教育办学力量,丰富教育教学资源。

黄晓玫:师范院校应结合教育薄弱地区教师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与方案,并开展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还要依托教师教育研究优势和与地方一线教师合作交流的机会,多途径了解农村和老少边地区教师发展的现状,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为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与方法提供支撑。另外,探索信息化环境下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及城乡教师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也是一条可行之路。

游旭群:在我看来,一是在农村中小学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师范生或研究生去支教,从而输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二是与当地政府合作,定向招录优秀农村学生投身师范,毕业后返回当地从事教育工作;三是开展高质量的农村教师全员轮训,利用好现有的教师教育培训平台,对农村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四是组织部分农村教师到师范院校的附属学校进行跟岗实习,亲身体验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方法,进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

童世骏:我们的经验,一是积极参与乡村地区名师培养工作,联手对口支援的当地师范院校,共同为乡村教育培养种子教师,形成师范院校牵手乡村名师、乡村名师牵手乡村教师,共同造就新型乡村教育的局面。二是持续开展乡村教育示范性公益项目,在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资助学校品质提升的同时,将各种社会资源和教育机会引向乡村教育。三是开展乡村教育现代化研究,为乡村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层次提升提供智力支持,从政策和治理层面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人才和资源问题。四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与学校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开展基于远程教育平台的教育精准扶贫工程。

受访专家:

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黄晓玫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益春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张卫国 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校长

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游旭群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