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发布日期:2019-08-30 09:06 来源: 转摘自《中国国情国力》2019年7月
 

黄 超

 

 企业是市场的基本细胞,其发展状况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本文将英国、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看作微观企业,将人类发展史的前三次工业革命看作企业发展史的三个关键时间节点,以企业管理的视角研究智能革命的发展,探寻工业革命中这些国家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各国现代化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特点,找准未来智能制造的关键,以期对正在转型升级中的中国智能制造有所启迪。

 变迁与启示:从工业1.0到工业4.0

 1.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城镇化率只有25%,国土面积只有当时法国的一半,我国的2%。作为当时欧洲大陆的岛国,由于其远离中世纪宗教冲突、种族战争等纷争,故而成为人们避难的世外桃源。由于难民的增加,英国政府不得不设置一些便于移民的管理门槛。其中之一就是要有一技之长,要培养一定数量的学徒后方能获得国民的身份。于是,欧洲大量的技能人才陆续来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形成了人才集聚的“洼地效应”。1705年,一名叫纽克曼的苏格兰铁匠发明了空气蒸汽机,1712年,托马斯·纽科门发明了第一台实用型蒸汽机。以1764年哈格里夫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为起点,1769年仪表修理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标志,人类进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正是这些技能人才引领人类进入工业时代,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2.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反超

 以1870年美国辛辛那提屠宰场自动化生产为起点,以福特汽车自动化生产线为标志,人类工业文明迈入了工业2.0阶段。有研究表明,美国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异军突起的重要原因在于科学的“劳动分工”。正如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中描述的:“1840年后,劳动者出现了分工,以‘支薪经理’为代表的专业的管理层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企业出现了”。随着职业管理人员的衍生,美国企业的管理结构明显改善,企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到186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位列世界第四,不到英国的一半。但到1894年时,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已是英国的两倍,实现了反超。“劳动分工”与“科学管理”的紧密结合促成了美国经济的腾飞。

 3.日本: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崛起

 1968年,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诞生开启了工业3.0时代。在这次工业革命中,日本凭借精益生产迅速崛起,并逐步确立起世界第二的经济地位。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从表面上理解就是“减少浪费”的生产方式。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强调员工以企业为家,全员参与、持续改善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员工的生产主动性,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人的解放:工业1.04.0

 如果将工业1.02.03.0的关键分别概括为人才洼地、人才管理和人性激发的话,那么,工业4.0将是“人性释放”,即通过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的智能以软件的形式进入机器并转化为机器智能,机器替代大部分原来由人从事的工作,让人以“知识工作者”的身份,从事更快乐、更高效和更有价值的工作。这根“以人为本”的主线将成为工业4.0的核心。

 因势利导:各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

 1.美国“工业互联网”

 发端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美国认识到没有制造业的强力支撑,国家在竞争力、就业等方面就会面临严重的问题。为扭转颓势,重塑竞争力,美国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积极扶持制造业发展。在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在内的国家政策,对企业及相关研发投资、提升劳动者技能、企业间建立健全合作伙伴关系、优化政府投资及税收等方面进行指导与扶持,引领制造业回归,并向高端发展。在民间,以GE(通用电气)为代表的制造业,积极寻求商业模式的转变,他们联合多家IT公司,创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旨在通过打破技术壁垒,促进物理世界(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虚拟世界)的融合。即借助美国信息产业的优势,通过与实体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争取形成“互联网+制造业”的新经济业态,从而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2.日本“社会5.0

 20161月,日本政府提出了“社会5.0”的概念,即将人类社会划分为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超智能社会五个阶段。“社会5.0”将使用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技术应对人口老龄化、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挑战,推动各类产业发展,并与社会生活相融合,解决社会需求。同年12月,日本“工业价值链参考架构”发布。这是日本版智能制造的顶层架构,其综合了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和德国工业4.0的内容框架。从设备、产品、流程和人员的资产视角,质量、成本、交付和环境的管理视角,以及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置的活动视角,组成三维模型,并细分出智能制造单元,进而搭建智能制造的总体功能模块架构,体现了日本以人为中心、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细致而务实的发展思想,形成了日本智能制造的特有范式。

 3.德国“工业4.0

 尽管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一枝独秀,成为欧洲最耀眼的经济明星,但从外部压力来看,目前全球90%的创新均在欧洲之外产生。从内部困境来看,德国制造业深受人口老龄化、生产成本攀升及企业规模弱小等问题的困扰。在德国许多制造公司中,员工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年轻员工数量在不断减少。而且,德国本土用工成本很高,2016年德国人均工资是我国的5倍。此外,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7%,难以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为了破解内忧外患,德国将工业4.0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是“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其手段是依靠信息化系统与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及生产设施的对接,将虚实两个世界融合起来,推动企业内部的“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通过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横向集成,完成企业内、企业间及生态圈的集成,达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生产与服务模式,最终实现德国“双领先战略”(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和领先的市场战略)。

 思考

 1.人为主线:工业文明发展史的演进特点

 在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过程中,我国有些企业过多地强调设备和技术层面的价值,简单地购买大量高端机床、工业机器以及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却忽视了人的价值。

 为保证工业4.0顺利推进,德国制定了八项计划,包括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管理复杂系统、为工业建立全面宽带的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规章制度和资源利用效率。除了第一、三项,其余六项都涉及到了“人”这一因素。这说明德国非常重视人在本次工业革命中的价值与意义。日本推出的“社会5.0”也是重点研究如何让机器更好地服务于人,更大程度地发挥人的创造价值。因此我国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聚焦降本提质增效的中心目标,设计出投资少回报高的制造落地战略与实施路径,增强企业竞争力,不能只是简单地满足于让机器代替人工作。

 从工业1.0机械化到工业2.0电气化到3.0信息化再到4.0智能化,无一不是帮助人们向更高价值转移的过程。随着技术的优化升级,人类逐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繁琐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所谓的的“机器人”只是走向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机器帮人”才是发展的终极方向。人工智能普及将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更多自由时间,使人类摆脱劳动的异化状态。

 2.扬长补短:各国智能制造战略交汇点的启示

 结合对美、德、中等国智能制造战略演进路径的分析,可以发现最终交汇点。美国是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为立足点、向以CPS(网络一实体系统)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迈进,目的是“以网入厂”,方向是自上而下。基于美国信息化强大、制造业弱化的现状,其战略选择是C+P,扬C之长补P之短。其中,Ccyber(网络的,信息技术的)虚拟世界,PPhysical(物理的)实体世界。德国以前三次工业革命凝聚而成的先进制造业为基础,向以CPS为核心的智巧工厂进军,进而实现基于技巧工厂的“互联世界”,目的是“以厂入网”,方向是自下而上。与美国相反,德国的现状是传统制造业强,信息化水平低,其战略特点是P+C,扬P之长补C之短。我国由于工业化、信息化基础都比较薄弱,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两化聚焦到两化融合,直奔本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无论是“工业技术软件化”还是“工业APP”,最后都是向以CPS为核心的两化深度融合方向行军。尽管三个国家的具体策略有所不同,作为信息化最强的美国,制造业最强的德国,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三者的战略却有一个共同的交汇点,就是基于CPS的智巧工厂。

 3.人机网三元:助力我国企业智造战略落地

 基于“以人为核心”理念形成的“CPPS(cyber-person-Physical-systems)”,人在这里是核心,智能制造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人与虚实两世界的交互融合,构建实现智能化工业的人机网三元战略。这里的“person”既是现实个体的人,还是企业内部的人、社会(国家)系统的人。具体来看,从作为现实个体的人来说,个体的人要通过企业的招聘、培训及培养,提高技能水平、积极主动地工作,充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内的人来说,企业要优化生产流程、科学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以配合企业提高工作效率。从作为社会或国家层面的人来说,国家应采取人才振兴战略。我国每年有近80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这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高校应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驱动创新营造健康环境,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竞相创新”的环境与氛围。最后政府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我国体制机制的优势,从生产关系层面释放改革红利。在智能制造落地战略中突出人的意义,重视人的价值,是我国制造企业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取胜的不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