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发布日期:2021-10-21 11:13 来源: 《学习时报》2021年10月20日05版

  缪慈潮

   

   

  

“勤学立品,锻身炼心”

  青少年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至关重要。在周恩来少年时期,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危机深重,人民命运十分悲惨。面对国家积贫积弱和人民困苦,少年周恩来就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以“勤学立品,锻身炼心”自励,博览群书,成绩常列全班前茅。1912年10月,他作《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说:教与学的目的,都是为国家造就人才,使国家富强起来;学生应奋勉学习,“深究而悉讨”“慎思而明辨”;校长和教师“当殚其聪明,尽其才力”,择良教材,注重道德教育;等等。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周恩来认为,无论为何种事业,当其动作之始,必先筹划其全局,预计其将来,成一希望,然后按照这一希望的路径前进,其结果不致与此希望相差太远。他还认为“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而主张志在四方,当看定一种事情应该去做的就拼命去做,不计利害。“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是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前夕,于1917年8月30日在与师友话别时,为同学郭思宁题写的临别赠语,反映了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致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为了“中华崛起”和“中华腾飞世界”,周恩来年轻时就把学习当作“终身之业”。他认为人的一生,学无止境,须时以励学为志,并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远大志向,以非凡的毅力,常常每天读书十几个小时,先后攻学英、日、法、德等国语言文字,便于阅读外文书报,以了解他国国情与世情。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青年周恩来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先是在同学和师友的资助下旅日留学,后又与天津《益世报》签约,以该报驻欧记者身份旅欧勤工俭学,以撰写文章所得稿费来维持生活。

  旅日时,周恩来认为,“第一样事情就得练铁石心肠、钢硬志气,不为利起,不为势屈”。他以“铁杵磨成绣花针”的坚强意志,每天除了用一个多小时阅读日文报纸外,还经常到东京中国青年会阅读报纸杂志,了解各种新思潮。这期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传到日本,周恩来如饥似渴地阅读了《社会主义神髓》《震动环球的十日》,并成为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传播者河上肇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杂志的热心读者。

  旅欧期间,周恩来结合对英法等国社会实况和工人运动的考察,先后研读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等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订阅或购买了法国共产党机关报《人道报》、英国共产党机关报《共产党人》及《共产党人评论》《劳动月刊》,还购买了德文版《经济学原理》等进行学习研究。同时,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主义进行了反复研究比较,坚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确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1921年春,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之一。1922年3月,他明确表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从此以后,无论革命斗争多么激烈、政治局势多么严峻复杂,他对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始终坚定不移,充满必胜信心。

  

“道义争担敢息肩”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是周恩来1916年初为送别同学好友、曾任南开学校敬业乐群会会长的张瑞峰而写的诗句,表达了他面对祖国危难而誓言卧薪尝胆、勇挑重担的志气与骨气。

  骨气与志气紧密相联,表现在对待重大问题上具有刚强不屈的大无畏气概。1922年8月16日,周恩来在《共产主义与中国》一文中说:“我们虽是中国人,我们的眼光终须放到全世界上来。我们不必想取捷径,也不必畏难苟安,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创造新社会所共负的艰难责任,我们也应当分担起来。”他还说:“世界上只有一个共产主义能使这个责任无国界无种界地放在无产阶级的肩上,也只有他能使中国民族得列于人类中间彼此一视同仁。”这就是他所表达的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志气与骨气。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是周恩来在旅欧勤工俭学期间的突出表现。从《周恩来年谱》中可以看出,自1920年11月至1924年6月,他在紧张从事旅欧筹组共产主义青年团、有时到汽车厂做工的同时,经常通宵达旦地赶写通信、评论等文章近百篇,30多万字。内容主要有:一是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危机,其中英国百万煤矿工人总罢工长达80余日的风潮,周恩来连续撰写9篇通讯,向中国国内介绍英国工人阶级的顽强战斗精神,揭露惟利是图的资本家与英国当局一鼻孔出气的恶行;二是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出卖民族利益,暗中勾结法国政府,名为“借款”实是分赃的黑幕,推动了旅法华人拒绝借款的运动;三是伸张正义,连续详细报道中法政府当局对勤工俭学学生的迫害,疾呼全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四是评述国际间的大事,揭露列强分赃会议的实质,指出列强之间的相互争夺是世界的“祸乱之源”;五是热情讴歌十月革命,指出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奠定了革命始基”。阐述了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这些都彰显了周恩来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高度结合起来的勇于担当精神。

  

“人民,国家之主人也”

  周恩来一生牵挂的是人民。早在1917年5月,他在南开学校校刊上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出“人民,国家之主人也”及“共和国之统治权在国民全体”的论点。新中国成立后,他把自己当成是全国人民的“总服务员”而拼命工作。正如人民群众所称道的:“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使人深切感悟到100多年前周恩来预见中华民族将“腾飞世界”的科学性,就在于周恩来坚定地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1918年3月,他充满底气地认为,“只要我的志向坚,所期望的事没有不成的”。

  这底气来自中国人民所创造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自幼酷爱读书的周恩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植根于心。在南开学校读书时,他在《答友询学问有何进境启》中就提出:要让中华民族在世界大舞台上求一独立不拔的地位,就要充分认识到“延国脉于不堕者,惟精神上之国魂耳”,主张对国魂必须连贯之、传播之、继续之。

  这底气来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团结精神。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各族人民团结、统一、奋进史。尽管其间曾经有分有合、有战有和,但民族团结统一始终是主流,因而形成了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连续长达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青年周恩来作《爱国必先合群论》说:我国民要想称强于世界,就应当爱国,而欲爱国则必先合群。他认为合人群而成良社会,聚良社会才能成强国。

  这底气还来自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和伟大奋斗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伟大梦想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从古老的《诗经》中渴望“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期盼,到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宏愿,这说明伟大梦想只要有伟大奋斗精神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是一个具有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伟大民族。周恩来作《一生之计在于勤论》说:“人人能勤,则一国之事定矣。”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英勇奋斗,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少年强则国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青少年要学习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奋斗精神,奋发有为、不负韶华,为中华腾飞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