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程 / 历史期刊
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程 / 历史期刊
发布日期:2004-12-20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南京大屠杀,作为人类历史最黑暗最恐怖的片断之一,很长时间,却只是世界史中一个模糊的影子,甚至被谎言所遮盖和扭曲。当宽容与善良遭受践踏,唯有正视淋漓的鲜血和直面惨淡的历史,才是人类正确的态度,因为“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遗憾的是,曾经为受辱的中华民族发出这声呐喊的勇士,近日却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异国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张纯如,这位以出版《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而享有盛誉的年轻历史学家,11月9日告别了她曾眷爱的亲人和寻求正义的艰难之旅。死比生更有力量,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华裔女性,本刊特别邀请张纯如女士生前友人、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撰写了《历史无法忘却:张纯如和她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斯人虽去,但在友人的字里行间,音容笑貌依稀犹在。作者以深情的笔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这位曾被洛杉机时报誉为“最好的历史学家”、“在美国成长的华裔青年模范”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历史夹道而行,一面是勇士淋漓的鲜血,另一面却是污蔑甚至第二次赤裸裸的屠杀。本期另一篇特稿《东京“百人斩”诉讼及日本的战争责任》一文,再次提醒我们历史不容遗忘。亲身参与百人斩诉讼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朱成山馆长,以学者严谨、求实的精神为我们揭露日本右翼分子企图否认历史,从公众意识中抹煞真相,进而剥夺被害者在历史上的应有地位的嘴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本期“往事追忆”一栏刊载了两篇精彩的忆旧之作。《范明率部进藏始末》一文,系作者在采访范明将军的基础上精心写就,文章资料翔实,高潮迭起,再现了50多年前进军西藏、护送班禅这段惊心动魄的艰苦历程,面对强烈的高原反应、重重的艰难险阻,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跃然纸上。而后文《青春风云路》则为年逾80的老同志高羽抱病为本刊所撰写,这曲青春之歌,经过风雨洗涤,如今愈久弥坚,流畅文笔中,半个多世纪以前热血青年对正义的渴求与追寻赫然可见,于今日青年不无裨益。

    本期“人物春秋”一栏,跨越历史,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几位杰出人物。他们之中,有功成名就、位列青史的学者大家,也有难酬韬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不一而同,但同样的执著,于历史的画卷中交汇互应。《难酬蹈海亦英雄的三志士》以翔实的资料历史地再现了三位矢志革命的爱国志士在民族危急、国难当头之时,“书生未敢忘国忧”,虽是壮志未酬,但是生无愧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节让人折服;而《商承祚的考古治学生涯》一文则以平实的笔触,从少年得意、被王国维誉为“当世古文字学四少年”到蜚声海内外、“文章不过郭老,字写得不过商老”,展示了一代名师严谨治学、泽被后学的学者风范,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此外,《谁先觉察到西安将要发生事变?》、《彭湃遇难详情》、《我所知道的李鸿章后人李家獻》等文章,或为作者亲历亲闻亲见之作,真切感人,或为专家学者发掘史料整理所得,鲜为人知,各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一读。

附:《钟山风雨》2004年第6期目录

本刊特稿

 

历史无法忘却:张纯如与她的《南京大屠杀》

张连红

东京“百人斩”诉讼及日本的战争责任

朱成山

史海纵横

 

谁先觉察到西安将要发生事变?

刘华明

梁思成林徽因四次山西之行

雒春普

日本细菌部队在华的炭疽战

张启祥

往事追忆

 

范明率部进藏始末

李敏杰  赵仕枢

我所知道的李鸿章后人李家瓛

王  拓

青春风云路

高  羽

人物春秋

 

张友鸾的传奇人生(下)

钰   锦 济  人

难酬蹈海亦英雄的三志士

文  庠

商承祚的考古治学生涯

苏艳萍

汪伪内幕

 

汉奸大逮捕记

郭秀峰

革命足迹

 

鲜为人知的彭湃遇难详情

程堂发

趣闻轶事

 

新中国差点定都哈尔滨

建  林

临时大总统的秘密保镖

经盛鸿  王冠保

何香凝与廖仲恺合墓经过

王  鑫

旧都掠影

 

国民政府立法院与司法院

宛新龙

名胜古迹

 

紫金山藏经楼

王   毅  刘东华

艺林文苑

 

晶中探秘(四则)

彭  仁

文史拾零

 

饶漱石是怎样当上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的?

孟昭庚

田汉姑苏赋诗不屈抗争

天  晟

王震南“隐”仕

瞿  昊

京师大学堂的怪人怪事

伊  则